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属感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内在联系,是个人被群体接受的感受。归属感作为联系安全感和尊重的纽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归属感对一个学生来说很关键,是班级建设的纽带。
  但归属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归属感既是个人的心理认识,也联系着群体和个人。所以,在班级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需要从班级、同伴和家庭入手,唤醒他的内在需要。
  班级:以归属感为方向,寻找班级的与众不同
  在学生的成长中,班级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才会让学生具有归属感。
  班级建设是为了让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班级的重要性,感受到班风對于个人成长的影响。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活动、仪式感、合作互助都将成为归属感的生成点。
  1.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需求
  在班级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彰显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集体产生内在需求。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中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是为了达成教育目的的活动。
  2.仪式感,抽象归属感的具体概念
  归属感是面对集体的时候,个体内心生成的想和集体在一起的感受。在班级建设中,我们通过建立仪式感,升华学生的归属感。
  通过仪式活动,让学生区分普通时间和神圣时间,塑造学生对于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特定机会的情感认识,这样也能体现归属感。通过活动,生成对班级、对仪式的认识,生成对班级的归属感,这是对归属感概念的抽象。
  在活动中,人际关系通过活动的磨合会变得更好,彼此之间会因为活动中的情感交融相互吸引。活动后生成的对集体的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属感。
  3.互助过程,反向推动归属感的巩固
  归属感最好的生成方式是互助,只有在互助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互助的过程不但可以生成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随着互助的深入,归属感会得到巩固。
  互助一般存在于三种场合:生活中的同伴互助,活动中的同伴合作和突发问题的援助。譬如,我们因为受到一个人的帮助,会认识这个人以及这个人背后的集体。我们会从点到面认识集体的重要性,会因为集体中的人而接纳集体、依赖集体,这就是归属感。
  同伴:以归属感为目标,寻找团队的成长需求
  对于学生来说,同伴的认同更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所以,同伴是归属感建立的基础,我们应该以归属感为目标,寻找团队的成长需求。以同伴关系作为班级归属感建设的落脚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找共同兴趣点,二是寻找帮和被帮的区分点。
  1.寻找共同兴趣点
  同伴中群体文化的形成是因为彼此之间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同伴之间有相同的兴趣和相同的行为方式。个体会因为共性,主动去靠近自己的兴趣点,这就是归属感最直接的表现。
  同伴群体有正态文化群体和亚文化群体。正态文化群体是指班级组织的文化群体,如班干部,班级某种事务的群体,学校兴趣小组等。这些群体有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会为共同的任务一起努力,这也是归属感产生的基础。亚文化群体是学生小群体的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文化群体。如电脑游戏兴趣团体,某种兴趣群体等,这些群体会在自己群体文化作用下,影响学生,联系学生,从而让学生形成归属感。
  2.寻找帮和被帮的区分点
  群体之中的个体相互帮助是归属感生成的重要原因。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会生成归属感。有的人喜欢帮助人,从而赢得了别人,有的人喜欢被帮助,从而被他人需要。
  帮助他人是产生群体凝聚力和集体文化的关键。因为帮助,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群体成为大家需要的群体。被他人帮助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归属感在同伴群体中的表现。在帮助和被帮之间,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不同的学生发挥不同的作用,生成群体的归属感。
  归属感的生成是双向的,我们在走向归属感的过程中,也要基于不同的角度,寻找推动归属感生成的关键点。
  家庭:以归属感为契机,寻找内心的归宿
  归属感对于班级和同伴群体来说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但是,家庭不同。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情感基础上的群体,亲子关系先天带着对家庭的归属。所以,一个正常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必然的归属之地。
  1.以安全感为基础
  家庭是一个人安全感的源头,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源于他原生家庭的状态。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可以放“心”的地方,这就是安全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安全感是归属感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安全感,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对一个群体的归属。
  所以,只有家庭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学生才会有归属感。家庭的安全感是潜移默化的,是亲人之间的联系,是受伤之后,永远可以得到安慰的地方。孩子在养成归属感时,会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家庭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
  2.以“小确幸”为动力
  平凡的生活中,没有大风浪,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小确幸”,让所有孩子看到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家庭才会有吸引力和更多的归属感。
  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些“小确幸”可以是一份礼物、一次聚会、一份惊喜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看到自己的家庭不一样的吸引力。
  3.以新环境为契机
  家庭生活的单一性和重复性,让很多人觉得疲惫。所以,要开发更多与众不同的家庭生活亮点。譬如,一起去旅游,一起做一件事,一起解决问题。在家庭建设中,这些新形式就是家庭生活的黏合剂,是让彼此关系更好的方式,让孩子对家庭更有依赖感,这就是归属感的生成。
  所有家庭的归属感建设都是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产生归属感的有效方式,从而让孩子明白,班级建设与归属感的关系。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加快的形势下,针对我国稍显单一、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教学模式不同,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导向驱动,通过教师设立学习项目,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该项目。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教学
目的探讨血清miR-680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NSCLC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0例健康人和78例NSCLC患者血清中mi
摘 要: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计算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课程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随着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综合素质的下降,教学重心的倾斜,就业班学生的素质越来越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确保教学质量。计算机作为一门极具特殊性的学科,拥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
作为一种日益获得广泛应用的信号处理新技术,小波分析具有良好的时频局域化特性,适应于时变和瞬变信号的分析.针对电机起动过程中的噪声干扰信号,提出了基于小波包变换的浮动
一、上好一节复习课的难点  第一,目标整合难。把握课标,必须确立基于问题的目标,将目标问题化,课题确定后要先确定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核心活动有哪些、课后的练习怎样设计。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学生学过知识后,怎样激发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去设计课,这些都非常关键。  第三,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难。平时的教学好比“树”,复习的教学相当于“森林
提出了应用线性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抽取,并与各子神经网络进行统一训练的PRP共轭梯度法法,将神经网络用于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紧急控制决策。文中对我国西北电网中某发电厂切机控
对目前铁磁元件高频参数的测量方法做了分析。提出了采用数字示滤器测量低功率因数(〈0.015)磁件在高频(至1MHz)和大信号激励下参数的测量方法。特点是提出了相位偏移补偿的思想,可以有效地
自治区安监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一、招聘岗位和条件(一)招聘岗位和专业1、救援(值班)岗位4人,其中矿山救援2人,危化救援(含烟花爆竹应急救援)1人,消防救援(含建筑
目的比较外周血和胸水两种样本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为临床选取合适的送检标本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病例65例,收集血液和胸水标本,分别抽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对胆红素、清蛋白、血常规、血气的影响,探讨换血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高胆红素血症并接受换血治疗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