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诠释动机论”(Hermeneutic motion)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d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诠释动机论”的翻译理论,从对翻译过程的划分、对译者的要求和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诠释动机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诠释动机论;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他的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诠释动机论”的翻译观,关注翻译的动态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具体步骤: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结合这四个步骤,从对翻译过程的划分、对译者的要求和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诠释动机论”对于翻译的指导意义。
  二、对翻译步骤的动态划分
  乔治·斯坦纳的诠释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框架,他将翻译活动理解为四个动态的步骤:第一,信任(Trust),译者首先要相信他要翻译的作品有其意义。斯坦纳认为译者在任何翻译过程中,第一步便是对文本的信任,即译者向原作屈服,相信原作的文本是有意义的,尽管存在表面上的相异,但仍旧相信文本中存在有价值的东西;其次,侵入(Aggression),是指译者开始对走进原文当中,不再被动地相信原文,而是充分挖掘其中的含义。斯坦纳在这里受到了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认为任何理解和释义都会受到来自译者主观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意义的缺失、增补和遗漏;再次,吸收(Incorporation),即译者产生一种同化的翻译,用目标语的形式来表现原文的内容。在第二阶段中,译者深入原文挖掘原文,而在这一阶段,译者将在第二阶段从原文中所挖掘的宝藏带回到目的语当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转化为译者个人认可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语言;最后,补偿(Restitution),译者尽最大的可能补偿在前三个阶段被破坏的东西,恢复失去的平衡。这一步骤要求译者必须重回原作当中,在原文和译文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寻求一种平衡,只有当译者、诠释者、读者努力恢复因其理解过程中破坏了的平衡时,才称得上是忠实于原文,才称得上对其译文负责任。
  三、对译者的要求
  翻译活动绝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制,译者作为这一过程中活跃的角色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斯坦纳的诠释翻译观为我们揭开了译者在这一复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认为翻译就是译者能动地理解诠释原文的过程。[1] 建立在阐释论观点基础上翻译四步骤无时无刻不体现了译者作为文本诠释者的主体作用。
  1、信任(Trust)
  信任,是指译者首先要相信他要翻译的作品有其意义。但是,怎么样来把握这种信任?或者从何种程度上来信任原文?这都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过分地痴迷于原文或者认为原文过于神秘不可翻译都是对翻译活动不利的,这就要求作者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博大的胸怀,面对强大的原文仍然要保持理智,并且要善于从原文中挖掘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翻译。
  2、侵入(Aggression)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原文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进行理解,更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审美、想像等文学素养对原文的引申含义和“言外之意”进行挖掘,充分发挥移情,与原文对话,与作者对话,找出原作者“内心的声音”。这也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双语乃至多种语言的功底以及良好的理解和剖析能力,并且要充分了解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才可能充分体会到原文的各种深层含义,这也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吸收(Incorporation)
  这一过程标志着译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译者不仅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力传达原文信息,还要传达原文的风格和审美特征。译者必须通过自身对两种文化的理解、感悟、对比、分析与掌握,通过自身文学修养的发挥,来把握原文并把它转化为目的语言。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当译者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译入语的文化环境之后,才能创造出既符合原文作者意图,又能被译入读者接受的译文。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将原文中的意思更确切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也是译者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4、补偿(Restitution)
  斯坦纳认为前三个步骤的进行,必然会导致原文信息遗漏、缺失和增补,使之丧失原文的本色,因此在最后的“补偿”阶段,译者为了避免损失对译文进行对等补偿,这一步骤非常的重要,实质上是对译者之前所做工作的一种检验甚至是推翻。这就需要译者能够进行自我剖析與自我批评,将原文中的文化语境信息补偿到译文语境中去,让目的语接受者在欣赏译文时也能体验到源语言文化,这就有利于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促进源语言文化信息在译文中的传播。
  四、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1、对阐释翻译论的总结
  尽管“诠释动机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否认他在翻译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可以说,他是之前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的翻译观点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地缘政治学、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对翻译研究的探索,总结并发展了前人对于诠释翻译论的理论,并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翻译研究领域的扩大
  阐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引入到翻译研究当中本身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从此,翻译这门课题具有了哲学的研究视角。[2] 翻译的视野在逐渐变广,斯坦纳的诠释翻译理论对关注翻译活动本质的剖析,不仅为我们从事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与帮助,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者们对于翻译活动本质的思考和探索,深化了翻译的理论研究。
  3、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斯坦纳的“诠释动机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更为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他之前的翻译研究中,译者都处于一种从属地位,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原文与译文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从斯坦纳之后,译者从隐形人的边缘地位到了中心位置,大家开始关注译者对于翻译活动产生的作用。因此,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被推向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
  五、总结
  从乔治·斯坦纳的“诠释动机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也可以看到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对广大译者和翻译学习者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翻译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对翻译活动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是为了束缚捆绑我们的行为,而是为了更好的在实践上去帮助我们,从而不断地总结出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2] 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J]. 语言与翻译(汉文),2007(3).
其他文献
【摘要】: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在美术的色彩上可谓一绝,该片巧妙的运用了美术色彩处理的方法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强烈的视觉感受,这种强烈的视觉中,色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术色彩特点包括了整部影片涵盖了构图的特点、色彩的用意及虚实相结合的画面。本文对该影片中运用的色彩场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希望给人们对美术色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色彩研究;代表意义;构图的特点  一、电影《英雄
期刊
【摘要】:本文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专业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论述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操作在体验的过程中贯彻始终,形成适应新时期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使新时期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工学结合;有效模式;政策制度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现状  我国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本文以土家习俗“糊仓”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石堰坪村传统村落景观二者间的关系,并对石堰坪村传统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途径提出阶段性的建议。  【关键词】:糊仓文化;传统村落景观;石堰坪村;关系  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传统村落,源于农耕生活,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它的无形性决定了其
期刊
艺术作为一种形式,是人本身区别于自然的前提,艺术的体验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对于艺术的来源与概念无论是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还是中国古代的模仿说、西方的祭祀说,其实质都在于对于生活本身中人对于外界的感受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没有人就没有艺术,谈艺术也就更无从谈起。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形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创造某
期刊
【摘要】:背景墙是室内空间设计的装饰重点,电视背景墙设计在室内空间装饰中尤为重要,美观的电视背景墙不仅能够突出房间主人的品味和眼光,同时也能够使人在看电视时拥有愉悦的心情。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对于家居室内设计的追求也日渐提高。电视背景墙设计是家居整体设计装修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首先主要概括了室内设计与背景墙设计的发展,同时研究了室内电
期刊
【摘要】:自手风琴艺术传入中国后不断汲取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手风琴艺术。经历了百年多时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手风琴艺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并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笔者认为,民族化表现手法的应用是推动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一大“法宝”。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手风琴艺术对民族化表现手法的应用及创新。同时,以《天女散花》为实例,剖析了民族化手风琴艺术的特殊技巧,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
期刊
【摘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加速了郑州经济的腾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首、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城市形象则显得尤为重要。郑州市人口相对集中,外来人口很多,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道路建设也在加速,新道路的增速不论对外来人口还是郑州土著而言,寻路难、认路难便成了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良好的城市道路视觉导向系统,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文明程度的体现,有效合利的建立并完善的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则显得尤为重
期刊
【摘要】:中国五十六個名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中国北方民族服饰款式多样、造型丰富、工艺美观、有着北方名族服饰风格独有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所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服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起到影响作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中国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服饰文化之中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标志性代表之一。在我们历史
期刊
【摘要】:平面設计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平面设计是一种无声的交流语言,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及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的群体,均可以通过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来掌握平面设计所具有的内涵及传递的思想。平面设计是将分散性的图形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的多维思考设计思维,之后运用到所需环境内容中,从而传达设计者思想的表现形式。本次研究从平面设计发展的现状入手,进行平面设计融合现代艺术的分析和讨论,观察平面设
期刊
回忆百年,还看今朝,已是2016年,此时毛尔盖·桑木丹大师诞辰一百零二年周年之际。此刻,我们心怀激动,面临心潮澎湃的时刻都为大师的一生著书立说而奋然向前;也是向大师孜孜不倦的精神而执着耕耘;更为大师的所作所为向奋勇执着的人们传递心灵的启迪,让他们在大师的思想氛围下沐浴智慧的升华,让他们在大师的平易近人中融会生活的哲理,让他们在大师一生的执着里追求人生的行囊……  出生平凡 印留童年  平凡在生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