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学生将数学理解为计算和解题,认为数学除了考试就没有其他的用途。我们数学教师应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维度的数学视觉,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我们数学教师更应该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研究。
1 见微识著,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提供以上一切。”张齐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几乎流淌于数学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在这里,我们无须提及数学中的黄金分割,也不必固守圆和轴对称所带来的视觉美感。细细想来,自然数无穷无尽,但再多的数只需用10个数字就能表达清楚,这就是数学的符号美。等距的平行线间,记下随机投下的小棒根数和与平行线相交的小棒根数,也许你想不到,两个数据之间的比值竟会越来越接近n,这就是数学的奇异美。
2 把握本质,让学会理性审视
数学更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理性审视的目光,从数学本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1)甲公司人均年收入25000元,乙公司人均年收入20000元,你想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2)看了下面的资料,你又有什么想法?
甲公司:总经理70000元,副总经理30000元,职员A、B、C15000元,职员D5000元,人均收入25000元;乙公司:总经理20000元,職员A20000元,职员B21000元,职员C19000元,人均收入20000元。
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学生认为该选乙公司;有学生认为甲公司有发展空间;有学生认为找工作主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工资只是其次的选择。他们的想法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进一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
3 穿越历史,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
学生需要有一种穿越历史的眼光。这就需要教师在引进历史知识素材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地融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1)课始引用古希臘一位数学家说过的话“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那么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由此得出:圆是曲线图形。(2)在新授课结束后,教师出示墨子的话“圆,一中同长也”,问“一中”是什么意思?“同长”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全课总结时,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圆出于方,说明圆最初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
我们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简单地介绍分数的产生过程。开始人们只使用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简单的分数。大约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数。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筹做除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除不尽时,把余数作为分子,除数作为分母,就产生了一个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数筹算形式。继中国的筹算分数之后,又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印度才出现了有关分数理论的论述。印度人记录分数的形式与我国古代的筹算分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还可以引用战国时期名家提出的数学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介绍圆周率的产生过程。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22/7为约率,取355/133为密率,其中355/133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这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4 结语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能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提供多维的数学视角,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数学素养、解读和超越教材的能力以及这样的一种教学意识。它只有在理解数学、学习数学之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学学习的快乐,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我们的课堂才具有数学的韵味,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润泽和能力的“增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泉小学校)
1 见微识著,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做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提供以上一切。”张齐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美几乎流淌于数学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在这里,我们无须提及数学中的黄金分割,也不必固守圆和轴对称所带来的视觉美感。细细想来,自然数无穷无尽,但再多的数只需用10个数字就能表达清楚,这就是数学的符号美。等距的平行线间,记下随机投下的小棒根数和与平行线相交的小棒根数,也许你想不到,两个数据之间的比值竟会越来越接近n,这就是数学的奇异美。
2 把握本质,让学会理性审视
数学更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理性审视的目光,从数学本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1)甲公司人均年收入25000元,乙公司人均年收入20000元,你想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2)看了下面的资料,你又有什么想法?
甲公司:总经理70000元,副总经理30000元,职员A、B、C15000元,职员D5000元,人均收入25000元;乙公司:总经理20000元,職员A20000元,职员B21000元,职员C19000元,人均收入20000元。
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学生认为该选乙公司;有学生认为甲公司有发展空间;有学生认为找工作主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工资只是其次的选择。他们的想法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进一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
3 穿越历史,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
学生需要有一种穿越历史的眼光。这就需要教师在引进历史知识素材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地融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1)课始引用古希臘一位数学家说过的话“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那么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由此得出:圆是曲线图形。(2)在新授课结束后,教师出示墨子的话“圆,一中同长也”,问“一中”是什么意思?“同长”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全课总结时,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圆出于方,说明圆最初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
我们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简单地介绍分数的产生过程。开始人们只使用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简单的分数。大约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数。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筹做除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除不尽时,把余数作为分子,除数作为分母,就产生了一个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数筹算形式。继中国的筹算分数之后,又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印度才出现了有关分数理论的论述。印度人记录分数的形式与我国古代的筹算分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还可以引用战国时期名家提出的数学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介绍圆周率的产生过程。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22/7为约率,取355/133为密率,其中355/133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这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4 结语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能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提供多维的数学视角,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数学素养、解读和超越教材的能力以及这样的一种教学意识。它只有在理解数学、学习数学之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学学习的快乐,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我们的课堂才具有数学的韵味,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润泽和能力的“增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