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军旅文学的未来空间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一个作家的诞生,其师承关系多少有些混沌不清的话,那么,在一个批评家诞生的过程中,其师承关系的影响则是比较清晰的。80后军旅文学批评家傅逸尘,是朱向前先生的得意门生,也是朱向前之后最为重要的青年军旅文学批评家,这一点应当没有异议。傅逸尘的军旅文学研究,以问题意识著称,也以他所命名的“新生代军旅作家”著称。他的研究既是对老师朱向前先生所关注问题的继续思考,也是一种结合当代文学与时代新语境对军旅文学未来向度的一种重新探寻。
  早在2006年,朱向前先生在《当下军旅文学的“四次浪潮”与“四种失衡”》中指出,如果以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作品标志当代军旅文学的第一次浪潮;以五六十年代之交的《苦菜花》《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作品标志当代军旅文学的第二次浪潮;以80 年代中期“当代战争”(如《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历史战争”(如《红高粱》《灵旗》)、“和平军营”(如《射天狼》《凝眸》)“三条战线”鼎足而立标志当代军旅文学的第三次浪潮;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而又理直气壮地把十年来长篇小说的空前繁荣看成是当代军旅文学第四次浪潮的主要标志。同时,朱向前先生认为,在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中存在体裁取向的失衡。相比于繁荣兴旺的长篇小说创作,当前的军旅中短篇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令人满意。这也许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读图时代中短篇小说这种小型文体的整体衰落。但越是在这种功利的经济时代,为军旅文学发展的整体和长远计,就越需要注意多种文学体裁之间的生态平衡,注意创作队伍的梯次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朱先生的上述思考成为傅逸尘思考新世纪军旅文学的起点。基于大量的阅读和持续的观察,傅逸尘认为以长篇小说的繁荣为代表的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在2010年以来已经终结,“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只有几年时光,很快就被世俗化、娱乐化的影视剧所同构,诸多优秀军旅作家转换为影视剧的写手,被朱向前先生命名为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在我看来已经终结。”(张丽军、傅逸尘《建构军旅文学批评的现实主义伦理》)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傅逸尘认为朱向前所提出的“创作队伍的梯次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显得格外严峻,军旅文学的优秀写手纷纷转向影视业,使得军旅长篇小说的质量严重下滑,也使得军旅文学的发展后继乏力,军旅文学急需新的生力军力量的补充。危机意识以及批评家的敏锐使得傅逸尘很快捕捉到了这支队伍的存在,由此他吹响了新生代军旅作家的集结号。2012年,傅逸尘在《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如何表达?》一文中隆重介绍了一批崭露头角的70后军旅作家,“无可否认,新世纪军旅文学生态环境剧烈变化。区别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军旅文学,自新时期以来,无论是 80 年代之初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还是90 年代之初的‘农家军歌’,总体都呈现一种‘集团冲锋’方式,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现象,不能不令文坛为之侧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军旅文学渐趋边缘化。老作家纷纷向影视靠拢。令人欣慰的是21世纪以来,以李亚、王棵、王凯、王甜、朱旻鸢、裴指海、曾皓、卢一萍、刘猛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军旅作家走入读者的视野,并逐渐崭露头角,创作实力不容小觑。他们的创作成果大多体现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数量可观,并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显然,傅逸尘所提出的“新生代军旅文学”概念与21世纪批评界喜爱使用代际概念来划分作家不无关系。新生代军旅作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共同之处即他们的出生年代主要都在70年代之后,以70后和80后为主。江山代有才人出,70后作家逐渐成为文坛主力是大势所趋,并不稀奇。傅逸尘的卓越之处在于基于对21世纪军旅文学创作状况的整体性思考,总结出新生代军旅作家审美创作方面的共同趋向与发展瓶颈,并对新生代军旅作家以及总体上军旅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极具前瞻性而又切实的意见。《“新生代”军旅文学整体观》一文集结了他这方面的重要思考。
  《“新生代”军旅文学整体观》无疑将成为军旅文学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傅逸尘指出,“新生代军旅作家”作为一个日渐活跃的写作群体,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视角,观照着当代军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为和平时期的军旅文学写作开拓了新的资源和面向。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文学目光聚焦于高强度压力环境中的个体,表现逼仄空间内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在取材上,他们更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人物丰富而驳杂的生命情态和生活经验,對细节进行放大甚至夸张化处理,探索柔软敏感的人性与人的内在心理,外化到文本层面便是无处不在的伤痛痕迹。“新生代军旅作家”普遍具有本体的、异质的独特审美体验,具有重构日常生活之诗学理想的文学自觉;在叙事内容上,他们倾力展示平凡个体与世俗现实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新型军人面对军营与社会的急速变化所遭受的各种尴尬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在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两个层面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为21世纪初年的军旅文学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傅逸尘基于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审美特色,指出他们的创作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写实主义、底层文学、个人化写作的隐秘关联,也指出他们在气象格局、现实性、想象力等方面的生长瓶颈。
  因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以《“新生代”军旅文学整体观》一文作为前言和总论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傅逸尘编著的这部著作中,他以自己近年所关注的较为活跃的新生代军旅作家王凯、王甜、卢一萍、王龙、兰宁远、西元、董夏青青、李亚、丁晓平、李骏、海飞、杨献平、徐艺嘉、裴指海、朱旻鸢、曾剑、胥得意、魏远峰、曹晶、曾皓等为重心,分别为每个作家设立了作品及研究专辑。在每个作家专辑中,第一部分为傅逸尘对该作家个人创作特色及代表作品的解析,第二部分为该作家的代表作及创作谈,第三部分为其他评论家对该作家的作品评论,第四部分为该作家的访谈录,这一部分内容来自傅逸尘在《神剑》主持的“新生代军旅作家对话录”专栏,访谈内容极为翔实丰富。可以看出,专辑的内容设计很合理,包含了作家作品、创作谈、访谈、评论等内容。全书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整体面貌与创作实绩,为后来者研究新生代军旅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正如傅逸尘所言,“我所谓‘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显然不仅仅是一份对70后新生代军旅作家阶段性总结性的资料,它寄寓了傅逸尘对于未来军旅文学的思考与期待。
其他文献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路翎1953年11月创作,1954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的作品《洼地上的“战役”》,是品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轨迹与艰苦岁月写就的。该作品以抗美援朝的历史战争为背景,热忱讴歌中朝人民的深挚感情。但因作品另起炉灶,涉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与年轻朝鲜姑娘间的一段朦胧爱情,各界众说纷纭。  中朝两国历来是友好邻邦,历史渊源剪不断、理还乱。20世纪以来,两国所遭受的相似历史命运,使双
期刊
1992年3月27日,我在北京的一家书店见到《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一书,随便翻翻,忽而看到王伏林同志赴越执行特殊使命的回忆:  “文革”中,总理派我执行过一个秘密使命,护送越南南方的一批领导成员从河内返回南越游击根据地。  为什么会找到我呢?因为我在交通部远洋局当过几天副局长,跑过海上航行,所以把我叫去说,你负责把这些越南同志送到南越。按道理,应该从胡志明小道走,但是走这条秘密通道,时间花一两个月
期刊
倒铝匠  “倒铝的”是村里人对“以旧变新”倒制铝品的手艺人的简单称呼。倒铝的一来,村子里就像炸开锅一样,家家翻箱倒柜,把原本积攒堆放在墙角背处的铝线、烂铝盆、易拉罐、空牙膏铝盒等全翻出来,准备倒制一件铝品。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一会,倒铝的摊位前就围满了人,妇女寻问价格讨论倒制铝品,孩子们全是为了看热闹。倒铝的是父子三人,一口炉子、一堆河沙、几种模具,基本上就组成了一个土法制作铝制品的摊点。父子三人
期刊
春天的钥匙  仿佛从灵魂中抽出丝绒  脚步比大花猫走过还轻盈  走过原野,舞过树梢  一路捡拾花开的声音  青涩的嫩叶  伴着阳光旅行  行走在光明的路上  春风,化成了鲜活的灵魂  一朵花从一株绿草中站起来  它看见的春风,仿佛亲人  被它一缕馨香一缕馨香地相认  一粒草籽  乘着大风的列车  摇摇晃晃而来  不知道起点在那里  也不明了终点在何方  平原  山峦  甚至一座屋顶上  都可以看到
期刊
甫闻这一近乎人尽皆知的消息时,章大树的脸如岩石般冷硬。多年前他躺在洁白肃穆的病床上,得知宋朋来去世时,就是这种表情。后来他从金星闪耀的将军手里接过一等功奖章,还是这种表情。那场可怕的灾难摧毁了他的面部神经,醒来后的脸成了不哭也不笑的面具。  章大树不动声色地吃完早饭,拎起给黑豹的猪骨头,和他惨淡的影子步调一致地走在晨曦里。他走过食堂,走过礼堂,走过宋朋来多次呵斥他是木头的训练场。  宋朋来喊齐步走
期刊
去年八月的最后一天,我陪妻子去石河子大学附属医院看病。排队挂号到专家门诊,专家只简单地问了一下,就提笔开单,说“先做个B超,检查一下吧。”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程序,因为如今几乎每个医院都这样,专家只有拿到了诸如CT、B超等仪器的检查单,才能做出判断,然后开药,或者把你推到下一个检查步骤。  我国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已经成了历史,各种先进的检查仪器完全取代了号脉问诊。  排队做B超的人比
期刊
一  地上山水,再高再远,依然美丽诱人;  胸中山水,再虚再幻,永远奇妙无穷。  山也美,水也美,山水相依的画境才更加美丽;  花是诗,果是诗,春华秋实的诗意才更有韵味。  青山绿水,山水相依。  故不独山借秀色于水,水亦借美景于山。  源远流长,是水的生命。  其水到渠成,是水生命的执着;  其水滴穿石,是水生命的顽强。  不与牡丹比富贵,  不与玫瑰争艳丽,  向日葵唯一的快慰是每天用微笑向光
期刊
从二里头遗址说起  出洛阳城向东六十里  便一脚踏进了河洛文明起源史的最深处  走进二里头文化遗址  你便是石器時代第一个王朝的侯  端坐在宫殿之上,以华的名义  用石斧陶罐象牙簪青铜剑与子民对话  史籍流传久远了就成了传说  上古时期人类始祖盘古  在混沌未开中昏睡亿万年后  神斧一挥,便将天地一分为二  天为宇,地为方  四足鼎立定乾坤,天地之中谓“天中”  天生水,地生土  水土交融为万物生
期刊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我父亲贺龙诞辰12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决定由刘秉荣同志创作描写我父亲的传记《贺龙传》,弘扬先辈们的伟大革命精神,我认为这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  为写这部新版《贺龙传》,刘秉荣同志用了38年的工夫。可以說,这是一部下了苦功的书。  我与秉荣同志相识于1980年。1980年6月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成立时,他由北京军区宣传部调到了编写组
期刊
马兰绽放的牧歌,可以穿越古今  就像爱的心韵精致,清新高原上相思  踏诗经而来,垒砌的语言的翅膀  扑向塔架的背面,能焚沉默也焚嘹亮  覆盖春天褪下的大地,渐渐泛绿守候  心无旁骛的月色,韵律当吹  就这样的魂不守舍,又一次次的疼痛  就这样的略输婉约徘徊、踌躇未央思念  月落沉思,盈满瘦成一道道风景  周身血管一路驰骋,端庄而美丽  风雨一朵一朵顺着流水,颤动含苞  目光被折断,仅仅为了一个个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