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项目化阅读助推整本书阅读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文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论文集,属于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本书多为经典篇目,适合高中生阅读,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其中篇目《咬文嚼字》入选人教版教材,《文学的趣味》入选职教版中职语文课文,足见《谈文学》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中第18个学习任务群中指出:指导学生追求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和思维和表述方式,尝试写作小论文的宗旨。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应该超越知识的传递,走向问题的探究,在具体任务、具体情境之中达成素养形成的目标。
  笔者将以《谈文学》整本书阅读为例,通过整本书阅读探究为基本的思路,以解决学生阅读兴趣问题、概念例解为主要任务,以读写结合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化书籍的阅读探索。
  一、任务驱动:梳理脉络,把握核心概念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谈文学》整本书,列出问题,标化概念
  本书是一本微型论文集,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编排,但是体系又相对较散,所以对全书的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非常重要,作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小册子,其中有一些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存在一定理解难度。
  鉴于此,笔者设置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画出本书思维导图,以便明晰本书内容;列出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书中核心概念,明确细读任务,引导学生“读书贵有疑”,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2.通过阅读把握章节编撰结构和本书的思路脉络
  《谈文学》就是一本随笔集子,但是也是有其自己的体系,通过梳理思维导图不难得出,本书所谈的话题可分为三大类:鉴赏(1-5),写作(6-18),翻译(19)。
  这样同学们可以整体把握全书,不至于陷入阅读理论书籍的“本领恐慌”,可以更有信心的阅读。
  以前五章为例:本书前五篇文章可归入“鉴赏”类。第一篇谈论文学对人生的作用。第二篇列举出欣赏文学要具备的先天条件,创作文学要培养的后天能力。接下来三篇的主题是“趣味”。
  所谓趣味,即根据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形成的个人偏好。读者循着趣味按图索骥,作者若抛开趣味强赋新词,笔下写的心中不爱,肯定作不出好文章。趣味有没有公认的标准?怎么培育趣味?对读者和作者来说,有哪些必须摒弃的“低级趣味”?
  学生通过梳理整本书的思路脉络这一项任务,自然可以初步建构文学阅读的大门,文学的阅读离不开对着作者、人生(也可以是世界)的关照,文学绝对不是沉醉于虚幻的闭门造车。
  3.以第一章《文学与人生》为例加以说明
  学生提出了“文学有什么功用”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文章中的要点,但是通过学生的质疑就回内化为他自己的思考。
  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在文章中寻找到这样的文字:它是我们“证道”的一种途径,是我们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的一种方式。因着无所不在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受拘束地对一种艺术进行不断的品鉴咂摸,感受生之趣味。
  除了文学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文学概念需要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来关注,笔者通过设置让同学们关注的任务,意在提示他们这是一本具有理论性的文章。
  “文学”的概念,我们知道评价阅读经验和生活我们对文学并不陌生,甚至我们读书到一定阶段,就会意识到其实许多文章的背后往往都是一个或有联系的几个问题。本文朱光潜和读者探讨了“文学是什么”,“文学于人生有什么功用”等问题。但是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应该就是:文学的概念。
  關于“文学是什么”,教科书上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从文学创作的材料来说的。朱先生说,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是文艺。这是从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时间特性角度来说的。对于我的人生经历来说,文学是一种拯救。
  当然以上内容学生并不一定阅读的这样细致,通过对于概念的把握,还是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概念的理解和阅读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理论书籍的兴趣。
  二、问题探究:质疑、研讨、例解
  1.以问题导向、小组展示形式来驱动阅读兴趣
  提出自己阅读的质疑问题,在小组交流,在互助中进行答疑解惑,细致阅读。
  首要问题就是学生不愿意阅读,不如阅读心灵鸡汤、小说和散文等起劲,还有的同学说这本书整本翻了翻,根本就没有读完,这是笔者提前预料到的。这样摆在笔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这也证明原来放羊式的粗放、自由地阅读方式实不可取的。
  但是也不是没有任何所得,一少部分同学反馈,还是觉得如果静下心来阅读的话还是可以读的懂的,只不过需要多阅读几遍。
  解决措施:每一个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组长汇总上交老师一份,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
  让每一位同学提出质疑的目的还是促使他们走近文本,当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哪怕是肤浅的,在互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继续引发学生的比较思考,这样势必引发他们再一次阅读,寻找答案,核对答案。
  以《选择和安排》为例加以说明:
  文章的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有不少人觉得这件事非常困难,历事不少,无从下笔是很多同学都面临过的难题,或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中的缘由不外乎不会从自己的经历见闻中选出有用的材料,不会驱遣所学的语言组成有说服力的文章。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生动形象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此文,还是有所启发的。
  在这一部分同学们可能会提出:这一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只要同学们认真阅读就很轻易的发现答案就在第一段;或者有同学提问第一段中的观点是什么?   这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找到了。观点:“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意在强调“选择与安排”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
  如果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没有提出来,他就会发现自己阅读的问题,暴露在自己和别人面前,进而引发她对文章的细读和深读。其实这都是再具体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在小组交流形式,或者说完成情境下实现的。
  2.问题导读,任务驱动让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在问题交流的基础上,部分同学只是针对这一个点进行了阅读,他不一定会在次阅读,这样就谈不上深度阅读。为了深入阅读,笔者在下一个层次上,布置的任务就是:
  将汇总的问题,全部展示给同学们,给他们一到两周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再读文章,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书中找到,对于具体的理论,自己可以引述事例加以说明。
  例如在阅读《咬文嚼字》一文中有问题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朱光潜先生给我们的示例非常鲜活,具有代表性,这样学生读起来理论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短,从而引发他们的深度阅读。
  三、实践驱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阅读和写作相互起成全,阅读是输入,写作是产出,同时也是检验,是检验阅读小的良方,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同学设置写到任务、用的任务来动同学们检验自己的效果,从而同学这样任务的完成促使他们自觉达到再读文章的目的。
  例1:以《咬文嚼字》为例让学生赏析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來。
  展示: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
  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诗人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2:以《文学与语文》素材,仿写300字微型文艺随笔。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术小论文写作方面的真实水平,以便使写作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布置了一次“无指导式”写作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作说服类议论文。
  让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论文来说明自己如何从《谈文学》吸取营养,来加强自己的写作,也可以说明自己的仿照一文,这就会暴露他们的思路,进而引发他们深入阅读。正如有人说,用是最好的学。
  叶圣陶说:“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论可以彻底。”确实,现阶段倡导“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对“碎片化阅”读的纠正,也是为了培养爱读书的生活方式。在《谈文学》的阅读指导中,其实不光是学生有成长,笔者也有很多收获,与学生们一起读书、思考、分享,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虽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但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体,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把读书变成一种渴望;授课教师把握学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课堂,设置具体的任务,“导”之以“趣”,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教材中有这样一类散文,它们语言朴实平淡,看起來说的都是毫无深意的大白话,细细咀嚼却饱含深情,别有意蕴。这类散文由于内容和情感都是师生“一望而知”的,很多老师苦恼:如何挖掘出此类文本之中师生看似“一望而知”其实却“一无所知”的教学内容?到底选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这类文本,领悟情感和意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对此类文本进行改写、比较、品味鉴赏,不失为解决这一困惑的有效路径。下面以《昆
期刊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可以说是本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内容。它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涵盖诸多的具体内容,其中有一项就是“丰富词语积累”。与教材中单一的语篇教学不同,“丰富词语积累”与大多数语言专题学习内容一样,在教材中
期刊
今年暑假,我一直忙于参加新教材学习培训,主要是线上学习,有浙江省的,也有教育部的,非常充实,学到的东西也很多,也让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这个学期,我省全面使用统编新教材。我第一次拿到教材,既有一种熟悉感,又有一种陌生感。熟悉感在于必修上、下两册所选的课文很多也是我以前所用苏教版教材里选用的文章,再加上暑期的网络学习,让我有种熟悉的感觉。但又有一种陌生感,因为教材中的有些单元,如上册的第四单元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
期刊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选入了昌耀的一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诗歌。这首诗是昌耀早期的佳作,是一种冷静的思考中充满“爆发力”的作品。它不同于前期的代表作长诗《凶年逸稿》充满对时代的悲鸣,但不可否认与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或许可以从两首诗歌的起首部分发现若干端倪。   “我喜欢望山。/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而蓦然心猿意马。/我喜欢在峻峭的崖岸背手徘徊复徘徊,/而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
期刊
【文本课程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二首必读诗歌。其课程定位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体相同,依旧侧重于“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蕴探究”“诗歌抒情手法探究”和“尝试写作诗歌”四项。   课后“学习提示”中,《红烛》的主题被确立为“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要求“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
期刊
一、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一菲老师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注重文言断句和词性知识领悟。  师:请一名同学们来读一下课题,注意断句。  生(认真):周亚夫军/细柳。  师:停顿,可以夸张一点。  生:周亚夫/军/细柳。  师:为什么要读成“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是什么词性?  生:“军”是动词。  师:“军”是动词,驻军。“细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生:驻军的地点。
期刊
意识流  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像一条蜿蜒曲折却不会停止流淌的河流。潜意识更是一条压抑于心灵底层的自由不羁、混沌不清、幽暗不明,而又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无时无刻不在积蓄爆发的能量,随时等待冲破意识大堤的机会。诗人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压抑的思想(情感)寻找语言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自我言语的真实有效的活动。  尽管言语的方式多种多样,呓语式的话语聒噪只是生长于地表的野草,需要“爱智”的心灵时时梳理与清除
期刊
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   我看见冻云下,   雄风盖日月,豪气冲斗牛,   整个中国在行动,   不分男女,无论老幼,   我们都成了战士!   长江翻滚热血,楚天飘动旌旗。   流动的是爱心,挺起的是脊梁,   山岳请缨,长河列队,   所有的森林草木   都在齐声呼喊: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白衣战士逆风而行,   阻击!阻击
期刊
日前,拜读了胡双全老师《〈拿来主义〉教学实录及感言》,现将读后的一些粗浅想法呈于读者,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同仁尤其是胡双全老师批评指正。  一、“促进生成”还是“阻碍生成”?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生成性课堂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