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县木塔,本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金城镇西北隅。关于木塔的始建年代,众说纷纭。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曰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有《魏书》《资治通鉴》记载;二曰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有《山西通志·文物志》《应州续志》记载;三曰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有《山西省志·古建筑志》《应州志》记载。即使按照目前普遍公认的建于1056年,至今也有96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巍峨之势,雄冠世界。1961年,木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木塔模型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入选奥地利“小世界公园”。 2012年11月,木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木塔坐落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身由五座六檐平面八角形建筑垂直叠架而成,各层周置瓦檐,最上面覆以八角形瓦顶和塔刹,通高67.31米(2011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木塔高度为65.838米)。塔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7400多吨,所有木构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全塔有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斗拱54种,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木塔内外龙形图案四处可见,造型丰富、数以千计、国内罕见,可谓“龙”的世界。底层四周环廊,立面重檐。塔内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各层檐下数十种斗拱如云朵簇拥,与14米高、制作精细的塔刹组合在一起,造型挺拔秀丽,雄伟壮观,与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三塔、山西洪洞飞虹塔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塔,与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历史溯源
  据应县文联主席蔡升元实地勘察、资料对比、多方考证,应县木塔与其所在的佛宫寺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有资料记载,佛宫寺源于北魏太武帝敕建于平城东南郊外浑水(今大同御河)边的静轮天宫,本为道场(即道坛),重坛五层。至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将静轮宫迁建到了“桑干之阴”的应州,改名崇虚寺。我国地震学博士、原天津市地震局局长李大华也撰文说:“应县木塔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为道教的崇虚寺,木塔原名为‘静轮天宫’。” 至唐代,玄宗崇道,为了提高其地位,便把皇家敕建的道观升格为宫,崇虚寺因藏珍宝而改名为宝宫寺,木塔便被称为应州宝宫寺木塔。五代时期,应县旧城之中建有大悲阁(圣恩寺),大悲阁隶属兴王寺,故木塔又有应州兴王寺木塔之称。至辽宋时期,应县木塔改称佛宫寺释迦塔。明《应州志·营建志》记载:“佛宫寺,初名宝宫寺,在州治西。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释迦’,道宗皇帝赐额。元延祐二年,避御讳敕改‘宝宫’为‘佛宫’。”《山西省志·古建筑志》(2013年出版)记载:“佛宫寺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1195)以及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由此可见,木塔至今至少已存在960年了。
  建筑特点
  应县木塔从建成到现在将近千年,久经风雪侵蚀,饱受战火洗礼,其间还经历了多次地震冲击,甚至人为破坏,迄今仍屹立不倒,这与古代建设者精巧科学的设计、优良木材的使用和精密细致的建造是分不开的。
  首先,木塔选址得当。1993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1个科研单位联合组成的工程地质勘察队采用浅层地质勘查、电法勘探、电磁波CT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塔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根据钻孔和年代资料分析,900多年前,塔址处于应县冲积平原与河潮、潮沼边缘的交接地带,潮沼中大量的钙与镁将其附近的砂粒或粘粒固结,久而久之形成一块“坚硬的物体”。木塔就稳稳地修建在这块恰似水中孤岛的坚硬山岩之上。当时其周围除西南方向外,三面环水,是一个滨水的环境。建造者又用粉质粘土和砂石堆起了底宽(直径)75米,高约20米,顶宽(直径)约40米人工填土基础,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所以其承载力远大于木塔传递下来的荷载。加上建塔至今900多年,人工填土与地基更进一步压密固结,且被后期冲积掩埋,以及历次修葺时用更为坚硬耐久的砖石等建筑材料加固其基础,所以直到现在仍然不必担心木塔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另外应县地处寒冷的塞北高原,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独特而且适宜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各木质构件的长久保存,为木塔千年不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基础。
  其次,木塔选材精良。主要构件选用比红松更为密实坚硬的针叶树种——红杄,该树种油脂大、耐腐蚀性强,密度高,比重达0.6吨/立方米,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剪和抗弯曲等材料力学性能。其他构件也是精挑细选,多选用榆木、槐木等树种,充分发挥木材不同的物理性能,为木塔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
  第三,木塔结构设计精巧超前。山西省古建筑专家柴泽俊高度评价应县木塔,认为“在建筑科学和建筑力学方面,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一是木塔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近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才使用的筒体结构,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大大增强了木塔的抗倾覆性能,开创后世各类套筒式建筑结构的先河。二是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虽然外观5层,但是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实际共9层。这4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起到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圈梁的作用,处理极为巧妙。在历代的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径向斜撑,使木塔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大大增强。三是各种构件的规格都近于标准化,荷载承受能力和抗弯、抗压、抗剪能力都达到了极限。
  第四,木塔集我国斗拱形制之大成。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靠它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由于斗拱之间是柔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风、地震等水平剪力作用时,木质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消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调整变形的作用。木塔有54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数百组斗拱卯榫咬合,刚柔相济,不仅巧妙地传递了上部荷载,而且在柱头和梁架之间起到很好的缓冲和减弱剪力对塔体的冲击作用。这种耗能减震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也影响深远。   维修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多年来对木塔进行了全方位观测,认为木塔结构的倾斜和扭转是其整体结构最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木塔所处位置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木塔塔身主体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第二层尤甚,倾斜柱子最大倾角已达到11.3度之多。第二层、第三层的柱子虽然只有2.8米高,但其倾斜的水平距离已达到47厘米,达到了柱子高度的17%,已经失去了直接承载能力。
  木塔千年不倒,与历代维修有着密切关系。在木塔建成近千年的历史中,金、元、明、清及民国各代均有修葺,仅有史料可查的大的维修就有六次。但有的维修,也对木塔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1930年,一首流传甚广的古老民谣引起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注意:“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赶往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他惊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但是随后的一次重修,改变了稳固木塔的原有结构,给木塔带来极大危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应县县长和当地士绅们认为“玲珑宝塔不玲珑”,遂即动工“重修”,将塔上二至五层各面篱笆墙和地袱、倚柱、斜撑全部拆除,改换成格扇。这次所谓的“重修”,不仅损毁了木塔内大面积的辽、金壁画,而且拆除了稳固木塔的斜撑结构,致使木塔很快出现了扭曲变形。同年年末,梁思成第二次到应县勘察时发现了木塔的改动,痛心不已,在其日记中写道:“邑绅们将各层灰墙及其内斜戗拆除,全数换格子门。不惟各层内原有的壁画全成灰土,而且直接影响到木塔的坚固上。若不及早恢复,则将不堪设想了。”“(拆改)比民国十九年(1930年)战争中弹时损害尤烈,可谓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然而当时的破坏却是笼罩在重修的美名下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县木塔得到较系统的修缮和保护。1950年到1952年,补修了楼板,更换了楼梯踏板。1953年成立了应县文物保管所,有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木塔的管理和维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划定了佛宫寺的保护范围。1974、1984年,国家两次拨款对木塔进行了全面的抢险、加固和维修。1989年8月16日,李瑞环同志视察应县木塔,指示尽快请专家论证,做好木塔的再次维修工作。同年9月,以建设部总工程师戴念慈为首的20余位专家学者调研考察木塔,开启了国家层面对应县木塔的研究与保护工作。199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木塔大修工程正式启动,由中央财政划拨巨额专款,用于木塔维修前的各项科研、勘测等工作。199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时任副省长薛军为主任的应县木塔修缮工程管理委员会,先后组织全国50多位相关权威专家到现场考察、调研,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保机构和勘察设计单位参与木塔修缮保护的科研课题研究,了解木塔历次修缮情况,完成了木塔残损状况勘测、木塔地基勘探、木塔应力测试安全评估及地震影响分析等30多个勘测、研究成果,对木塔的残损原因、现状及病害形成机理进行了长期、精密的勘测分析,提出了原拆原装、抬升扶正、内部填充加固、落架大修、抬升维修、现状加固等多种维修方案。有专家称,应县木塔修缮的前期勘查研究工作所完成的课题数量之多,学科涵盖面之广,参与专家规格之高、人数之多,为全国文物保护史上所罕见。周干峙、吴良镛、叶可明等7位两院院士共同参与同一个文物保护项目的修缮论证,在我国文物保护史上尚属首次。其间,2001年6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发专题片,广泛征集修缮方案,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百余名热心人士提出建议,对木塔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月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在太原市召开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方案评审论证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和全国建筑结构、建筑力学、文物保护等多个学科的40多位资深专家,通过投票方式多数同意抬升方案,即把木塔上部几层悬吊起来,着重对下面几层陈旧破损部分进行重修。2004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采取抬升修缮思路实施木塔保护工程,并对方案深化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随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编制了《应县木塔保护抬升修缮方案》,东南大学特种基础工程公司和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应县木塔抗震加固方案》。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朔州市召开应县木塔抬升修缮方案评审会,专家们实地考察了木塔现状,听取有关单位的方案介绍,认真讨论了设计方案,认为:两个方案在抬升复位、监测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尚不足,关于施工技术与木塔的保护相结合等方面也都还有缺陷,作为实施方案还不够成熟;抬升修缮方案暂缓进行;加固工程方案是当前应当采取的方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对木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同年9月,国家文物局就应县木塔保护问题致函山西省人民政府,商请省政府关注并督促省文物局及木塔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木塔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相关工作;坚决制止游人登塔,确保木塔安全;坚决制止、纠正木塔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违法建设。2013年8月,山西省文物局召开应县木塔保护会议,对应县木塔现状加固修缮方案做出审核,报国家文物局审批。2014年12月4日,木塔抢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在维持现状基础上,重点对木塔二、三层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进行保护加固(计划于2016年6月竣工)。
  木塔价值的重要性,木塔结构的复杂性,木塔自身的唯一性,决定了木塔维修保护的艰巨性,也决定了决策者对木塔维修保护方案的审慎态度。“木塔太珍贵了,几种大修方案都不够成熟,谁也难以最后拍板是大修方案迟迟难定的主要原因。”最大可能地保留木塔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坚持与传承修旧如旧和“四原”原则(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目前正在实施的应县木塔抢险加固工程是各方面专家均认可的最稳妥、风险最小的方案。
其他文献
不同时代的英雄模范,留下了不同时代的闪光语言。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在北京这块热土上,为革命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他们那掷地有声的话语,成
两年前,儿子恋爱了,那年他18岁,正上高三,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妈妈是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发现他们的。当时他们在吵架。看着平日无耐心的儿子在那女孩身后“穷追不舍”的样子和他那
我一连看了几遍2011年2月B观察平台《荣誉大锅饭》,这就是企业情况实录啊!早些年,我在媒体上为企业形象宣传做点儿贡献,按照制度,拿了些稿费补助。后来,就有政工干部找这个部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红灯”频闪,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农膜回收等,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治理没有引
我是个农民,去年以253分侥幸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正如一篇报道我的文章的副标题所写的那样:“曾经种地炸麻花,如今进城做律师”,是的,我种过地,炸过麻花,烤过面包,做过
本文介绍了高血压危象的分类和定义,常用治疗药物,各种类型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和药物选择。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hypertension cri
伴随着落叶缤纷,转眼间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这学期我们体育教研组在上学期基础上继续研究主题——六步自主学练教学模式。那就是针对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一个重要地问
数的精确性、式的严密性和形的直观性构成了数学的深刻性和完美性.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有强烈的数形结合意识,多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以下八类情形时
1998年1月23日,化州市委书记陈亚春带领市五套班子领导和民政局等有关局长到江湖镇去为自来水厂供水工程落成剪彩。江湖老区人民终于饮到了清洁的自来水。化州市江湖镇有4个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学科,它既没有语文那样的曲折情节和丰富语言,也没有化学、物理那样的多样的实验项目,所以往往让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学。因此,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