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敦煌针灸医学文献对研究隋唐及其以前敦煌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文章从针灸理论(经络、腧穴、取穴法)、针灸临床(灸法、针刺、刺血、贴敷等方法的应用)角度分类整理了敦煌针灸文献的研究现状,总结凝炼了其学术特色(地域性、多样性)和学术价值(丰富针灸典籍、保存最早藏医古文献、记载多种灸法流派),并提出了构建具有敦煌特色的针灸学科,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以促进敦煌针灸医
【基金项目】
: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No.DHYX20-18,No.DHYX19-18); 甘肃中医药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基金项目(No.2019KCZD-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针灸医学文献对研究隋唐及其以前敦煌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文章从针灸理论(经络、腧穴、取穴法)、针灸临床(灸法、针刺、刺血、贴敷等方法的应用)角度分类整理了敦煌针灸文献的研究现状,总结凝炼了其学术特色(地域性、多样性)和学术价值(丰富针灸典籍、保存最早藏医古文献、记载多种灸法流派),并提出了构建具有敦煌特色的针灸学科,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以促进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其他文献
总结探讨邹勇教授在针灸临床中对针刺调气的理解认识和方法,以更好地传承其学术思想。通过阅读文献、跟师临证、实践操作、笔记及心得总结进行分析。邹勇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临床中强调治神守气、重视得气、做到运气和导气,极大地提高了疗效。针刺调气是中医针灸治病的核心,其理论抽象深奥,值得大家进一步学习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文章通过文献著作中记载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多年临床与教学经验,提出“治神”是针对医患双方而言并且贯彻整个御针操作过程的基本要求,是御针治疗中正确辨证、安全用针的保障,具有激发针气、促其汇聚以及加强疗效的作用。“针气”是针刺从外治内的媒介,是针刺补泻的物质基础。“内御针气”要求以气聚为先,以气行为贵。认为“治神”是统领御针之术的总纲,“内御针气”是御针之术的根本。
<正>针灸,其实是两种历史悠久且各具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的组合。其中针指的是针刺,不少人因为恐惧针刺的酸、麻、重、胀、痛感而拒绝针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针刺确实有着很好的疗效,相关专家们也在不断地拓展针刺治病的范围。而灸代表的是艾灸,是更容易被接受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艾灸主要靠的是艾草的温热效应,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操作,不会像针刺一样侵入皮肤,其有着很好的活血化淤、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在古代就
细胞焦亡是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正常的细胞焦亡有助于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维持组织机能与稳态,但细胞过度焦亡会引起细胞的大量死亡,以及由此产生炎症反应会造成机体功能紊乱。“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针灸治病的关键要素,针灸是通过调气而达到疾病向愈的目的。通过比较发现,“气”的功能及病变与细胞焦亡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针灸在干预细胞焦亡中起到了显著作用。文章从现代科学的微观发现与
形、气、神作为中医生理中的重要概念,指导着气功和针灸。气功和针灸无论从起源还是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具体则体现在调形,调气和调神三方面。文章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在临床操作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尝试将气功练习中具有可操作性的部分用针灸临床,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正>军事训练伤是指因军事训练导致的机体组织结构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器官损伤及其他类型损伤[1] ,其中以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多见[2]。军事训练伤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和平年代非战斗性减员与战斗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3]。针灸治疗军事训练伤安全有效[4],刺血疗法是其中重要方面,具有简验便廉的优势,适宜用于军事训练伤的救治,故笔者就刺血疗法救治军事训练伤的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