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上肢约束带预防血液透析穿刺并发症的效果评价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上肢约束带;预防;血液透析;并发症;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6-01
  血液净化是指利用仪器和设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一定程序清除体内某些代谢废物或有毒物质,再将血液引回体内的过程[1]。维持性血液透析(下称血透)是救治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一种长期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血透最关键的是保持血管通路的畅通,确保全过程的顺利,避免反复的动静脉穿刺,避免多数危重患者因经常更换体位,突然出现低钠、低血压、手无意识抽动,致动静脉穿刺针脱落而造成渗血、血肿等穿刺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并且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我们经过不断改进,设计了血液净化中心上肢约束带,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上肢约束带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1 制作方法 以市售的帆布制作成可脱卸外套,选用墨绿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布料。墨绿色的上肢约束带使用于普通患者,黄色上肢约束带使用于隔离患者。制作椭圆形木板(长45cm,宽10cm,厚1cm)为固定板,分别在固定板上下两端的左右侧距2cm处各做1个椭圆形孔(长16cm,宽1.5cm),这4个孔为调节孔。透气薄海绵按照固定板的结构制作而成,覆盖在固定板上,固定板外包帆布。帆布两边沿木板缝制两条直线,上下两端用拉链封口,便于脱卸。做两对宽4厘米的约束布带,固定肱动脉以上的长45cm,固定掌侧的长40cm,在布带各缝上10cm×3cm尼龙搭扣1对,从固定板上下的4个调节孔穿过,通过调节孔可以使约束带上下、左右调节,从而适合不同人群需要。在可脱卸外套底边两侧各做1个2cm固定孔,做2条长60cm×宽2cm固定布带,对出现意识改变、躁动、有潜在危险的患者,除使用上下两对尼龙搭扣固定外,再次使用固定布带固定床的一侧,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1.2 使用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进行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51.6±18.5)岁。使用前向患者讲解上肢约束带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之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端坐位、半卧位或仰卧位,将上肢约束带轻轻平放于穿刺侧肢体下方,动静脉针穿刺完成后,先用胶布固定管路,为了避免管路滑脱,可使用调节带上端的尼龙搭扣再次固定于肱动脉以上5cm处,将下端的调节带交叉固定于掌侧,根据患者上肢长短、粗细等用尼龙搭扣进行调节,固定松紧适宜[2]以能放进1-2个手指为宜。对于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使用固定布带通过固定孔再次固定于床的一侧即可。当治疗完毕,拔出动静脉穿刺针后即可取下上肢约束带。将上肢约束带上端约束带粘贴,统一悬挂在床头一侧,以备下次使用。
  2 效 果
  本組患者在过程中,没有出现针头脱出、穿刺部位肿胀和管路滑脱的病例。同期60例没有使用上肢约束带的患者,有3例出现针头脱出,2例穿刺局部肿胀,6例管路滑脱。本组患者对血透治疗过程都很满意。
  3 分 析
  血透患者每次透析时间长达4h之久,其间患者睡眠、坐起或吃饭时牵拉到穿刺针,均易使静脉穿刺针尖贴壁或刺破血管,使静脉压力增大,机器报警,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导致动脉端血流量不足,透析效果差。而危重症、躁动、低血压、低血钠的患者因经常更换体位,手无意识抽动,易致动静脉穿刺针脱落、管路滑脱,造成渗血、血肿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惧。我们设计的上肢约束带是对血透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的实用新型护理用具,因其大小、形状而不易发生移位,且使用的材质较柔软,可使患者较长时间保持有效的体位,增加舒适感。肢体固定部位受力均匀,不易滑脱,可避免皮肤损伤,不影响上肢血液循环,同时更有效地防止了穿刺针移位时所造成的并发症,可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紧张心理。
  上肢约束带选材结实、耐用、经济,患者舒适方便、操作简单易行等,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脱卸的帆布外套便于清洁消毒,一旦污染可随时更换,防止交叉感染。总之,上肢约束带是一种新型、实用、方便、美观、简洁的护理用具,患者易于接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燕文.最新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及考核评分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科技出版社,2008,10:前言.
  [2] 左霞.两用型冰袋套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3.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CSP)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 在计划生育大规模查体中,对2011年以前发现的16例CSP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结果 均有剖宫产史,停经史及妊娠早期阴道淋漓流血史,尿妊娠试验阳性。结论 CSP是剖宫产远期危险的并发症之一,诊断首选超声检查,对降低清宫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甲氨喋呤(MTX)加米非司酮作为先期治疗,结合子宫动脉栓塞术及彩超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131碘在治疗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68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放射性131碘治疗,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2个月后,甲亢性心脏病治疗总有效率达85.29%,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T3、FT4、sTSH、TGA、TM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31碘在治疗甲亢及甲亢性心脏病中具有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的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硬膜外连续注射0.125%罗比卡因对血浆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 60例健康足月产妇,择期在联合椎管内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分为镇痛组(n=30)和对照组(n=30)镇痛组行硬膜外镇痛,注入0.125%罗比卡因(5ml/h)持续48h镇痛;对照组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泌乳素(PRL)。结果 2组术后PR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脑电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5例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探讨脑电图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与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脑电图表现主要为背景活动异常及弥漫性慢波(79例,75.24%),其次为棘啵、尖波,以及阵发性或散在出现的棘(尖)-慢波(19例,18.10%)例。脑炎的严重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因可疑冠心病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病例84例。采用TIMI血流计帧法,将冠状动脉平均帧数>27帧者归为SCF,将患者分为SCF组(n=36)和对照组(n=48).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
期刊
【摘要】 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农村小型私立托幼机构应运而生,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存在多方面食品卫生问题,突发事件时有发生[1]。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查清一起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爆发的原因,为制定甲肝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①个案调查;②现况调查;③队列对照调查;④检验。结果 刘店村幼儿园10名甲肝患儿发病时间相距41天,未超过1.5倍甲肝的平均潜伏期,园内不供应统一食物;园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12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 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疗效高,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与股动脉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脐血干细胞外周静脉移植术进行治疗,探讨、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2月接受人脐血干细胞外周静脉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共40例,术后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血清转氨酶水平变化进行定期观察,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在接受移植治疗后14天,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各项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VAS
期刊
【摘要】 心电监护是医院应用心电监护仪器对患者心电变化的监测,是及时发现患者心率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心电监护为医院的紧急抢救、危重监控以及手术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可见心电监护在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使用心电监护时要提高它的工作数据准确,降低影响心电工作的因素出现。  【关键词】 心电监护;影响因素;电极;处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23-02  心电监护是医院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