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皮亞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通过分析幼儿自主游戏案例,发现幼儿游戏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幼儿的游戏中,要重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及时为幼儿搭建“经验鹰架”,同时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认知发展;幼儿;游戏理论;自主游戏
1前言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去游戏。在游戏中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游戏,它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
发生认识论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的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之所以不能正确解释游戏这种儿童早期所特有的现象,原因在于它们都把游戏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动。游戏本身并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它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要理解和解释游戏在儿童早期的大量存在不能从游戏活动本身中去寻找原因,而应当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2 幼儿游戏案例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本研究选取H市C园中有代表性的户外自主游戏的案例,采取事件取样法观察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并用文字描述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观察到的儿童的游戏行为。
2.1幼儿游戏的描述记录
第一天:幼儿园的户外操场上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器材和设备,洋洋站在喧闹的操场上,沉思了一小会后,他忽然推起一架小推车,并装载了一些木块、皮球、pvc管材料,推到一个宽敞的场地,开始了他的搭建。他先将pvc管插入一块有孔木块中,接着搭建“击球场地”,急忙拿起“击球棒”对准小皮球,试图击球进车,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小皮球总是会从“球道”上掉下来。
第二天:洋洋很快取好同昨天一样的材料,并且又增添了一些泡沫砖。他按照上一次的方法连接好每一样材料。但这次他用三块木头砖作为路径,两侧分别放着两块泡沫砖。在“击球棒”上也进行了改进,他取来各种长短不一的pvc管,作成好几个球杆。随后,洋洋搓了搓双手,再拿起“击球棒”,进行试探性的击球,但是并不击中球,而是让自己做好快速击球的准备,最后站在泡沫砖上挥动球杆,球进了!第二次挑战,洋洋有点着急,没有进行试探性的击球,球打偏了。洋洋没有放弃,再次修正“球道”,用球杆瞄准,“球进了!”洋洋再一次高兴的手舞足蹈。
第三天:洋洋在第二天的基础上又扩大了“球场”,添加了很多木块和砖块。摆放的整整齐齐,准备再一次挑战。民民走过来说,“给我打一下吧”,洋洋连忙将球放回发球点,把“击球棒”递给了民民,但是民民并没有进球。洋洋拿起击球棒进行示范,民民模仿洋洋的样子,先搓搓手,再进行试探性的击球,最后瞄准球,球杆轻轻一推,球就进洞了,两个小朋友兴奋的拍手大跳。
第四天、第五天,“球场”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来尝试,这时洋洋成了教练。
2.2教师访谈记录
J教师:洋洋的父亲是一位高尔夫球爱好者,经常带领洋洋去打高尔夫球。在班级活动分享的时候,洋洋有和小朋友分享过看爸爸打高尔夫的经历,并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3 幼儿游戏分析
洋洋年龄是4岁零9个月,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发展进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学习运用表象和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但是他们还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因为语言符号系统是约定俗成的,这个阶段的幼儿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它。因此,幼儿创造了自己的符号系统,即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意义”和“象征物”代表什么只有幼儿自己明白,也就是说,幼儿用一个物品代替另一个物品是以“自我”或他自己的游戏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完全不去考虑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访谈后发现,洋洋经常看爸爸打高尔夫球,了解爸爸进球前的准备、过程以及进球后的快乐,这些经历都“同化”到洋洋的认知体验中,这为洋洋进行创建“进球”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正如皮亚杰所说,应该重视游戏情感价值,游戏所完成的同化,大多数属于情感方面。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象征性游戏既能够满足幼儿情感需要,也适应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这一阶段的象征性游戏数量与类型都很多,多种多样的象征性图示或者来源于幼儿自身的动作,或者来源于对他人或他物动作模仿。
洋洋不断的探究“进球”游戏,将现有材料进行组织,从模仿开始,不断调整材料,终于获得成功,并得到同伴的认同,这样经历对其坚持性、探究性、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促进洋洋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洋洋自身对这个事情的兴趣,内在动机驱动下进行;另一方面是幼儿园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从物质环境中,幼儿园提供了多种多样、可分可合可操作材料;从精神环境看,幼儿园也营造了自由的开放游戏氛围,这种氛围给予了洋洋进行自由自主探究机会。
4建议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皮亚杰的游戏发展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的途径[ ],教师也要注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及时搭建“经验鹰架”;重视游戏环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J. V. HOORN,等. 史明洁,等,译.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3-4,308.
[2]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1):55-58.
[3]R.默里·托马斯著,郭本禹,王云强等译.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46-147.
[4]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47.
[5]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LOVISA SUMPTER &. MARIA HEDEFALK. Pre- school children’s collective mathematical reasoning during free outdoor play [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2015( 3) .
关键词:认知发展;幼儿;游戏理论;自主游戏
1前言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去游戏。在游戏中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游戏,它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
发生认识论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的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之所以不能正确解释游戏这种儿童早期所特有的现象,原因在于它们都把游戏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动。游戏本身并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它只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象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要理解和解释游戏在儿童早期的大量存在不能从游戏活动本身中去寻找原因,而应当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2 幼儿游戏案例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本研究选取H市C园中有代表性的户外自主游戏的案例,采取事件取样法观察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并用文字描述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观察到的儿童的游戏行为。
2.1幼儿游戏的描述记录
第一天:幼儿园的户外操场上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器材和设备,洋洋站在喧闹的操场上,沉思了一小会后,他忽然推起一架小推车,并装载了一些木块、皮球、pvc管材料,推到一个宽敞的场地,开始了他的搭建。他先将pvc管插入一块有孔木块中,接着搭建“击球场地”,急忙拿起“击球棒”对准小皮球,试图击球进车,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小皮球总是会从“球道”上掉下来。
第二天:洋洋很快取好同昨天一样的材料,并且又增添了一些泡沫砖。他按照上一次的方法连接好每一样材料。但这次他用三块木头砖作为路径,两侧分别放着两块泡沫砖。在“击球棒”上也进行了改进,他取来各种长短不一的pvc管,作成好几个球杆。随后,洋洋搓了搓双手,再拿起“击球棒”,进行试探性的击球,但是并不击中球,而是让自己做好快速击球的准备,最后站在泡沫砖上挥动球杆,球进了!第二次挑战,洋洋有点着急,没有进行试探性的击球,球打偏了。洋洋没有放弃,再次修正“球道”,用球杆瞄准,“球进了!”洋洋再一次高兴的手舞足蹈。
第三天:洋洋在第二天的基础上又扩大了“球场”,添加了很多木块和砖块。摆放的整整齐齐,准备再一次挑战。民民走过来说,“给我打一下吧”,洋洋连忙将球放回发球点,把“击球棒”递给了民民,但是民民并没有进球。洋洋拿起击球棒进行示范,民民模仿洋洋的样子,先搓搓手,再进行试探性的击球,最后瞄准球,球杆轻轻一推,球就进洞了,两个小朋友兴奋的拍手大跳。
第四天、第五天,“球场”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来尝试,这时洋洋成了教练。
2.2教师访谈记录
J教师:洋洋的父亲是一位高尔夫球爱好者,经常带领洋洋去打高尔夫球。在班级活动分享的时候,洋洋有和小朋友分享过看爸爸打高尔夫的经历,并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3 幼儿游戏分析
洋洋年龄是4岁零9个月,处于前运算阶段,其认知发展进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学习运用表象和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但是他们还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因为语言符号系统是约定俗成的,这个阶段的幼儿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它。因此,幼儿创造了自己的符号系统,即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意义”和“象征物”代表什么只有幼儿自己明白,也就是说,幼儿用一个物品代替另一个物品是以“自我”或他自己的游戏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完全不去考虑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访谈后发现,洋洋经常看爸爸打高尔夫球,了解爸爸进球前的准备、过程以及进球后的快乐,这些经历都“同化”到洋洋的认知体验中,这为洋洋进行创建“进球”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正如皮亚杰所说,应该重视游戏情感价值,游戏所完成的同化,大多数属于情感方面。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象征性游戏既能够满足幼儿情感需要,也适应幼儿认知发展的水平,这一阶段的象征性游戏数量与类型都很多,多种多样的象征性图示或者来源于幼儿自身的动作,或者来源于对他人或他物动作模仿。
洋洋不断的探究“进球”游戏,将现有材料进行组织,从模仿开始,不断调整材料,终于获得成功,并得到同伴的认同,这样经历对其坚持性、探究性、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促进洋洋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洋洋自身对这个事情的兴趣,内在动机驱动下进行;另一方面是幼儿园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从物质环境中,幼儿园提供了多种多样、可分可合可操作材料;从精神环境看,幼儿园也营造了自由的开放游戏氛围,这种氛围给予了洋洋进行自由自主探究机会。
4建议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皮亚杰的游戏发展理论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的途径[ ],教师也要注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及时搭建“经验鹰架”;重视游戏环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J. V. HOORN,等. 史明洁,等,译.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3-4,308.
[2]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1):55-58.
[3]R.默里·托马斯著,郭本禹,王云强等译.儿童发展理论:比较的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46-147.
[4]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47.
[5]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LOVISA SUMPTER &. MARIA HEDEFALK. Pre- school children’s collective mathematical reasoning during free outdoor play [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2015(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