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捷径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个社会很浮躁,人们渴望着一夜暴富,于是,彩票成了不少人的“精神寄托”;人们都渴望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掌握每项技能,于是,不少人常常浑浑噩噩地等待奇迹发生。
  走过一条大街,如果你愿意伸手,定会接到一大堆宣传单,各种各样的,其中以培训资料和招生简章为多,如“记忆速成”、“英语口语一月速成”、“钢琴速成”、“管理学速成”等等。
  我对这些向来都是极其反感,假设真有那么神奇,那么那些刻苦努力的人岂不是白费心血了?别人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练就的功夫,你几天几个月就能搞定了,上天会这么不公平吗?但是这些粗浅可笑的骗人伎俩,却常常能使不少人信以为真。为何?除了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惰性、功利性,我想不出别的理由。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正在准备司法考试,常对我抱怨“书太多,根本看不完”,其实,他根本就没用心去对待,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投机取巧上。一个周日,该朋友硬拉我去听某“记忆大王”的讲座,说是能过目不忘。在讲座上,那位“记忆大王”说他看了一遍《老子》,就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博得了满堂喝彩。我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本《韩非子》,让他看一遍立刻背诵,只见他支支吾吾,面色铁青。我之所以陪同朋友去听讲座,就是想揭穿所谓“记忆大王”的谎言,让朋友放弃侥幸心理。
  有些东西是无法速成的,比如一锅饭煮熟需要10分钟,你硬是5分钟就迫不及待地开吃,结果只能是夹生饭。欲速则不达,这本来就是很浅显的道理。
  其实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囫囵吞枣的结果是一知半解,纸上谈兵还可以,真到了实战的时候就派不上用场了。世界上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只有抛却浮躁,踏踏实实,方能抵达既定的目标。
   (编辑 一昕)
其他文献
人在逆境,要做十件事:  一要吃好。与以往一样,爱吃的吃,喜欢吃的多吃,不爱吃的但有营养也要吃。这不仅仅只为了胃肠,这是生命的基础。吃嘛嘛香,吃香品辣,益口利身。  二要睡好。每天至少睡眠8小时以上,可以一觉、可以两觉,最好有午休。能睡则睡,能长睡不短睡,睡要踏实质量求高,不必夜里多梦,白日做梦更加不可。死心踏地,沉睡方休,无虑无忧。  三要做家务。过去习惯做则继续坚持,过去不做现在要做。买菜买粮
落寞,像寒冬里冰凉的水一次次洒向心口,回忆里泛起唯一的温暖是与你相拥的时光。生活,是一场擦身而过却忘记抬头相认的戏剧。思念,穿越无数重叠的山峦,回到连空气也令人陶醉的地方。  流露酸甜的情话,在心头敲打出一个个音符。心底的呼唤连成一曲悠扬的歌谣,让眼前的景象逐渐模糊,让离开你的日子不再真实,让所有的理智落荒而逃。  抓不住时光,迷失的生命被狠狠地撕裂。真爱被一次次拉扯,但仍然十分顽强。遥远的往事,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愛《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竟气绝身亡。  无独有偶,民国一男子痴迷《西游记》。一日,楼下馄饨摊开锅,腾腾热气飘至二楼,正沉迷于《西游记》的“西游男子”以为是孙悟空所驾筋斗云已至,高呼一声“我去也”,破窗而出,飞向那朵祥云。结果,掉入滚开
一个拥有姣好容貌和完美身材的女子说,她不快乐。身边朋友和同事大都相貌平平,而唯独她一人出众,平时总有一种贪天之功的感觉。生活在小城市,熟悉的小环境,为人处世总小心翼翼,生怕一张扬就被误认为张狂。尽管低调了再低调,但还是觉得周围特别是女同事的目光和话语掺杂了不少的忌妒。“也许我过于敏感了,鹤立鸡群,快乐的肯定不是鹤。”她时常这样劝慰自己。  一个拥有数亿资产的煤老板说,他不快乐。按理说,身家过亿在中
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亨,公司的业务遍布国内几十个城市,身家早已数十亿元。现在,他栖居于小兴安岭下的一个小山村,没有激烈的商场争斗,没有觥筹交错的喧嚷,没有马不停蹄的奔波,眼前只有郁郁葱葱的一脉青山和那条兀自潺潺的清溪,陪着他悠然地注目着日升日落。  自从儿子到欧洲留学、妻子前往陪读以来,离开了安眠药,他几乎无法入睡,即使有时身心特别地疲惫,他仍难以安然入眠。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一向达观的他竟患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教师长期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忽视了技术对生活、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忽视了将技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该问题的思考,笔者以5G网络相关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节旨在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什么是5G、5G对人类社会的影响、5G网络的主要技术、中国的5G发展及面临的国际形势等相关问题的知识普及和问题解答课。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能够敏锐地
快乐是一汪清清的、浅浅的小池塘,有几尾小鱼儿在欢快地游动、嬉戏。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家在上海,7张嘴,4个孩子读书,全靠爸爸每月60元的工资,勉强糊口。记得读初中时,每到开学,每学期9元的学费总不能按时交给班主任,往往要分成几次缴。这样,我便常常被老师喊到办公室询问,到底什么时候缴清?其实,我也说不清,只能吱吱唔唔。那一天,妈妈不知从哪家借来几块钱,让我带到学校交给班主任,当缴清学费的时候,
桌和椅  “无辜之墙与光”——罗伊·弗勒  桌和椅,“无辜之墙与光”,  离了我们哪儿都不在。步入这房子,  田野边上,两条没编号的路交汇,  又沿着银桦树山脊分开。  镜子和首饰残留着尘封  空气的微嘘;照片上的人物  从市政厅台阶上微笑疑惑地  回顾。那些曾是日子。  而这些是什么?这些寂静  不会被我们的言谈或手势  或常则甚或爱打断,从未  辍止从黑暗陨落向黑暗?  见证一只盥洗壶的忧伤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卖水果的摊主遇到了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1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太太说:“4元1斤,不然我不买!”  摊主笑着说:“我卖的都是5元1斤,没有二价……”“可你的苹果个头不大,而且颜色也不好看,很丑的!”“如果又大又红又漂亮,就要卖10元1斤了。”摊主依
这里我想讲的是一位女孩的故事。不过对于这位女孩的情况,我却几乎可以说一无所知。她叫什么名字?怎样的容貌?已经完全记不起来,或许对她来说也一样,不会再记得我了吧!   与她相识时,我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还不到二十岁,她应该大几岁,二十四五岁吧。我们当时同在一个地方打工,自然而然就相识了,自然而然就有了一夜情,以后便劳燕分飞,再也没有见过面。   十九岁的我应该说对自己的心思还无从把握,当然对别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