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梳理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激趣导入,初识孟子
  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文言文又叫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战国,认识一位古人——孟子。(出示课件)
  师:你认识他吗?背过他的哪些名言吗?
  预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师:你了解他吗?
  1.简介孟子。(出示课件)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学弈》。
  二、依韵读文,初解大意
  师:文言文和现在的文章有区别,读起来一定有些吃力。走进课文,按要求自读课文。
  1.初读(按要求自由读文)。
  (1)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读通句子。
  2.再读:老师范读,学生画“/”线。
  师: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了大家学习方便,我们的课文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在一些句子中,为了便于理解,需要拖长音。
  3.三读:学生再读,在画“/”的地方读出停顿。(出示课件)
  4.师引导简要概括大意。
  师:用“谁 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形式概括。
  三、自主合作,理解文意
  1.自主学习。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合作,释疑解难。
  3.全班交流,检查成果。
  师:弈秋,何许人也?
  (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何为善弈者?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出示课件,理解“之”“善”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来夸夸你的同学。
  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他的两个徒弟学的结果怎么样呢?从哪句可以得知?
  (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师:到底谁比不上谁?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了疑问。
  第二个人比不上第一个人。(理解两个“之”的意思,分别指代谁。)
  (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師:非然也。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学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出示课件,理解3个“之”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对比”。)
  师: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4.请生把课文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美读全文,感悟道理
  1.听配乐朗诵,学生感悟。
  2.师小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文言文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五、欣赏动画,指导背诵
  1.引导试背。
  2.配乐集体背诵。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市潞州区长钢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生根呢?  一、明晰语文要素  教学之前,教师要能够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真正明白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在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语句优美的段落,增加积累。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设计思路】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
统编本教材在有些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栏目“资料袋”,有的介绍作者生平,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介绍记录方法,有的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材料……“资料袋”因其“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很不显眼,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但是,既然教材中编入“资料袋”这个栏目,肯定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识字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汉字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记忆难度大,教师若要求学生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学习汉字,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识字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与课文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以此提升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追本溯源——让识字走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积累词语“道旁苦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聪慧”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要想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便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作业设计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全课程、项目学习、课程整合等理念,将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和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努力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生活实践、言语实践中巩固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起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对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材未加认真研读,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就导致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阅读指向混乱,不能真正凸显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明确编者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指向,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的方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开头两段中就有4处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可见其重要性。现实中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正努力探索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强调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其内容,孤立地进行讲解,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言意兼得。  一、在文本解析中实践言语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语言
小学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师陷入了混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教学流程两大误区。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两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本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用本体性教学来组织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的内容有误,二是教的方法有误。  1.不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