爱操心的天使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527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宁被父母带来找我做咨询,原因是某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他为双相情感障碍。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他的父母认为孩子没有那么严重,想请我重新诊断。我告诉他们,我只是心理咨询师,没有医学诊断的资格,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她们想重新诊断,可以请其他医生再次评估,或邀请几个专家进行会诊。不过,我可以帮助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尝试着理解他们的儿子为什么会有种种“特殊表现”。他们同意了。
  亲密的“路人”
  爸爸妈妈轮流讲述着儿子这两年不断出现的状况。妈妈说,孩子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乱发脾气,冲着父母大吼大叫。还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都聪明,常常说,如果当初爸爸听他的,舍得把钱拿出来投资股票,早就赚大钱了;如果妈妈听自己的话,改行学习设计,不做老师,早就像邻居王阿姨一样出名了。爸爸接着说,其实那些事情都并不严重,我们担心的是他近来情绪非常低落,什么事都不想做,有一个月了,天天上学迟到,因为怎么叫也叫不醒他。这周又不想上学了,问什么还都不说。陈宁一直低着头,缩在沙发里。我边听边观察他,然后对他父母讲:“你们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而精准。让我很快就能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同时,我也注意到你们夫妻讲话有个共同点。”夫妻二人同时抬头盯着我,却没有互相对望一下。陈宁也把身体正了正,往前挪了一下,虽然动作不太明显,但还是没逃过我的眼睛。我说:“孩子学业和心理出现了问题,如果是别的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会表现得忧虑和焦躁,而我看你们却能非常平静地讲述,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你们在讲一个共同拥有的
  孩子,却没有相互商量过一句话。各说各的,仿佛路人。”夫妻俩看着我,语气平和地分别说出:“我们感情很好。”“我们从不吵架。”然后,妈妈说:“刘老师,你看陈宁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啊?”
  我跟妈妈说:“他的情况是否严重,需要医学诊断,这务必请专科医生来做。我想跟你们分享一点心理学的看法,你愿意吗?”妈妈和爸爸同时点头。我说:“心理学的一个流派认为,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不仅仅是只接受父母的抚养。同时也在一直偷偷地寻找机会,帮助父母做一些他们忽略的或者他们不能做的重要事情。”妈妈茫然地看着我,爸爸则转头看了看儿子。我说:“比如,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就要出去赚钱,他们认为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有的孩子觉得父母彼此折磨,生活在一起很痛苦,就建议他们离婚”。爸爸坐直了身子严肃地我说:“我们不痛苦。”
  我说:“对,我看不到你们痛苦,同时也完全看不到你们开心。你俩仿佛是没有情绪的两个人。而人类是有丰富情绪的情感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方面,我感到你们这个家庭里,父母完全没有情绪的波动,而孩子的情绪波动却非常异常,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带来的影响,似乎他在替你们表达情绪。你们对彼此的不满、烦恼,他表达了;你们对彼此的担忧和关注,他也表达了。仿佛他就是你们情绪的天使,让你们的家,变得生动多彩而非死水一潭。”他们没有立即反驳我,但是直到临走,这对夫妻似乎也没有理解和认可我说的话。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小时候逗大人开心,再大一些就在试图帮父母解决问题,不管成人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是否知晓。”
  孩子的全部人生
  生物的本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丢卒是为了保车,壮士断腕是为了保命。儿子的情绪波动,可能是在替父母平衡情感和生活。比如,无论是陈宁提出的买股票还是妈妈的职业规划,都很可能是他倾听过父母双方轻微或无意的抱怨后,努力在承担着调和的角色。但这对夫妻却从没有就这些问题真正地沟通过。
  夫妻新婚,在没有孩子的时候,面对很多价值观冲突和琐事矛盾时,常会用争吵或者闹情绪表达出来。但是自从有了孩子,很多夫妻就会选择克制情感表达,这是很好的可以避免矛盾激化的手段。但是时间久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第三者出现在生活里的时候,是能感受到平静表面下的张力的,那么他也就会无意识地作出自己的贡献,以疏通家庭情绪的暗流,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当然,这样做是有代价的,就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可能会出现危机。
  陈宁以自己的“症状”为代价,换得了家庭的平衡和紧密。有时候,他思维敏捷,聪明灵活,比父亲还能周到地考虑家庭经济的大事,家庭似乎非常有活力。有时候,他情绪低落,父母为了他的状况开始交流和相互支持。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父母和家是天大的事情。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不是!所以,有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你不要管大人的事!我俩的事情和你无关!”但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啊!哪个个孩子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呢?!所以,孩子,总是要管大人的“闲事”的,因为那关乎他的全部人生啊!
  很多父母都委屈得不行,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孩子才在一起凑合的,怎么孩子还是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呢?根本的办法是,不要把责任推给孩子,父母自己要正面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回避的方法是暂时有效的,但不能长期使用。有一对夫妻听从过我这个建议,出了咨询室后,他们把儿子送到老人那儿,结婚十几年后第一次手拉手地去逛颐和园,开始试着直接交流。3 个月后,他们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虽然夫妻俩交流的效果还不是太好,但他们儿子的问题几乎消失了,已经很正常的在校园里上学了。
  家庭治疗大师鲍文认为,家庭中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方或者双方将转向其他人的同情或冲突以吸引第三方。比如夫妻争吵或有矛盾无法解决时,常会把孩子牵扯进来。这种牵扯不是让孩子解决问题,可能是一方把快乐和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作为家庭中第三者的孩子,经常也不是被动的,他总是无意识地主动出来帮父母维持快乐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小时候逗大人开心,再大一些就在试图帮父母解决问题,不管成人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是否知晓。
其他文献
“不用说太远,就说5年后的罗平吧——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美好。我有信心,能做到!”  云南,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说,“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年1月,这个拥有全国最多贫困县数量的西南省份,决定在全省选
2016中國地级市民生发展指数排名表
经常听到男人在谈论女人时会说到,穿的少的女人都不是好的,难怪男人会想多;聪明强大的女人太可怕,无趣味;疯狂奔放的女人太荡,无耻。  作为普通的女性成员,我得满怀尊敬地向这三类女人致敬。这三类女人,固然和选择其他方式的女人一样,都是活着的方式的一种,但她们的方式,可以算作是中国女性独立的又一种开始,不依靠于男性审美的标准,完全按照自己的选择去活着。  听一个朋友说,看到一个大冬天穿着短裙子、小靴子,
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忽来忽去的小情绪,组成了我们无法躲避的生活:琐碎,但必须面对。这一次,我们与情绪亲密接触,把每一份负面情绪都看成是美好的生命礼物。在孕期,我们依然能够打开心灵,坦然面对真实的生活的不完美,依然能够完整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丰赡。  1个观点,让我们迅速减压——  将分娩视为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1个接纳,让我们身心放松——  接纳有焦虑、有情绪是正常的  1个沟
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因此,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与有效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科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挑战。新《课标》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1]对此,“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运用,是一个不错的实践抓手。“课堂学习任务单”指教师设计的,帮助学
宜宾市是地处西部的小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现有建卡贫困人口37.33万,其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约40%。由于当地医疗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每年都有数千病人辗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求医,外出看病不仅耗时长、花费高,而且辗转颠簸、病情延误。  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肩负的扶贫工作采取“智力扶贫,能力扶贫,项目扶贫”的方法进行帮扶,并把重点落脚在健康
学校只应该有特色,而不应该有好坏,这既是因材施教的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  教育部近日发文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根据《通知》要求,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教育部门也开始操心房子的事,也算一件新鲜事。这一“大招”放出后,非但不可能让“学区房”退热,反倒意味着更多房
年年高考年年新,2009高考广东历史试题跟往年相比,更注意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更注重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真正做到以能力立意,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的毛病,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考查学生获取解读阐释信息(即材料)的能力。首先,选择题突出了注重材料的特点,这是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一个突
生态文明:当代公民文化建构的重要领域  ●黄湘莲(湖南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文化的培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的主要保证,只有全面提高人的公共理性,人们才能建构起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健康生态人格,从而建立起生态文明的精神和行为的基础。也只有通过公民文化来充分地培育人的相互协商、真诚交往
主持人:  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高中》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  江东: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副区长  关治雄: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  黄大谷: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  廖晓翔:广州市第一中学校长  刘衍萍:广州市美华中学校长  赵令源: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校长  陈秋兰:广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何冰:广州市真光中学副校长  潘燕霞:广州市乐贤坊小学校长  马丽:广州市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