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此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基本体验,通过直观比较、实践操作、合理估算和拓展训练等策略,让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产生感悟,使之能够巧妙灵活地运用数感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数感;启蒙;累积 体验;发展;强化
什么是数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 简单地讲,数感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已有生活体验中启蒙数感
对刚入学的学生,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简单的题目,学生都不会做,订正了很多遍仍无成效,例如“? - 4 = 5”. 沮丧的老师也是十分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 4 = 5”,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那些能够建立和4、5关联的数,有数感的同学,可能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9可以分成4和5,有的同学可能要从5向前数4,得到9. 但是那些数感差的同学可能就被问题难倒了,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使用“循循善诱”的策略,例如问“这个数字可能是6吗”?这个提问,学生会考虑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联. 6不行,接下来就要考虑这个数应该比6大还是小的问题,几次尝试,终于得到9. 教师要让他们认真体味9与4、5两个数的关联. 这个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说,除了需要借助手指、棒棒或小球去感悟关联外,恐怕还需要一点,就是情感态度,需要他们不懈地努力.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通过反复订正来纠正错误,而是应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直观比较中累积数感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 ”这是因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逐步获得理性认识.
在“鸡兔同笼”教学中,教师都把例题1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这是数感培养的良好开端.
情境导入后,有的同学会猜5只鸡和3只兔,这样就有22只脚,少了4只脚. 数感好的同学就会通过教具直观,想道:如果我们用1只兔换回一只鸡,就多了2只脚,换2只兔就多了4只脚,就符合题意了. 数感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他们采用顺序列表来感悟,随着兔的只数每增加1(鸡的只数减少1),腿的个数增加2来体验数感. 在教学中,不作“顺序列表”还是“跳跃取值”的具体要求,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中体验数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数感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体验,让他们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经验.
在教学完面积单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1平方米的面积的表象,可以让四名同学展开双臂,拼成一个正方形,告诉同学们1平方米大约这么大,也可以在地面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同学们体验一下1平方米可以站多少人. 我们还需要布置学生测量教室、篮球场、足球场等一些场所的面积,以便建立数感来估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较大的面积. 四、合理估算中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都有自己估算的“标准”,这正是不同学生不同生活体验.
例如教学:“一本故事书9元,全班44人,每人买一本全班大约需要多少钱?”不同的学生估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10 × 40 = 400,估计在400元左右. ”有的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10 × 44 = 440,不到440元. ”有的学生可能说:“9 × 40 = 360,肯定比360元多”等等.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不但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估算积的理由也十分合理.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强化逐步建立起来.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钻研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识的应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学环节.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数感体验,多活动、多思考,只有对数有了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才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成绩才会提高,数学素养的提升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文彬,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石迎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3]唐云.浅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J].科学咨询同,2012(3).
[4]任烨.小学生数感培养之我见[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6).
【关键词】 数感;启蒙;累积 体验;发展;强化
什么是数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 简单地讲,数感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已有生活体验中启蒙数感
对刚入学的学生,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简单的题目,学生都不会做,订正了很多遍仍无成效,例如“? - 4 = 5”. 沮丧的老师也是十分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 4 = 5”,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那些能够建立和4、5关联的数,有数感的同学,可能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9可以分成4和5,有的同学可能要从5向前数4,得到9. 但是那些数感差的同学可能就被问题难倒了,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使用“循循善诱”的策略,例如问“这个数字可能是6吗”?这个提问,学生会考虑未知数与已知数的关联. 6不行,接下来就要考虑这个数应该比6大还是小的问题,几次尝试,终于得到9. 教师要让他们认真体味9与4、5两个数的关联. 这个过程,对于学困生来说,除了需要借助手指、棒棒或小球去感悟关联外,恐怕还需要一点,就是情感态度,需要他们不懈地努力.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通过反复订正来纠正错误,而是应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直观比较中累积数感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 ”这是因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逐步获得理性认识.
在“鸡兔同笼”教学中,教师都把例题1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这是数感培养的良好开端.
情境导入后,有的同学会猜5只鸡和3只兔,这样就有22只脚,少了4只脚. 数感好的同学就会通过教具直观,想道:如果我们用1只兔换回一只鸡,就多了2只脚,换2只兔就多了4只脚,就符合题意了. 数感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他们采用顺序列表来感悟,随着兔的只数每增加1(鸡的只数减少1),腿的个数增加2来体验数感. 在教学中,不作“顺序列表”还是“跳跃取值”的具体要求,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中体验数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数感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体验,让他们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经验.
在教学完面积单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1平方米的面积的表象,可以让四名同学展开双臂,拼成一个正方形,告诉同学们1平方米大约这么大,也可以在地面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同学们体验一下1平方米可以站多少人. 我们还需要布置学生测量教室、篮球场、足球场等一些场所的面积,以便建立数感来估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较大的面积. 四、合理估算中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都有自己估算的“标准”,这正是不同学生不同生活体验.
例如教学:“一本故事书9元,全班44人,每人买一本全班大约需要多少钱?”不同的学生估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10 × 40 = 400,估计在400元左右. ”有的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10 × 44 = 440,不到440元. ”有的学生可能说:“9 × 40 = 360,肯定比360元多”等等.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不但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估算积的理由也十分合理.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强化逐步建立起来.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钻研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识的应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学环节.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数感体验,多活动、多思考,只有对数有了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才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成绩才会提高,数学素养的提升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文彬,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石迎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3]唐云.浅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J].科学咨询同,2012(3).
[4]任烨.小学生数感培养之我见[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