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给深入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LSSC) 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在服务供应链研究分析基础上,对LSSC的演化机制、内涵、结构模型、特征、基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以契约为主的形式整合链上物流资源的LSSC,是1条能力供给链和增值服务链,只有通过物流能力与物流计划来协调;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与整合成为LSSC优化的关键;LSSC的管理主要包括能力、信息、流程和关系管理.
关键词:物流; 物流服务供应链; 演化机制; 结构模型;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志码: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SSC
CUI Aiping, LIU Wei, ZHANG Xu
(School of Transport &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rther study 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LSSC),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essence, structural model, characteristics, basic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SSC a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s review of service supply chain. It is indicated that LSSC which integrates logistics resources mainly through supply contracts is a capability chain and value-added service chain, obtaining and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capability is the key to LSSC optimiz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LSSC management includes capability, information, process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evolution mechanism; conceptual model; management method
0 引 言
在服务经济时代,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的不断增长以及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供应链上,对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却十分欠缺,没有系统性.然而,服务性企业导入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创造良机.[1]无论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需要的角度看,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都刚刚起步,由产品供应链范畴转向服务供应链范畴将成为供应链研究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类重要的服务供应链,近年来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开始受到国内外关注[2-5].本文尝试对LSSC的演化机制、内涵特征和结构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
1 服务供应链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相关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其提法就存在诸如service supply chain, service-oriented supply chain,service-parts supply chain, service delivery chain等几种形式.
产品服务化成为诸多企业新的经营策略, 从单纯提供有形产品扩展到基于有形产品的增值服务, 有形产品本身甚至只作为传送服务的媒介,因而有学者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产品服务化过程中产品售后服务支持所涉及的服务计划、资源分配、配件库存和修理回收等活动及过程的集合.[6-8]但更多学者将服务性企业作为主体来研究服务供应链,如金立印[9]认为,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服务行业应用的典型范例.而此前ELLRAM等[10]从服务采购者的角度,考虑如何管理好专业服务供应链,并针对专业服务给出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信息、流程、能力、服务绩效和资金的管理.
服务供应链具有一些与产品供应链相同的特征,但服务的无形性及其衍生的不可储存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决定两者有本质区别.SCOTT[11]从服务的输入输出视角出发,认为参与服务的顾客具有双重性(既是顾客又是供应商),这种性质决定服务供应链及其生产流是双向的.EDWARD等[12]设计出1个4阶段抵押服务供应链.在这种供应链中,各阶段服务不能在顾客到达前准备好,不能像产品供应链一样通过调整库存来管理供应链,只能调整服务能力.保险、咨询、职业服务和医疗等许多行业具有类似的流程结构.HENK等[13]以电信业为例,研究服务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问题.研究表明,服务供应链中牛鞭效应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都与产品供应链不同.虽然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有着明显区别,但可以将产品供应链中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理论成果选择性地应用于服务供应链,如敏捷制造[14]、JIT[15]和ERP[16]等.ELLRAM等[10]总结产品供应链中H-P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构建1个通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BARNARD[17]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并结合美国服务业作实证分析.
服务行业跨度大,且存在较大差异,在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中,服务供应链的行业应用研究主要从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18]、金融[19]、物流[20]等)、消费性服务业(如旅游[21]、物业[22]、汽车服务[6]等)和公共性服务业(如医疗保健[23]、电子政务[24]等)展开.这些研究都结合行业特性对服务供应链进行分析,起到指导相关行业实践的作用.
产业融合、市场竞争与专业分工的结果促使现代物流产业中不同物流组织形态的出现.随着物流服务外包整体性和复杂性的提高,这些物流组织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起点,经过互为供需关系的服务流程,形成1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这种多级供需关系构成LSSC.
2 LSSC的演化机制
2.1 演化路径
自大工业革命后,进入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时代,制造企业实行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配送的自营物流模式.企业把流通事务分散到各职能部门完成,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高成本也淹没在一般性支出中,物流职能在企业中扮演附属角色,处于分离状态,管理者没有物流管理的概念.
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临外部的市场环境压力和内部的部门利益冲突,企业努力寻找成本降低空间,整合功能部门.这时,物流作为独立部门成立,统一对整个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者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协调和控制物流活动,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物流内部一体化.此时,企业经营者开始真正认识到物流领域这个“第三方利润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快速变化,不确定性需求大大增加.面对激烈竞争,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资源难以立足,因而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并通过外包或联盟等形式利用外部组织资源,构建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此时,强劲的需求刺激和发达的信息技术催生社会化物流专业组织,这些物流组织参与到制造供应链中,在企业物流外部一体化的过程中提供基于协作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在供应链成员间发挥纽带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供应链运作跨越行业和国界,复杂性大大增加,对物流要求空前之高,光靠众多分散的单个物流组织很难满足要求.
在企业物流职能发生演变的同时,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市场化与专业化、企业竞争、信息技术发展和行业管制放松等综合因素促使传统物流业突破产业和组织边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分立和分散的物流资源,有机集成和协调各种物流职能,产生物流要素的组织效应,从而出现产业融合趋势,向现代物流产业转变.这种互补型的产业融合[25]增强了现代物流产业的网络性和联结性,实现物流产业内部市场结构的分层和专业组织的分化,其中一些物流组织以产权持有或缔结契约的方式形成横向或纵向的物流联盟.产业融合后的物流组织或联盟基于物流业务流程和物流能力分工,形成LSSC,并作为产品供应链的子供应链,提供其所要求的集成化物流服务.LSSC的演化路径见图1.
2.2 演化动力
2.2.1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
社会分工导致生产经营专业化,专业化程度越高,企业的功能越单一.从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离分散、企业物流内部整合及一体化,到基于外包的企业物流外部一体化,再到现代物流产业背景下的LSSC,物流不断呈现独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状态,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的结果.社会分工与专业化使物流运作取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协同效应,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LSSC形成的重要原因与演化的内在动力.
2.2.2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费用理论为交易费用最小化目标建立治理制度比较分析的初始框架.LSSC的演化过程主要从2个阶段分析其交易成本的降低.第1阶段是企业自营物流与外包物流的选择.从企业成本角度看,企业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选择标准由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外购物流费用的高低及其发展趋势决定.物流伙伴的相互交流和组织学习以及物流资产的集中利用所取得的规模经济效益都有利于物流外包的实现.但是,物流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交易的潜在费用越高,又阻碍外包物流的实现.从总体看,企业将非核心的物流外包成为必然趋势.第2阶段,物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迫使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之后必须与多个第三方物流专业组织发生交易,这样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和物流效率损失.而物流产业是具有高复合性、高协调性和高整合性的产业,以整合型物流企业[25]为核心,通过契约联结若干竞争型物流企业,形成基于核心能力分工的松散型中间性组织——LSSC,并与物流需求方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可大大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2.1.3 聚焦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合同或非合同的形式交由外部组织承担.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物流为非核心业务,应通过外包,交由第三方物流组织运作,这样既增强企业的敏捷性又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三方物流组织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获得竞争优势,物流经营是其核心业务.然而,单一的第三方物流组织难以凭借自身有限的物流资源承担全程的物流服务.这样,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社会分工促使现代物流产业中出现不同类型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态共存的局面.而LSSC正是基于各节点企业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多企业联合体,凭借供应链物流能力为产品供应链提供集成物流服务,这种服务是单个物流企业难以提供的.
社会化专业分工与节约交易费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等综合交叉作用,共同推动LSSC形成.同时,行业管制放松、物流相关技术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都是LSSC演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3 LSSC概念
3.1 内 涵
申成霖等[3]认为物流服务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其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闫秀霞等[4]将LSSC模式定义为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来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过程.这种管理模式将链上的物流服务业(如物流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和配送等)与物流最终用户连成1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链上的加盟物流服务企业在协同作战和竞争取胜的过程中,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决策、互相受益、共同发展.而蔡云飞等[5]认为LSSC是由物流行业内一系列企业相互供应而形成的完整物流服务供给过程.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说明LSSC所包含的要素及特征,但并没有完整准确地刻画其内涵及本质.参照相关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并结合物流服务特性,本文尝试给出较为完整的LSSC定义:LSSC指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服务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整合链上所有物流资源,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顾客价值管理集成,创造从物流分包商到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服务增值的完整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3.2 结构模型
物流服务产品具有的无形、不可储藏、异质和受顾客影响等特征决定LSSC渠道较短,完全由客户需求驱动.田宇[2]认为LSSC的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蔡云飞等[5]分析物流不同发展阶段的LSSC构建模式.本文根据LSSC的定义,给出其结构模型,见图2.
3.3 特 征
结合LSSC的涵义与结构模型,可得出其特征:
(1)LSSC作为产品供应链的子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产品供应链出于核心竞争力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若干子供应链为其提供专业化服务.LSSC是其中1条提供供应链集成物流服务的子供应链,由多个不同类型的节点企业组成,并根据供应链战略和市场变化进行动态更新,形成比单个企业结构模式复杂的跨度与层次. 同时,1个节点企业可以是多个供应链成员,核心成员之间可能横向联盟,形成交叉的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使协调难度增加.
(2)以物流集成商为核心成员构建LSSC,采用股权与契约相结合,以契约为主的形式整合供应链成员的物流资源.经产业融合后的现代物流产业内出现市场分层和组织分化,物流产业的高复杂性和高整合性决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一定是扮演物流集成商角色的整合型企业[25],其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规划协调与信息处理能力.通常,物流服务外包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决定物流服务集成商与需求方之间形成具有长期契约的战略联盟.而为保持物流供应链的灵活性和相对平稳性,物流服务集成商主要以契约方式整合物流资源,组建完善的合作物流服务网络,同时以股权持有方式控制关键物流资源,以保证运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LSSC是1条能力供给链,通过物流能力的集成与协调来优化供应链.物流能力是在物流的基本工作和功能领域的基础上层层整合形成的综合能力.对整个供应链而言,物流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复杂结构体系即能力的有机集合.物流服务的多层级外包形成整个LSSC,其本质是1条物流服务能力供给链.物流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储藏性使LSSC不能像产品供应链一样通过库存来调节优化供应链,而只能通过物流服务能力与物流计划的协调来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整合与合作成为优化LSSC的关键.
(4)LSSC是1条增值服务链,其绩效水平取决于各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物流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度.LSSC集基本物流服务和物流增值服务于一体,针对不同性质的产品供应链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物流服务交付是顾客感知的过程,顾客满意度是LSSC系统的输出,并最终转化为可衡量的物流绩效,其水平的高低依赖于LSSC的系统物流能力和节点间的衔接与协调,同样也受到环境的交互影响.
4 LSSC管理方法
4.1 LSSC的管理内容与目标
LSSC管理是1种整体管理,追求集成化的物流活动为LSSC创造整体绩效,即顾客物流绩效最大化.LSSC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对物流活动及其提供主体的管理,而在于对贯穿整条链的能力、流程、信息和关系的管理,从而创造出最优的服务绩效和最大的顾客价值.这些都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为物流需求方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高附加值的全方位集成化物流服务.
4.2 LSSC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LSSC管理涉及交易成本理论、基础资源与能力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首先,LSSC模式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物流组织试图降低交易成本的结果,交易成本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LSSC的模式及规模.衡量LSSC存在合理性的关键之一在于度量其交易成本的高低,在实践中采用一定的技术与管理手段,通过降低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和不确定性来降低交易成本.其次,当前商业环境的动态变迁性使各种物流组织的资源配置范围更广阔,LSSC管理模式能将链上的各物流组织的核心资源与能力重新甄别、匹配、整合与平衡,使单个物流组织的竞争力转变为LSSC的竞争力,获得更持续的竞争优势.另外,LSSC作为1种中间性的企业网络组织,被视为物流组织间凭契约或非契约关系存在的生存群体状态.这种生存状态由物流组织通过合作关系产生,并成为它们之间经济活动的1种非制度性安排.物流组织依靠长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通过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准组织”形式.
LSSC管理围绕集成化的物流服务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能力管理、信息管理、流程管理和关系管理.每项管理的基本内涵与方法如下:
(1)能力管理.LSSC的物流能力是由链上各物流组织的物流要素和运作等多种能力构成的有机集合,该能力集是其“归核化”后的核心竞争力的互补与匹配.如何获取并整合这些物流能力是构建LSSC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主要通过供应链契约方法或产权机制实现.
(2)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实质为对LSSC中不同物流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管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共享什么信息、为何共享、与谁共享、如何共享及何时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LSSC中成员间能否真正合作.LSSC中信息网络的构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是信息管理的基础,而基于委托代理方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对信息共享行为持久稳定的激励和控制.
(3)流程管理.LSSC管理本质为跨企业流程管理.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LSSC必须保持流程的柔性化和适时变革,实现动态平衡发展.实现知识共享和集成,以及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和合作契约等方法,对流程的有效管理也非常关键.
(4)关系管理.LSSC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对网络组织的管理,其核心内容又是对组织成员间关系的管理.在LSSC中,能力互补实际构成参与合作各方彼此依赖的格局.这种互补性奠定成员合作的基础,而有效协调成员间关系的手段与机制则是实现能力合作的关键.具有高度专用性的关系资产投资不仅可以降低总价值链成本,增大供应链竞争力的差异性,而且还可以显示合作诚意,争取合作双方的信任.通过关系投资的专用性来适度提高双方合作关系的强度.
5 结 论
在分析服务供应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LSSC进行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在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变化的背景下,受社会专业化分工、节约交易费用和聚焦核心竞争力等动力驱使,在企业物流和物流产业的双重转变下,LSSC完成其独特的演化路径.本文认为:LSSC作为产品供应链的子供应链,以物流集成商为核心成员构建,采用股权与契约相结合,以契约为主的形式整合供应链成员的物流资源;LSSC是1条能力供给链,通过物流能力与物流计划协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与整合成为LSSC优化的关键;同时,它又是1条增值服务链,其绩效水平取决于各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物流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度;LSSC管理包括能力、信息、流程和关系管理,其基本方法有供应链契约、激励机制和关系资产投资等.本文的定性研究成果试图为今后深入的定量研究建立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KRAJEWSKI L J, RITZMAN L P. Oper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analysis[M].Massachusetts,USA: Addospm-Wesley, 1999.
[2]田宇. 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5): 49-53.
[3]申成霖, 汪波. 基于AHP方法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决策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70-73.
[4]闫秀霞, 孙林岩, 王侃昌. 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及其绩效评价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5(11): 969-973.
[5]蔡云飞, 邹飞. 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构建[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8): 17-18.
[6]DIRK W, STEVE K.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 Supply Chain Manage Rev. 2004: 28-35.
[7]MUCKSTADT J A. Analysis and algorithms for service parts supply chains modeling and solution techniques[M].Berlin,Germany: Springer Verlag, 2004.
[8]SACCANI N, JOHANSSON P, PERONA M. Configuring the after-sales service supply chain: a multiple case study[J].Int J Production Econ, 2007,110(1-2): 52-69.
[9]金立印. 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 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2): 100-106.
[10]ELLRAM L M, TATE W L, BILLINGTON C.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J Supply Chain Manage a Global Rev of Purchasing & Supply, 2004, 40(4): 17-32.
[11]SCOTT E S. Customer-supplier duality and bidirectional supply chains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J]. Int J Serv Industry Manage, 2000, 11(4): 348-364.
[12]EDWARD G A, DOUGLAS J M. A simulation game for teaching service-orien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 2000, 9(1): 40-55.
[13]HENK A, BART V. Amplification in service supply chains: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from the telecom industry[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 2003, 12(2): 204-223.
[14]SWANK C K. The lean service machine[J]. Harvard Business Rev, 2003, 81(10): 123-129.
[15]CEM C, DREW R, ELIZABETH A A. Just-in-time is not just for manufacturing: a service perspective[J]. Ind Manage & Data Syst,2000, 100(2): 51-60.
[16]ANONYMOUS. ERP brings express relief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operation[J]. Serv Manage, 2007: 4.
[17]BARNARD J H. A multi-view framework for defin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 using object-oriented methodology[D]. USA: Univ of Central Florida, 2006.
[18]MABEL C C, YE H Q, YUAN X M, et al. Analysis of a software-focused products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J]. IEEE Trans on Ind Inform, 2006, 2(4): 295-302.
[19]ANDREA K.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that“last mile”[J]. Bank Technol News, 2004,17(S): 18-19.
[20]CHOY K L, LI C L, STUART C K, et al. Managing uncertainty i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J]. Int J Risk Assessment & Manage, 2007, 7(1): 19-43.
[21]张英姿. 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1(1): 22-23.
[22]陈小峰, 李从东. 住宅区多元化物业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研究[J]. 工业工程, 2004, 7(4): 41-45.
[23]JOHN F, CLIVE 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J]. Int J Logistics Manage, 1995, 6(2): 83-92.
[24]MICHAELIDES R, KEHOE D. Servi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 operations[J]. Int J Serv Technol & Manage, 2006, 7(3): 237-252.
[25]白雪洁. 产业融合影响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路径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 物流技术, 2005(10): 132-134.
(编辑 王文婧)
关键词:物流; 物流服务供应链; 演化机制; 结构模型;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志码: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SSC
CUI Aiping, LIU Wei, ZHANG Xu
(School of Transport &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rther study o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LSSC),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essence, structural model, characteristics, basic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SSC a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s review of service supply chain. It is indicated that LSSC which integrates logistics resources mainly through supply contracts is a capability chain and value-added service chain, obtaining and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capability is the key to LSSC optimiz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LSSC management includes capability, information, process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evolution mechanism; conceptual model; management method
0 引 言
在服务经济时代,产品服务化和服务外包的不断增长以及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服务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供应链上,对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却十分欠缺,没有系统性.然而,服务性企业导入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创造良机.[1]无论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需要的角度看,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都刚刚起步,由产品供应链范畴转向服务供应链范畴将成为供应链研究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类重要的服务供应链,近年来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开始受到国内外关注[2-5].本文尝试对LSSC的演化机制、内涵特征和结构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
1 服务供应链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相关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其提法就存在诸如service supply chain, service-oriented supply chain,service-parts supply chain, service delivery chain等几种形式.
产品服务化成为诸多企业新的经营策略, 从单纯提供有形产品扩展到基于有形产品的增值服务, 有形产品本身甚至只作为传送服务的媒介,因而有学者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产品服务化过程中产品售后服务支持所涉及的服务计划、资源分配、配件库存和修理回收等活动及过程的集合.[6-8]但更多学者将服务性企业作为主体来研究服务供应链,如金立印[9]认为,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服务行业应用的典型范例.而此前ELLRAM等[10]从服务采购者的角度,考虑如何管理好专业服务供应链,并针对专业服务给出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信息、流程、能力、服务绩效和资金的管理.
服务供应链具有一些与产品供应链相同的特征,但服务的无形性及其衍生的不可储存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决定两者有本质区别.SCOTT[11]从服务的输入输出视角出发,认为参与服务的顾客具有双重性(既是顾客又是供应商),这种性质决定服务供应链及其生产流是双向的.EDWARD等[12]设计出1个4阶段抵押服务供应链.在这种供应链中,各阶段服务不能在顾客到达前准备好,不能像产品供应链一样通过调整库存来管理供应链,只能调整服务能力.保险、咨询、职业服务和医疗等许多行业具有类似的流程结构.HENK等[13]以电信业为例,研究服务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问题.研究表明,服务供应链中牛鞭效应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都与产品供应链不同.虽然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有着明显区别,但可以将产品供应链中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理论成果选择性地应用于服务供应链,如敏捷制造[14]、JIT[15]和ERP[16]等.ELLRAM等[10]总结产品供应链中H-P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构建1个通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BARNARD[17]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并结合美国服务业作实证分析.
服务行业跨度大,且存在较大差异,在已有的国内外文献中,服务供应链的行业应用研究主要从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18]、金融[19]、物流[20]等)、消费性服务业(如旅游[21]、物业[22]、汽车服务[6]等)和公共性服务业(如医疗保健[23]、电子政务[24]等)展开.这些研究都结合行业特性对服务供应链进行分析,起到指导相关行业实践的作用.
产业融合、市场竞争与专业分工的结果促使现代物流产业中不同物流组织形态的出现.随着物流服务外包整体性和复杂性的提高,这些物流组织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起点,经过互为供需关系的服务流程,形成1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供给过程,这种多级供需关系构成LSSC.
2 LSSC的演化机制
2.1 演化路径
自大工业革命后,进入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时代,制造企业实行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配送的自营物流模式.企业把流通事务分散到各职能部门完成,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高成本也淹没在一般性支出中,物流职能在企业中扮演附属角色,处于分离状态,管理者没有物流管理的概念.
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临外部的市场环境压力和内部的部门利益冲突,企业努力寻找成本降低空间,整合功能部门.这时,物流作为独立部门成立,统一对整个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者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协调和控制物流活动,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物流内部一体化.此时,企业经营者开始真正认识到物流领域这个“第三方利润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快速变化,不确定性需求大大增加.面对激烈竞争,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资源难以立足,因而以强化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并通过外包或联盟等形式利用外部组织资源,构建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此时,强劲的需求刺激和发达的信息技术催生社会化物流专业组织,这些物流组织参与到制造供应链中,在企业物流外部一体化的过程中提供基于协作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在供应链成员间发挥纽带作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供应链运作跨越行业和国界,复杂性大大增加,对物流要求空前之高,光靠众多分散的单个物流组织很难满足要求.
在企业物流职能发生演变的同时,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市场化与专业化、企业竞争、信息技术发展和行业管制放松等综合因素促使传统物流业突破产业和组织边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分立和分散的物流资源,有机集成和协调各种物流职能,产生物流要素的组织效应,从而出现产业融合趋势,向现代物流产业转变.这种互补型的产业融合[25]增强了现代物流产业的网络性和联结性,实现物流产业内部市场结构的分层和专业组织的分化,其中一些物流组织以产权持有或缔结契约的方式形成横向或纵向的物流联盟.产业融合后的物流组织或联盟基于物流业务流程和物流能力分工,形成LSSC,并作为产品供应链的子供应链,提供其所要求的集成化物流服务.LSSC的演化路径见图1.
2.2 演化动力
2.2.1 社会分工与专业化
社会分工导致生产经营专业化,专业化程度越高,企业的功能越单一.从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离分散、企业物流内部整合及一体化,到基于外包的企业物流外部一体化,再到现代物流产业背景下的LSSC,物流不断呈现独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状态,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的结果.社会分工与专业化使物流运作取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协同效应,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LSSC形成的重要原因与演化的内在动力.
2.2.2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费用理论为交易费用最小化目标建立治理制度比较分析的初始框架.LSSC的演化过程主要从2个阶段分析其交易成本的降低.第1阶段是企业自营物流与外包物流的选择.从企业成本角度看,企业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选择标准由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外购物流费用的高低及其发展趋势决定.物流伙伴的相互交流和组织学习以及物流资产的集中利用所取得的规模经济效益都有利于物流外包的实现.但是,物流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交易的潜在费用越高,又阻碍外包物流的实现.从总体看,企业将非核心的物流外包成为必然趋势.第2阶段,物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迫使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之后必须与多个第三方物流专业组织发生交易,这样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和物流效率损失.而物流产业是具有高复合性、高协调性和高整合性的产业,以整合型物流企业[25]为核心,通过契约联结若干竞争型物流企业,形成基于核心能力分工的松散型中间性组织——LSSC,并与物流需求方建立长期契约关系,可大大节约市场交易费用.
2.1.3 聚焦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合同或非合同的形式交由外部组织承担.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物流为非核心业务,应通过外包,交由第三方物流组织运作,这样既增强企业的敏捷性又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三方物流组织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获得竞争优势,物流经营是其核心业务.然而,单一的第三方物流组织难以凭借自身有限的物流资源承担全程的物流服务.这样,基于核心能力的二次社会分工促使现代物流产业中出现不同类型第三方物流组织形态共存的局面.而LSSC正是基于各节点企业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多企业联合体,凭借供应链物流能力为产品供应链提供集成物流服务,这种服务是单个物流企业难以提供的.
社会化专业分工与节约交易费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等综合交叉作用,共同推动LSSC形成.同时,行业管制放松、物流相关技术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都是LSSC演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3 LSSC概念
3.1 内 涵
申成霖等[3]认为物流服务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企业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其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闫秀霞等[4]将LSSC模式定义为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来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过程.这种管理模式将链上的物流服务业(如物流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和配送等)与物流最终用户连成1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链上的加盟物流服务企业在协同作战和竞争取胜的过程中,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决策、互相受益、共同发展.而蔡云飞等[5]认为LSSC是由物流行业内一系列企业相互供应而形成的完整物流服务供给过程.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说明LSSC所包含的要素及特征,但并没有完整准确地刻画其内涵及本质.参照相关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并结合物流服务特性,本文尝试给出较为完整的LSSC定义:LSSC指围绕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服务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整合链上所有物流资源,将服务能力管理、服务流程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顾客价值管理集成,创造从物流分包商到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服务增值的完整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3.2 结构模型
物流服务产品具有的无形、不可储藏、异质和受顾客影响等特征决定LSSC渠道较短,完全由客户需求驱动.田宇[2]认为LSSC的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蔡云飞等[5]分析物流不同发展阶段的LSSC构建模式.本文根据LSSC的定义,给出其结构模型,见图2.
3.3 特 征
结合LSSC的涵义与结构模型,可得出其特征:
(1)LSSC作为产品供应链的子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产品供应链出于核心竞争力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若干子供应链为其提供专业化服务.LSSC是其中1条提供供应链集成物流服务的子供应链,由多个不同类型的节点企业组成,并根据供应链战略和市场变化进行动态更新,形成比单个企业结构模式复杂的跨度与层次. 同时,1个节点企业可以是多个供应链成员,核心成员之间可能横向联盟,形成交叉的供应链功能网链结构,使协调难度增加.
(2)以物流集成商为核心成员构建LSSC,采用股权与契约相结合,以契约为主的形式整合供应链成员的物流资源.经产业融合后的现代物流产业内出现市场分层和组织分化,物流产业的高复杂性和高整合性决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一定是扮演物流集成商角色的整合型企业[25],其核心竞争力为供应链规划协调与信息处理能力.通常,物流服务外包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决定物流服务集成商与需求方之间形成具有长期契约的战略联盟.而为保持物流供应链的灵活性和相对平稳性,物流服务集成商主要以契约方式整合物流资源,组建完善的合作物流服务网络,同时以股权持有方式控制关键物流资源,以保证运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LSSC是1条能力供给链,通过物流能力的集成与协调来优化供应链.物流能力是在物流的基本工作和功能领域的基础上层层整合形成的综合能力.对整个供应链而言,物流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复杂结构体系即能力的有机集合.物流服务的多层级外包形成整个LSSC,其本质是1条物流服务能力供给链.物流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不可储藏性使LSSC不能像产品供应链一样通过库存来调节优化供应链,而只能通过物流服务能力与物流计划的协调来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整合与合作成为优化LSSC的关键.
(4)LSSC是1条增值服务链,其绩效水平取决于各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物流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度.LSSC集基本物流服务和物流增值服务于一体,针对不同性质的产品供应链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物流服务交付是顾客感知的过程,顾客满意度是LSSC系统的输出,并最终转化为可衡量的物流绩效,其水平的高低依赖于LSSC的系统物流能力和节点间的衔接与协调,同样也受到环境的交互影响.
4 LSSC管理方法
4.1 LSSC的管理内容与目标
LSSC管理是1种整体管理,追求集成化的物流活动为LSSC创造整体绩效,即顾客物流绩效最大化.LSSC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对物流活动及其提供主体的管理,而在于对贯穿整条链的能力、流程、信息和关系的管理,从而创造出最优的服务绩效和最大的顾客价值.这些都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为物流需求方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高附加值的全方位集成化物流服务.
4.2 LSSC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LSSC管理涉及交易成本理论、基础资源与能力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首先,LSSC模式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物流组织试图降低交易成本的结果,交易成本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LSSC的模式及规模.衡量LSSC存在合理性的关键之一在于度量其交易成本的高低,在实践中采用一定的技术与管理手段,通过降低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和不确定性来降低交易成本.其次,当前商业环境的动态变迁性使各种物流组织的资源配置范围更广阔,LSSC管理模式能将链上的各物流组织的核心资源与能力重新甄别、匹配、整合与平衡,使单个物流组织的竞争力转变为LSSC的竞争力,获得更持续的竞争优势.另外,LSSC作为1种中间性的企业网络组织,被视为物流组织间凭契约或非契约关系存在的生存群体状态.这种生存状态由物流组织通过合作关系产生,并成为它们之间经济活动的1种非制度性安排.物流组织依靠长期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通过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一体化的“准组织”形式.
LSSC管理围绕集成化的物流服务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能力管理、信息管理、流程管理和关系管理.每项管理的基本内涵与方法如下:
(1)能力管理.LSSC的物流能力是由链上各物流组织的物流要素和运作等多种能力构成的有机集合,该能力集是其“归核化”后的核心竞争力的互补与匹配.如何获取并整合这些物流能力是构建LSSC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主要通过供应链契约方法或产权机制实现.
(2)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实质为对LSSC中不同物流组织间信息共享的管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明确共享什么信息、为何共享、与谁共享、如何共享及何时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LSSC中成员间能否真正合作.LSSC中信息网络的构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是信息管理的基础,而基于委托代理方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对信息共享行为持久稳定的激励和控制.
(3)流程管理.LSSC管理本质为跨企业流程管理.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LSSC必须保持流程的柔性化和适时变革,实现动态平衡发展.实现知识共享和集成,以及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和合作契约等方法,对流程的有效管理也非常关键.
(4)关系管理.LSSC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对网络组织的管理,其核心内容又是对组织成员间关系的管理.在LSSC中,能力互补实际构成参与合作各方彼此依赖的格局.这种互补性奠定成员合作的基础,而有效协调成员间关系的手段与机制则是实现能力合作的关键.具有高度专用性的关系资产投资不仅可以降低总价值链成本,增大供应链竞争力的差异性,而且还可以显示合作诚意,争取合作双方的信任.通过关系投资的专用性来适度提高双方合作关系的强度.
5 结 论
在分析服务供应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LSSC进行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在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变化的背景下,受社会专业化分工、节约交易费用和聚焦核心竞争力等动力驱使,在企业物流和物流产业的双重转变下,LSSC完成其独特的演化路径.本文认为:LSSC作为产品供应链的子供应链,以物流集成商为核心成员构建,采用股权与契约相结合,以契约为主的形式整合供应链成员的物流资源;LSSC是1条能力供给链,通过物流能力与物流计划协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与整合成为LSSC优化的关键;同时,它又是1条增值服务链,其绩效水平取决于各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物流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度;LSSC管理包括能力、信息、流程和关系管理,其基本方法有供应链契约、激励机制和关系资产投资等.本文的定性研究成果试图为今后深入的定量研究建立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KRAJEWSKI L J, RITZMAN L P. Oper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analysis[M].Massachusetts,USA: Addospm-Wesley, 1999.
[2]田宇. 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5): 49-53.
[3]申成霖, 汪波. 基于AHP方法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决策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70-73.
[4]闫秀霞, 孙林岩, 王侃昌. 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特性及其绩效评价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5(11): 969-973.
[5]蔡云飞, 邹飞. 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构建[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8): 17-18.
[6]DIRK W, STEVE K.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 Supply Chain Manage Rev. 2004: 28-35.
[7]MUCKSTADT J A. Analysis and algorithms for service parts supply chains modeling and solution techniques[M].Berlin,Germany: Springer Verlag, 2004.
[8]SACCANI N, JOHANSSON P, PERONA M. Configuring the after-sales service supply chain: a multiple case study[J].Int J Production Econ, 2007,110(1-2): 52-69.
[9]金立印. 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 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2): 100-106.
[10]ELLRAM L M, TATE W L, BILLINGTON C.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J Supply Chain Manage a Global Rev of Purchasing & Supply, 2004, 40(4): 17-32.
[11]SCOTT E S. Customer-supplier duality and bidirectional supply chains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J]. Int J Serv Industry Manage, 2000, 11(4): 348-364.
[12]EDWARD G A, DOUGLAS J M. A simulation game for teaching service-orien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 2000, 9(1): 40-55.
[13]HENK A, BART V. Amplification in service supply chains: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from the telecom industry[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 2003, 12(2): 204-223.
[14]SWANK C K. The lean service machine[J]. Harvard Business Rev, 2003, 81(10): 123-129.
[15]CEM C, DREW R, ELIZABETH A A. Just-in-time is not just for manufacturing: a service perspective[J]. Ind Manage & Data Syst,2000, 100(2): 51-60.
[16]ANONYMOUS. ERP brings express relief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operation[J]. Serv Manage, 2007: 4.
[17]BARNARD J H. A multi-view framework for defin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 using object-oriented methodology[D]. USA: Univ of Central Florida, 2006.
[18]MABEL C C, YE H Q, YUAN X M, et al. Analysis of a software-focused products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J]. IEEE Trans on Ind Inform, 2006, 2(4): 295-302.
[19]ANDREA K.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that“last mile”[J]. Bank Technol News, 2004,17(S): 18-19.
[20]CHOY K L, LI C L, STUART C K, et al. Managing uncertainty in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J]. Int J Risk Assessment & Manage, 2007, 7(1): 19-43.
[21]张英姿. 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1(1): 22-23.
[22]陈小峰, 李从东. 住宅区多元化物业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研究[J]. 工业工程, 2004, 7(4): 41-45.
[23]JOHN F, CLIVE 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J]. Int J Logistics Manage, 1995, 6(2): 83-92.
[24]MICHAELIDES R, KEHOE D. Servi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 operations[J]. Int J Serv Technol & Manage, 2006, 7(3): 237-252.
[25]白雪洁. 产业融合影响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路径及企业的应对策略[J]. 物流技术, 2005(10): 132-134.
(编辑 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