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我经常会接到家长这样的电话:“老师,今天你布置了什么作业?我孩子说忘记了(没听清楚)。”再看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指名回答时,却答非所问;还有一类学生,虽然身体坐得端端正正,却是一脸茫然,在互动环节中,自己仿佛是个局外人……这种现象的症结所在,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类学生不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当其他同学发言时,表现出与己无关,或是等待下一个轮到自己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而“听”是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还是“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吸收和内化信息,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更是个人素质、涵养外化而成的风度。良好的倾听能力来自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需要从第一节课开始。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稳定注意的持久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转移分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把学生无选择的“听”尽可能地引导到教学需要的“倾听”上来,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学会表达,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形式多样,激发倾听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倾听的认真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说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喜爱听呢?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故事、提问、评价、情景创设等有效手段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1.利用故事吸引学生倾听。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故事又正好是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的绝佳媒介。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布头奇遇记》、《一年级的小朵朵》等深受学生的喜爱,我讲完一章,会请他们复述内容,或者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倾听的能力。
2.巧妙的提问也是吸引学生耳朵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极富童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比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质疑“这三个小伙伴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种树时遇到的困难的”,然后范读课文。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听得认真,想得仔细,范读结束后纷纷举手回答。一时间,学生的思维“熙熙攘攘”,课堂的气氛热热闹闹。
3.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及时、精妙的点评,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时,教师可以表情夸张些:“天哪,多么绝妙的回答,谁听见了,能再说给我听听吗?” 然后指名另外的学生重复,这样处理能大大激励回答得精彩的学生,也能给认真听的学生以鼓励,更给走神的学生以提醒。
二、反复训练,规范倾听要求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要将要求落实到细节上,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因此,细化倾听规范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1.学会注视。在课堂上倾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注视讲话者,因为这样便于集中注意力,听明白讲话的内容,同时也便于互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非常专注于倾听,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讲话者。因此,倾听时注视讲话者,是首先要养成的习惯。
2.语言激励。在课堂上,有几句话我常常挂在嘴边:“学会倾听,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会倾听的孩子最聪明!”哪个学生不想当聪明人呢,一听到这样的语言提示,开小差的学生也立刻集中注意力听讲了。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平时我从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经常对学生说一些激励的话语,以此激励学生倾听。教师也可以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比如,“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这些话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3.文明反馈。倾听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倾听完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文明地反馈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相符时,尽量不直接否定,而是以文明协商的口吻。如“我想……会更好”,“我想对他说……”。教师更应避免“唯师独尊”,否定一切,扼杀课堂上新观点的生成。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当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上课就成了一种享受。当你看到课堂上的学生竖着耳朵认真倾听,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你,投向他,投向任何一个正在发言、读书的人时,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会充盈你的心间。一位哲人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让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责编侯艳星)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而“听”是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虽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还是“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吸收和内化信息,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更是个人素质、涵养外化而成的风度。良好的倾听能力来自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需要从第一节课开始。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稳定注意的持久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转移分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把学生无选择的“听”尽可能地引导到教学需要的“倾听”上来,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学会表达,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形式多样,激发倾听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倾听的认真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说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喜爱听呢?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故事、提问、评价、情景创设等有效手段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1.利用故事吸引学生倾听。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而故事又正好是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的绝佳媒介。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布头奇遇记》、《一年级的小朵朵》等深受学生的喜爱,我讲完一章,会请他们复述内容,或者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倾听的能力。
2.巧妙的提问也是吸引学生耳朵的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极富童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比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质疑“这三个小伙伴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种树时遇到的困难的”,然后范读课文。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听得认真,想得仔细,范读结束后纷纷举手回答。一时间,学生的思维“熙熙攘攘”,课堂的气氛热热闹闹。
3.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及时、精妙的点评,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时,教师可以表情夸张些:“天哪,多么绝妙的回答,谁听见了,能再说给我听听吗?” 然后指名另外的学生重复,这样处理能大大激励回答得精彩的学生,也能给认真听的学生以鼓励,更给走神的学生以提醒。
二、反复训练,规范倾听要求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也要将要求落实到细节上,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因此,细化倾听规范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1.学会注视。在课堂上倾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注视讲话者,因为这样便于集中注意力,听明白讲话的内容,同时也便于互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非常专注于倾听,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讲话者。因此,倾听时注视讲话者,是首先要养成的习惯。
2.语言激励。在课堂上,有几句话我常常挂在嘴边:“学会倾听,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会倾听的孩子最聪明!”哪个学生不想当聪明人呢,一听到这样的语言提示,开小差的学生也立刻集中注意力听讲了。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平时我从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赞美,经常对学生说一些激励的话语,以此激励学生倾听。教师也可以抓其善听的“闪光点”进行褒扬。比如,“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这些话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3.文明反馈。倾听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倾听完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文明地反馈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相符时,尽量不直接否定,而是以文明协商的口吻。如“我想……会更好”,“我想对他说……”。教师更应避免“唯师独尊”,否定一切,扼杀课堂上新观点的生成。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当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上课就成了一种享受。当你看到课堂上的学生竖着耳朵认真倾听,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你,投向他,投向任何一个正在发言、读书的人时,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会充盈你的心间。一位哲人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致,让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