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演戏——袁淑梅在评剧电影《安娥》中的演技赏析

来源 :大舞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这种艺术,大概是非到剧院去欣赏不可的.用现代影像技术复制戏剧,试图想让古老的戏剧艺术插上现代技术翅膀更加广泛的传播,想法虽好,但效果不佳.因此我有过很极端的观点:是现代影像技术把戏剧给毁了.有过多次经验,通过看影像资料去触摸一部戏剧作品,往往和在舞台下面观赏,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我极少看电视台播的戏曲,不想倒了自己的胃口.
其他文献
《白蛇2:青蛇劫起》与前作《白蛇:缘起》相比,在影片类型、影像风格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围绕动画电影类型和世界观的构建、技术迭代和团队成长、动画影像和造型设计、工业化生产的探索与实践等,黄家康展开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动画电影的类型、影像风格、叙事方式都不应囿于传统范式,而应该在各方面勇于变化,通过创作和技术迭代,不断挑战与创新.他同时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观众、工业化体系、产业的未来发展做了较为独到和客观的表述.
结合脑电空间分析和皮电时间检测的特征,拓展神经电影学分析范式,比较VR电影与传统电影对于观众感官认知客观数据的变化,证明人类观看影像时追求客观世界同一性的视觉加工偏好和情绪唤醒瞬间性特征.同时,以多部同时拥有VR和传统放映形式的短片为例,收集观众反馈的主观行为数据,在VR与传统电影之间比较观众对晕动、空间、时间、交互、引导、记忆、情绪的感知差异,依据感知特征指出VR更适合表现困境求生、人生旅途、寻宝解密等电影题材和类型.
以“接触地带”这一概念为分析框架,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上海大戏院在上海地理和跨文化景观中的位置,以及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进而研究了上海大戏院的开业对改变中外电影放映不对称格局的贡献.最后两部分分别讨论范朋克主演的《月宫宝盒》以及20世纪30年代苏联电影在上海大戏院的放映,以说明上海大戏院的空间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成为冲突和抗争的舞台,以及经营者如何利用地理空间优势应对电影审查、国家利益冲突等问题.
从“影游联动”到“影游融合”,以影视为视角的认知谱系已有近十年的存在周期.是从传统的影视学科意识出发,将“影游融合”认定为“电影工业美学”的一个阶段性的特殊影像形式;还是以跨学科的视角进入,将其视为已是相对独立的媒介形态,从不同媒介迭代周期内的视觉影像秩序、媒介的物质性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出发,直面其繁华背后的技术、人才限制等制约全行业的真切问题?这直接关乎我国以网络游戏、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能否实现整体性的全面“升维”.
当电影不再是“照相式逼真影像”,基于索引性的影像指涉,也不再有具体所指之物的话,将如何定义电影?当下正在发生的数字技术革命,通过物数据化与数据物化的过程,整个世界都被数字视觉化了.虚拟制作技术在电影与影像的跨媒介叙事中的广泛运用,正在对电影的镜头语言、美学范式,甚至产业建构产生根本性影响.从再现性到创构性,虚拟制作的技术目标与美学追求,并不是要消解电影再现现实的艺术功能,而是要达到增强现实,甚或是超现实的艺术功效.
《燃野少年的天空》中“燃”和“野”的意味,指向的是一种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青春歌舞姿态,一种追求与众不同的青春情念形式.通过展示一群略显边缘的青春少年试图练习歌舞和掌握歌舞技巧,并最终完成一场大型歌舞秀的心路历程,《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导演张一白、韩焱及其创作团队按照歌舞片的基本模式,结合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意图用中国行业内顶尖水准的制作技艺创造一部精美的能唤起一代青少年共鸣的青春歌舞励志电影.
文章从历史角度探讨电影修复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演变,再从艺术研究视角阐述电影修复如何形成既保留历史痕迹,又契合时代需求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电影修复历史与规范的基础上,探讨数字人文背景下,新兴科技如何具体推动电影保护、修复、创新与传播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文章对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修复历史、修复规范以及时代意义进行全面的阐述,将文化强国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放置于更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进行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电影和电子游戏已非相互割裂的独立体系.中国游戏产业以众多原创产品打开局面,并占据全球游戏市场的重要份额.中国已成为游戏生产大国,多款游戏产品跻身全球收入前十榜单,并越来越深地融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电影行业要向快速发展的游戏行业借鉴学习,着力提升线上票房,做到线上线下协调共进,优化“走出去”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深化电影科技创新,更好地做强电影产业.
20世纪10-30年代期间,电影布景作为电影行业的专业语汇频见于《时代电影》等刊物,蕴含着未被学界发掘的多重指向.首先,布景在彼时肩负着重要的商业责任,与布景相关的二级文本和布景名家是电影宣传环节的金字招牌;其二,除接受外来观点,早期影人基于本土实际提出“真善美”的布景要求,促进了中国电影布景观念的生成;其三,在布景概念从舶来到本土的过程中,不少影人为抵御国片欧化,有意识地将民族美学融入电影置景,助力了中国电影美学的主体建构.
一部叙事性的文艺作品,总有不同的叙事层次,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螺旋递进,或承转跳跃……不同叙事层次所揭示的内涵也殊为不同.不同叙事层次之间往往又是相互交融的,甚至是相互印证和诠释的,从而能“交织”成蕴含丰富的有机“叙事”统一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