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new species of Liparis s.l.(Orchidaceae:Malaxideae)from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来源 :植物多样性(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iparis aureolabella and L.mengziensis,two new species from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and L.bingzhongluoensis,a new species from montane region in Yunnan,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L.aureolabella is easily distinguished from its relatives by having abaxially purple leave with purple reticulate veins prominent adaxially,a lip auriculate at base,and falcate-lanceolate pollinia.Liparis mengzien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L.petiolata and L auriculata,but differs from them by having an ovate to broadly ovate leaf,purple lip and apex connate along the margins.Liparis bingzhongluoensis is similar to Liparis nanlingensis,but the new species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a lip with two transparent ridges on its disc,longitudinally concave basal callus and triangular column wings.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nuclear ribosomal ITS and plastid matK sequences showed that L.aureolabella and L.mengziensis are nested with L.petiolata or L.auriculata in a monophyletic clade.L.bingzhongluoensis is sister to a clade formed by L.nanlingensis,L.tsii,L.sasakii and L.krameri.Moreover,morphological comparisons strongly support that the three species as separated species newly to science.
其他文献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的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产出有白云母、石榴子石、电气石等特征性矿物,显示具有高度分异岩浆岩的特征.从二云母花岗岩到电气石花岗岩到石榴子石花岗岩,碱性长石均为正长石,斜长石从更长石演变为钠长石,白云母Al2O3、Na2O含量逐渐升高,反映花岗岩逐渐向富Al富Na演化的趋势.二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XFe值、AlⅥ逐渐升高,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之间存在结晶分异演化.电气石Xvac值、Al、Mg和Fe含量之间的变化,反映电气石花岗岩到花岗伟晶岩岩浆结晶环境中Na含量的增加,表明花岗伟晶岩结晶分异演化程度
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大瑶山东南缘的中晚侏罗世埃达克质花岗岩(165~153 Ma)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埃达克质和TTG岩类的特征属性.岩石SiO2含量63.76%~72.13%,总体具高Al2O3(Al2O3≥15%)、低MgO(<3%),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正Eu异常或弱的负Eu异常,低Y(≤18×10-6)和Yb(≤1.9×10-6),高Sr(>300×10-6)和Sr/Y值(>20)等埃达克岩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侏罗纪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
人体内大部分生物学过程都离不开细胞黏附.细胞黏附行为主要由锚定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分子(又称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动力学关系来决定.已有研究表明,特异性分子的结合关系受外力及细胞膜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然而,特异性分子刚度对细胞膜锚定受体?配体结合关系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近期关于新冠病毒强传染力的研究表明,特异性黏附分子刚度对病毒与细胞结合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建立生物膜黏附的粗粒度模型,借助分子模拟和理论分析来研究分子刚度在黏附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始终存在一个最佳膜间距及最佳分子刚度值,使得黏附分子亲和力和结合
该工作通过研究抗病毒药物与新冠病毒蛋白酶(Mpro)的相互作用,理解药物分子对Mpro动力学的影响,对Mpro抑制剂的设计提供帮助.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了Mpro与药物分子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及其亲和力.常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测试的抗病毒药物均不能很好抑制Mpro结合位点处的动力学.通过副本交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充分采样Mpro与不同药物分子结合的构象,分析不同药物分子对Mpro结合口袋形状及动力学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分子通过与结合位点周围不同位置处氨基酸形成的不同的氢键网络,改变了Mpro结合
为了探讨闽北大坪萤石矿构造蚀变带特征及萤石矿成因,对大坪萤石矿构造蚀变带内各岩性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坪萤石矿受构造控制,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萤石矿化,萤石矿化带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重稀土元素富集、高CaO、F等特征.根据萤石矿矿石构造及其蚀变特征,认为大坪萤石矿至少包括3个成矿期次,属于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Cu在自然界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目前只确定了几种含Cu硫化物的S同位素分馏系数以及黄铜矿的Fe同位素分馏系数,而且不同研究者确定的系数有很大的差别,使得S、Fe同位素在研究铜矿床的形成、演化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示踪作用.因此,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了0~1 000℃温度范围内主要含Cu硫化物的S同位素简约配分函数比(103lnβ34-32),以及Cu-Fe硫化物的Fe同位素简约配分函数比(103lnβ57-54).重S同位素在这些含Cu硫化物中的富集顺序为铜蓝>方黄铜矿>黄铜矿≈黑硫铜镍矿>斑铜矿
细胞力学微环境可以调控许多细胞生理功能.特别地,在细胞力学微环境各种信号梯度的作用下,细胞可以定向地迁移.这些定向迁移可以显著影响伤口愈合、癌细胞转移和组织形貌发育等生理过程.目前为止,细胞的定向迁移主要包括:在化学药物梯度作用下的趋药性迁移,在黏附分子梯度作用下的趋触性迁移,以及在细胞外基质硬度梯度作用下的趋硬性迁移等.虽然细胞趋药性和趋触性迁移的力学机理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是关于细胞趋硬性迁移的机制和作用还不清楚.该文重点介绍了细胞趋硬性的相关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研究间的联系与区别,讨论了细
1 研究目的(Objective)rn从1995年塔中11井取得工业油流后,历经数年勘探,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大致呈“东部产气、中部产油、西部未突破”的整体面貌.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柯坪断隆东段沙井子构造带,属矿权空白和油气勘查新区,地震、地质和钻井等资料较少,勘探程度较低.新苏地1井钻探和地层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落实该区石油地质条件、力争获得油气突破.相关研究对于探索塔西北志留系含油气性、评价资源潜力和填补油气勘探空白意义重大.
期刊
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少有的经历深俯冲的增生杂岩带,是古天山洋向北俯冲的结果.针对该俯冲杂岩带内部结构的研究目前仍存在争论.本文以木扎尔特地区一条长约4 km的南北向剖面为例,对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野外特征、矿物学和变质演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的研究表明,木扎尔特地区存在超高压和高压两类硬柱石榴辉岩,但绝大部分都经历了强烈的退变质和变形改造,被蓝片岩相或绿片岩相矿物组合取代.这些变基性岩在空间上构成北部和南部两个榴辉岩带,二者为构造接触.木扎尔特超高压硬柱石榴辉岩与其围岩经历相似的峰期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体)、成矿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P斑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X斑岩),以及成矿后的高镁闪长玢岩,且在花岗闪长岩中发现有闪长质包体.如此丰富的岩浆岩组合为系统研究碰撞环境下斑岩矿床成矿岩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驱龙矿区各类岩浆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及Hf-O同位素组成,并估算了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