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国家为了解决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主体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长期工程,主要是对农民进行文化、技能、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使经过培训后的农民达到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以农民为职业,具有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与传统意主义上的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不再是身份的代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未来土地谁来种、如何种的根本问题,无论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稳定社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6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获得解放,加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出现了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下降和缺少的局面,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女、儿童,加上新生代农民务农的意愿越来越弱,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经营、有市场意识及社会意识,是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助于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未来的农业发展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重大改变,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有助于农业科技的转化,有助于城乡要素的流动及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劳动力统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提高,更好地融入城市,而农业的发展进步也能提高其自身吸引力,使一些高素质农民留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不断发展进步。
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新型的职业农民从所从事的农业内容来看分为三类。一类是生产型,这类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从事作物、园艺、鲜活食品、高效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是一种偏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群体,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第二类是属于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提供农业服务技能,侧重于对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第三类是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群体,具备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较强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三类不同的农民共同构成未来农业的从业主体,在组织形态上形成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这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在未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这些新型经营体系的主体和基础。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培育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及地区实际不同,各地农业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应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本地特色农业,根据需要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培育方式程式化,内容太宽泛,缺少地区特色,不能与本地的农业发展相结合,针对性不强。在教材的采用方面,缺乏多样化,基本上都是使用全国性或全省性的通用教材,教师方面也缺少对地域农业有专门研究的专家,教师往往理论性较强,但缺乏实践指导能力。
2.2培育资金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各级的财政支出都十分紧张,虽然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各地的经济状况不一,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相对于数量众多需要接受培训的农民,资金缺乏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地区只重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上明显不足,经费的短缺对培训工作形成不小的制约。
2.3培育机构缺乏系统性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比如农业、农机、教育、劳动、扶贫、科技、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虽然部门较多,但各个部门间缺乏有机的融合,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难以形成合力,在各自的资源优势方面缺乏整合,所以在培育工作的落实时,缺乏系统性,各个部门对培训工作都有涉及,却没有专门的培训领导机构,在工作的统一协调调度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培训工作的效率不高。
2.4培育对象积极性不高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已是常态,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的劳动力中,普遍文化不高,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没有热情。对于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愿意参加,有的甚至拒绝参加。培育工作存在培训对象水平低,后期的效益不明显的情况,在资金、师资力量、农业资源等方面存在许多浪费,所以培训工作者也要思考如何吸引年富力强的农民参加培训,让他们看到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6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获得解放,加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出现了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下降和缺少的局面,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女、儿童,加上新生代农民务农的意愿越来越弱,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经营、有市场意识及社会意识,是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助于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未来的农业发展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重大改变,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有助于农业科技的转化,有助于城乡要素的流动及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劳动力统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提高,更好地融入城市,而农业的发展进步也能提高其自身吸引力,使一些高素质农民留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不断发展进步。
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新型的职业农民从所从事的农业内容来看分为三类。一类是生产型,这类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从事作物、园艺、鲜活食品、高效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是一种偏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群体,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第二类是属于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提供农业服务技能,侧重于对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第三类是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群体,具备农业生产技术,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较强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三类不同的农民共同构成未来农业的从业主体,在组织形态上形成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这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是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在未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这些新型经营体系的主体和基础。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2.1培育的针对性不强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及地区实际不同,各地农业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应有明确的针对性,要突出本地特色农业,根据需要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培育方式程式化,内容太宽泛,缺少地区特色,不能与本地的农业发展相结合,针对性不强。在教材的采用方面,缺乏多样化,基本上都是使用全国性或全省性的通用教材,教师方面也缺少对地域农业有专门研究的专家,教师往往理论性较强,但缺乏实践指导能力。
2.2培育资金缺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各级的财政支出都十分紧张,虽然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各地的经济状况不一,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相对于数量众多需要接受培训的农民,资金缺乏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地区只重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上明显不足,经费的短缺对培训工作形成不小的制约。
2.3培育机构缺乏系统性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比如农业、农机、教育、劳动、扶贫、科技、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虽然部门较多,但各个部门间缺乏有机的融合,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难以形成合力,在各自的资源优势方面缺乏整合,所以在培育工作的落实时,缺乏系统性,各个部门对培训工作都有涉及,却没有专门的培训领导机构,在工作的统一协调调度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培训工作的效率不高。
2.4培育对象积极性不高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已是常态,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的劳动力中,普遍文化不高,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没有热情。对于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愿意参加,有的甚至拒绝参加。培育工作存在培训对象水平低,后期的效益不明显的情况,在资金、师资力量、农业资源等方面存在许多浪费,所以培训工作者也要思考如何吸引年富力强的农民参加培训,让他们看到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