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常常被人为割裂,而模仿写作恰好成为两者之间的纽带,以教材为例,选准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模仿写作,读写结合,学生写作力能快速提高。
【关键词】切入点,模仿写作,写作力
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到怎样程度?”,“学生学会模仿写作”应该是考量阅读教学成功很重要标准之一。我认为语文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造,在创作中阅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活动。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在看似繁复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教材,选准“切入点”,它就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把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能很快提升学生写作力,同时也更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对文本的深度学习。
这里向大家推荐以下四种策略:
第一种“切入点”:图视化课文内容,丰富写作素材。
“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来教”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课文的示范性和思想性的引导也决定了阅读与写作教学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而模仿写作更能促进深度阅读,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妙笔生花的写法,才能真正实现让阅读“为我所用”。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首先预设目标一:运用知识线逐小节理清段意,概括出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目标二:模仿课文
学写《从学校到我的家》。第一个目标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弄清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哪些情感,走近作者,走进人物内心,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基本的认知。老师带着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按照下列“知识线”方法来概括:
有了对文本的基本认知,老师便指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二:激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学校到我的家》中有哪些美丽景物,哪些感人的故事,哪些有趣而又充满爱和善良的人,让学生细心回想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整理,待确定主题后进行筛选,选取典型素材。利用好文本“内容”这个切入点,把课文内容图视化展示给学生,模仿作者选取典型素材方法,学生就有内容可模,有情可抒,避免习作内容素材的苍白,远离生活,感觉钝化。
第二种“切入点”:临摹式阅读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涉及许多语文概念性知识,如“借景抒情”、“景物描写”“以小见大”等知识,比较抽象,如果老师用空洞的理论诠释,学生不易把握,更不要说会运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尝试中运用,才能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身能力,提升写作力。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选准这样一个切入点,预设目标(三):能学会归纳“景物描写”的知识结构,并初步学会模仿运用。为此,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在文章第二节中划出描写的景物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2、这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3、从感官的角度分析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4、分析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作用:
5、这段文字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作说明:
6、方法归纳:用文字概括说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最后,经过学生练习、思考、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帮助学生建构“景物描写”的知识结构:景物描写就是作者抓住花草树木、山川湖海、鸟兽虫鱼等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按照一定顺序、采用感官、修辞、动静结合、想象联想等手法,运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等加以描写的手法。这种手法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一结构性知识较复杂,老师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知识树或纲要信号图呈现,让学生强化记忆,甚至背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巩固,使学生形成“景物描写”的知识结构。
在知识建构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模仿课文第二节写一个片段,题目:《校园一角》,要求:选取校园典型景物,按照一定顺序,采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和修辞进行描写。学什么模什么,依葫芦画瓢,有法可依,避免学生习作语言空乏、思路混乱、写法单一。
当然,语文的概念性知识很多,如:人物描写,想象联想,层层铺垫,对比,托物言志等,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写作教学意识,切忌读归读,写归写,而要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模仿,掌握各种概念性知识的结构并能运用。如学习《藤野先生》,老师要抓住文本对藤野先生“人物描写”这个切入点,让学生模仿写《我的老师》,突出老师严谨、朴实、不讲究穿着的形象;学习《背影》可以抓住文章1—6小节运用的“层层铺垫”,让学生理解在“在特定背景下能产生特殊情感”,学写《我的父亲》,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特定背景下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学习《雪》,抓住“对比”這个切入点,在理解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学写《江南的雨》,江南的雨正如江南的人,细腻、多情,但也有汉子那种担当。
第三种“切入点”:嫁接式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然而纯粹的摘抄、背诵很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甚至反而会让学生思想钝化,使学习变成负担。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模仿,才能体会语言的魅力和蕴含的情愫,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细微处见真情,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就是“嫁接式语言训练”。
课堂上,老师要经常性进行语言模仿训练,让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可以让学生模仿句子中排比、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校园里充满生机的一角。“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以让学生模仿鲁迅的笔法,抓住人物特征描写生活中一位敬业而又时尚的老师。阅读《济南的冬天》中“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家乡山水靓丽、温暖、多情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模仿写作《家乡的冬天》。经常性进行语言模仿教学训练,用“嫁接式”训练,可以事半功倍、丰富学生语言。 第四种“切入点”:接地气式的阅读,提升作文主题
内容为主题服务,好文章看主题,主题是“灵魂”。要想学生的作文有提升,在阅读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视野的拓宽,老师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给例文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挖掘贴近现实生活的主题。
题材的筛选。结合教材,学什么题材,就模仿写哪方面题材的文章。如学习了《我的母亲》:母亲背我看热闹,母亲给我讲小说故事,母亲流着泪看我被父亲打时还说好,母亲深夜为我做布鞋,五个题材五个方面,特显母亲的优良品质,就指导学生模仿课文题材写《我最尊敬的---》。如《我最尊敬的老师》,题材模仿:老师带我们郊游,老师给我们讲他自己的故事,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文章选取春花,春草,春雨,春风等题材,就指导学生写《夏》、《秋》、《冬》等写景文章。如:《秋》,题材可以这样模仿:秋草、秋花、秋果、秋天里的人。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新,互联网信息的冲撞,人们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些题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篇浓缩母爱的好文章,但对今天的学生有着时代的隔阂,老师在指导学生模仿写作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细节,如:母亲为我抄错题集,母亲站在窗前目送我上学,母亲鼓励我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主题的提升。一篇文章的主题不外乎人与人,人与国家、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了《散步》,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广场舞》的文章,但如果文章主题仅仅停留在“一群老年人幸福快乐、和谐团结”这个层面,文章就显得通俗、一般,如果能让学生作文主题提升到“要珍爱生命或要学会对社会负责”,就很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学习了《谈骨气》,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再谈骨气》的议论文,学生可以用今天的题材替换课文的题材,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阐述新时代的骨气的含义。
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模仿,一篇范文,有许多内容值得学习,就有许多模仿之法,如模仿写标题,模仿文章结构,模仿选材等等。如果老师能准确找到一些“切入点”,进行模仿训练,就能使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得以发挥。
相反,沒有了范文引导的阅读写作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没有实验器材的实验操作课,学生就无所适从,没有抓手,阅读教学变成了断头路,写作教学就变成了理论讲座。利用范文阅读的示范功能,长期训练,加上学生个性化的模仿,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这样往往能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真正实现智慧课堂。
总之,阅读教学有许多“切入点”,它是模仿写作教学的土壤。如果把教学比作培养厨师,那么老师主要是在教授或讲解菜谱,食材要让学生选,炒菜要让学生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时时抓住课文中可模仿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形似到神似的规律。让学生从“阅读”到“模仿”到“创作”,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切入点,模仿写作,写作力
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到怎样程度?”,“学生学会模仿写作”应该是考量阅读教学成功很重要标准之一。我认为语文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造,在创作中阅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活动。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在看似繁复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教材,选准“切入点”,它就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把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能很快提升学生写作力,同时也更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对文本的深度学习。
这里向大家推荐以下四种策略:
第一种“切入点”:图视化课文内容,丰富写作素材。
“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来教”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课文的示范性和思想性的引导也决定了阅读与写作教学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而模仿写作更能促进深度阅读,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妙笔生花的写法,才能真正实现让阅读“为我所用”。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首先预设目标一:运用知识线逐小节理清段意,概括出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目标二:模仿课文
学写《从学校到我的家》。第一个目标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弄清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哪些情感,走近作者,走进人物内心,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基本的认知。老师带着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按照下列“知识线”方法来概括:
有了对文本的基本认知,老师便指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二:激发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学校到我的家》中有哪些美丽景物,哪些感人的故事,哪些有趣而又充满爱和善良的人,让学生细心回想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整理,待确定主题后进行筛选,选取典型素材。利用好文本“内容”这个切入点,把课文内容图视化展示给学生,模仿作者选取典型素材方法,学生就有内容可模,有情可抒,避免习作内容素材的苍白,远离生活,感觉钝化。
第二种“切入点”:临摹式阅读文本,掌握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涉及许多语文概念性知识,如“借景抒情”、“景物描写”“以小见大”等知识,比较抽象,如果老师用空洞的理论诠释,学生不易把握,更不要说会运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尝试中运用,才能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身能力,提升写作力。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选准这样一个切入点,预设目标(三):能学会归纳“景物描写”的知识结构,并初步学会模仿运用。为此,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在文章第二节中划出描写的景物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2、这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3、从感官的角度分析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4、分析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作用:
5、这段文字还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作说明:
6、方法归纳:用文字概括说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最后,经过学生练习、思考、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帮助学生建构“景物描写”的知识结构:景物描写就是作者抓住花草树木、山川湖海、鸟兽虫鱼等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按照一定顺序、采用感官、修辞、动静结合、想象联想等手法,运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等加以描写的手法。这种手法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一结构性知识较复杂,老师可以用比较形象的知识树或纲要信号图呈现,让学生强化记忆,甚至背诵,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反复巩固,使学生形成“景物描写”的知识结构。
在知识建构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模仿课文第二节写一个片段,题目:《校园一角》,要求:选取校园典型景物,按照一定顺序,采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和修辞进行描写。学什么模什么,依葫芦画瓢,有法可依,避免学生习作语言空乏、思路混乱、写法单一。
当然,语文的概念性知识很多,如:人物描写,想象联想,层层铺垫,对比,托物言志等,这就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写作教学意识,切忌读归读,写归写,而要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模仿,掌握各种概念性知识的结构并能运用。如学习《藤野先生》,老师要抓住文本对藤野先生“人物描写”这个切入点,让学生模仿写《我的老师》,突出老师严谨、朴实、不讲究穿着的形象;学习《背影》可以抓住文章1—6小节运用的“层层铺垫”,让学生理解在“在特定背景下能产生特殊情感”,学写《我的父亲》,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特定背景下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学习《雪》,抓住“对比”這个切入点,在理解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学写《江南的雨》,江南的雨正如江南的人,细腻、多情,但也有汉子那种担当。
第三种“切入点”:嫁接式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然而纯粹的摘抄、背诵很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甚至反而会让学生思想钝化,使学习变成负担。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模仿,才能体会语言的魅力和蕴含的情愫,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细微处见真情,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就是“嫁接式语言训练”。
课堂上,老师要经常性进行语言模仿训练,让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可以让学生模仿句子中排比、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校园里充满生机的一角。“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以让学生模仿鲁迅的笔法,抓住人物特征描写生活中一位敬业而又时尚的老师。阅读《济南的冬天》中“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家乡山水靓丽、温暖、多情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模仿写作《家乡的冬天》。经常性进行语言模仿教学训练,用“嫁接式”训练,可以事半功倍、丰富学生语言。 第四种“切入点”:接地气式的阅读,提升作文主题
内容为主题服务,好文章看主题,主题是“灵魂”。要想学生的作文有提升,在阅读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视野的拓宽,老师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给例文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挖掘贴近现实生活的主题。
题材的筛选。结合教材,学什么题材,就模仿写哪方面题材的文章。如学习了《我的母亲》:母亲背我看热闹,母亲给我讲小说故事,母亲流着泪看我被父亲打时还说好,母亲深夜为我做布鞋,五个题材五个方面,特显母亲的优良品质,就指导学生模仿课文题材写《我最尊敬的---》。如《我最尊敬的老师》,题材模仿:老师带我们郊游,老师给我们讲他自己的故事,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文章选取春花,春草,春雨,春风等题材,就指导学生写《夏》、《秋》、《冬》等写景文章。如:《秋》,题材可以这样模仿:秋草、秋花、秋果、秋天里的人。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新,互联网信息的冲撞,人们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些题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篇浓缩母爱的好文章,但对今天的学生有着时代的隔阂,老师在指导学生模仿写作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细节,如:母亲为我抄错题集,母亲站在窗前目送我上学,母亲鼓励我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主题的提升。一篇文章的主题不外乎人与人,人与国家、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了《散步》,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广场舞》的文章,但如果文章主题仅仅停留在“一群老年人幸福快乐、和谐团结”这个层面,文章就显得通俗、一般,如果能让学生作文主题提升到“要珍爱生命或要学会对社会负责”,就很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学习了《谈骨气》,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再谈骨气》的议论文,学生可以用今天的题材替换课文的题材,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阐述新时代的骨气的含义。
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模仿,一篇范文,有许多内容值得学习,就有许多模仿之法,如模仿写标题,模仿文章结构,模仿选材等等。如果老师能准确找到一些“切入点”,进行模仿训练,就能使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得以发挥。
相反,沒有了范文引导的阅读写作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没有实验器材的实验操作课,学生就无所适从,没有抓手,阅读教学变成了断头路,写作教学就变成了理论讲座。利用范文阅读的示范功能,长期训练,加上学生个性化的模仿,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这样往往能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真正实现智慧课堂。
总之,阅读教学有许多“切入点”,它是模仿写作教学的土壤。如果把教学比作培养厨师,那么老师主要是在教授或讲解菜谱,食材要让学生选,炒菜要让学生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时时抓住课文中可模仿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形似到神似的规律。让学生从“阅读”到“模仿”到“创作”,最终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