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双解——“于”在同一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其他文献
广东地区13个剧种之一的乐昌花鼓戏源自粤北乐昌县,有史可考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乐昌县志.风俗》记载:“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最初是以圈地作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每天一节语文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低年级老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为学生开创学好语文的各类频道,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语文。  一、开通“焦老师直播台”,引领示范  对于低年级的一些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美读。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
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与检验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照新课标对小学生低、中、
体验性阅读,即在精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置身文本,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在读中体验作品语言表达的智慧,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的人物特征,体验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述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细嚼慢咽”,在文字间感受“春江水暖”。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总结了以下操作策略。  一、静心品读。还原文本画面——真切体验  入选苏教版教材的文章,大多文字隽永,内涵丰富。有的描绘了各
如果有人曾经问过我;“你的梦想是什么?”rn我会坚定以及肯定的告诉他们:“我想当一名动物保护者!”rn年后的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母亲下班回家带回来一只小拉布拉多,黝黑的
期刊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助益
近几天,学前父母在接孩子时,总会不由自主地问:“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在干什么呀?老师教你们什么呀?写了什么字呀……”面对这样的问题,自认为还有一定口才的我,也往往难以回答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那如何从这个基点出发,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  一、拨动情感体验,凸显“人文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会从学生的心中缓缓流出。“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渗透,传统规范的用语表达将受到冲击,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一直在我们教师心中纠结.遵从语文学科思想的建构,把握住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好学,要熟悉文本,更要善于解读文本,能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那么,教师如何从文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