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食美茶香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wyy198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八盘
   走进平安驿东街的老八盘,眼前这面木制的大房是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上庄三社张宗宝家按1:1的比例复制过来的。据现年72岁的土族老汉张宗保讲:“这面北房是老祖父在世时盖的,张氏家族七代人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爷爷张全主一辈,老汉生育了四个儿子,除老大张进德在家务农外,老二张进禄考上北京的一所名校,当时,在红崖子沟乡声名鹊起,成为本村的一段佳话,老三、老四转世为活佛,老三在互助佑宁寺礼佛,法号为坎布活佛(74岁去世),老四在乐都芦花寺礼佛,法号为筻洼活佛(68岁去世)。二爸张进仁解放后当选为互助县第一任县长。”
   据《互助县县志》记载:张进仁1922年1月出生于互助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解放前,他从西宁师范毕业后,曾任红崖子沟乡老幼小学的教师、会计等。解放后,任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第一任县长。1999年10月20日,在紅崖子沟乡张家村逝世,享年77岁。
   如今,平安驿老八盘的掌门人是韩洪彬,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平安人,今年55岁,祖籍甘肃天水人。上世纪30年代初,韩洪彬的爷爷韩如意来到青海西宁谋生,在西宁饭馆做厨师,擅长制作青海老八盘,遇到大户人家婚丧嫁娶时经常被请去做席。后与湟中县土门关湟河台一喇姓姑娘结婚,生育了六男二女。解放后,其爷爷被招为商业职工,先后在平安大肉饭馆、单位食堂做厨师,在平安地区以擅长制作青海老八盘闻名,主厨烹饪一直到退休,83岁去世。
   韩洪彬从小受爷爷影响和熏陶,爱上了厨艺。1982年参军入伍,1986年复员后分配到平安县清真食品加工厂工作,1989年企业破产后,自主创业,开过私房菜。1993年在北京丰台区打工时,考取了高级厨师资格证。
   2019年恰逢平安驿招商,韩洪彬报名参加,经过遴选,在80多户参赛厨师比赛角逐中脱颖而出,被平安驿招商部选中,分配到平安驿东街一处四合院,并于当年2月开始试营业,6月6日正式营业。青海民间视八为吉祥数字,祝寿惯用“八福长寿”,其中之八与酒宴“八盘”暗合,取暗喻福寿绵长之意。青海老八盘是青海地方风味宴席,它以特有的菜品、韵味和历史文化在青海河湟谷地享有盛誉,它的每一道菜都是青海菜系的经典之作和代表。有素八盘和荤八盘之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增加了老八盘,菜系的变迁充分体现了青海人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豪迈气概。
   青海老八盘是青海最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正宗官府菜,是青海最庄重的宴席菜,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贵客来访等,那是必上老八盘的。老八盘开始前,待客坐定,上的是盖碗茶也叫(刮碗子),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上菜也很讲究,首先是全盘,顺带四到八个小凉菜(青海人也叫压桌),然后是热菜,一是酸辣里脊也叫开菜里脊,二是三烧,三手抓或糊羊肉,四全肘或红烧肉,顺带包子辣汤,五是全鸡,六是八宝饭或者是酥合丸带糖包和甜汤,七是香辣鱼,八是炒青菜,最后是高香汤,花卷,臊子面(也叫起程面)。
   据韩洪彬老板说:“平安驿老八盘价格分别有888元、1088元、1280元三个系列。青海老八盘的吃法非常讲究,一桌坐八位。年轻人要坐在下席位置,上席里坐长辈,东家只能站着或坐在长辈对面的位置上。全盘最上面的鸡蛋是要让给坐在上席的长辈们吃的,只有长辈们吃了鸡蛋之后才算正式开席,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老家规。菜品制作非常讲究,主菜有八凉八热,多以热菜为主,烹饪方法有炖、烧、炒、蒸、煮、熘、炸。还有后四碗(四碗烩菜)或土火锅,主食一般是馄饨(现在有用米饭或面条代替)。”
   如今的平安驿老八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营,现有员工五人,设有八张桌子,如遇节假日,收入达一万余元,平时收入有三四千元。后来又开发了河湟古驿迎宾宴。
   韩洪彬热情开朗,游客们常常带亲朋好友慕名前来,设宴待客。炒菜闲暇之际,如遇游客盛情相邀,他还会跳起经典的青海社火,踩着古朴的十字步给游客唱祝酒歌,携游客闹秧歌,仿佛置身于小时候的老庄廓院,有花有草,有鸟有趣。
   吃青海老八盘少不了来二两青海青稞酩馏酒,如果你是冬天来到这里,韩洪彬老板的四合院里有热炕热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谈青海美食,话四海八荒,尽情方言畅谈,因为在这里,你可暂时忘记普通话,把青海话散个痛快;如果你是春天来到这里,满园花香,可歌可舞,再把那迷人的社火尽情扭上一扭。吃青海老八盘,享青海无限风光,可谓人生一乐。
  青海炕锅
   在青海河湟谷地一带的农村,有“宁吃炕锅肉一两,不吃水煮肉一斤”的俗语。前不久,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魏永宁经理介绍:“在平安驿有一家‘青海炕锅’,炕的血肠、面肠、排骨等河湟农村的‘土味道’,能让人回忆起小时候的味道”。之后,我便产生了去品尝一下的念头。
   5月31日,阳光灿烂,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我带着家人来到平安驿的土族院子,这个典型的四合院是按1:1的比例仿照曾国佐将军故居建造的,曾国佐将军是海东市互助县高寨镇曹家堡村人,是一名著名抗日将领。
   “青海炕锅”的经营者是一位憨厚的中年男子,名叫杨生学,今年43岁,其父是一名乡村厨师,自幼受父亲影响,喜欢厨艺;年轻时曾到广州、西宁等地打工,做过服务生、推销员,还在工厂当过电工,丰富的社会阅历造就了他敏锐洞察生活的能力。也许人到中年,开始思念家乡,在外闯荡多年的杨生学带着多年的积蓄回到了家乡——平安。
   2020年3月,杨生学经朋友介绍来到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他选中了“炕锅”这个在平安驿独一无二的项目,并拿出多年的积蓄,承包了面积近300平方米的土族院子。随后,到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徐家寨村高薪聘请了一名厨师。经过一番紧张的筹措,杨生学的“炕锅”于2020年4月2日正式开业,并一炮打响,现在每天到“青海炕锅”品尝“炕锅”的游客络绎不绝,遇到节假日或周末,更是游客爆满,难求一凳一桌。
   “炕锅”在青海河湟一带是个传统小吃,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杀猪后,也是家庭主妇们大展厨艺的时候,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庄员,不一会儿,主妇们会端上一盘子“炕锅”,主要是血肠和面肠,让客人们品尝。    如今,在平安驿就可以吃到“炕锅”。笔者与杨生学老板一边喝着熬茶,一边聊着天,不一会儿,炕锅血肠、面肠、猪排、牛排、牛大骨、猪大骨便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真是一个“炕锅”大全,我们一边品尝着“炕锅”,一边回忆着小时候的味道,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春节……
   炕锅面肠、血肠是青海河湟谷地农村一带很有特色的一道小吃。制作炕锅面肠、血肠时,将血肠、面肠分别切成厚度约1—2公分的小节,然后将平底铝锅加热,加入适量青油烧至7—8成热时,将切成薄片的面肠、血肠,依次在平底炕锅中铺开,慢慢煎炸,煎至一面焦黄、发出滋滋的炸响时迅速翻面,待肠衣被油汁煎至缩紧半透明,直到两面焦黄取出装盘,游客们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油香释放出面肠、血肠内多种食材混合的味道,让人整个身体都会跟着颤栗起来。
   炕锅羊排、牛排、猪排是青海河湟谷地农村一带很有特色的一道美食。一般用羊排、牛排、猪排,配上洋葱、土豆等等,倒入平底铝锅烤制而成,炕到表面脆黄,肉质熟嫩,香味浓烈时即可装盘食用。炕好的羊排、牛排、猪排趁热吃嚼,肉嫩味香,使人经久难忘。炕羊排、牛排、猪排不仅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而且诱人食欲,容易消化。
   炕锅羊肉也是青海河湟谷地农村一带很有特色的一道美食。制作炕锅羊肉时,先将羊肉洗净切成一至二寸见方的小块,待平底炕锅内油沸冒烟时,倒入肉块猛爆翻炒,待肉皮炸为淡黄,加入面酱、辣椒粉、姜粉、花椒粉、精盐等,反复翻炒,待肉块呈现红色,调味已渗入肉中,再加少量凉水,封锅用温火慢炕,水干肉烂即可盛盘敬客。炕锅羊肉辣酥爽口,肉质细嫩,色泽暗红,闻之芳香,嚼时柔软,入口不腻,营养丰富。据杨生学老板说对身体虚弱、肾气亏损、遗精盗汗、脾气不足、羸瘦泄泻等慢性病还有一定食疗作用,有补益壮身之功。
   吃青海炕锅,特别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游客来说,一定会寻找到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炕锅的味道,是那么美好,又是那么的苦涩……
  干板鱼
   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青海的干板鱼天下夸”。在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有一家回族夫妇经营的清真“干板鱼”,店门前常常排着一条长龙,那叫一个火爆。老板娘名叫马玉兰,今年39岁,海东平安区人;丈夫名叫张国忠,今年38岁,甘肃省临夏人。据丈夫张国忠说:“他与妻子2002年结婚时,妻子就有祖传用湟鱼烤制干板鱼的绝门厨艺。湟鱼是青海湖才有的一种鱼,由于湟源、湟中人传统捕捞,所以成‘湟鱼’。这种鱼离开湖水就不能存活,所以一般很难保存活鲜鱼。干板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它是种外酥里嫩的食品,色泽金红油亮,肉质细嫩柔软,味道香辣咸鲜,很受人们喜爱。
   以前青海湖盛产湟鱼,从妻子的爷爷开始烤湟鱼,到了妻子的父亲一辈,岳父马应龙经常烤着湟鱼去赶会场,到了妻子马玉兰,国家开始禁止捕捞湟鱼,马玉兰开始用鲫鱼烤干板鱼,其味道一点也不逊色于湟鱼。”
   2018年,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招聘商户,马玉兰凭着烤干板魚的手艺,应聘来到平安驿,并分到约10余平方米的商铺一间,经过一番准备,于2018年9月24日正式营业。
   马玉兰选择的鲫鱼是新鲜捕捞的活鱼,每只0.5斤左右,平均每天烤制500—600条左右,遇到节假日,每天烤制1000条左右,每条10元,营业额达1万余元左右。
   制作方法是先刮鳞片,而后开背,取出鱼的内脏、鱼腮并清洗干净,在鱼腹内抹上花椒、辣椒、胡椒、盐、味精等,腌渍半个小时,将鱼腹逐个用手掰开压平,放入晾晒架进行晾晒,直到成为半干状时收起待用。
   在马玉兰的“干板鱼”店,有两口直径约为60公分的铝制平底锅,制作时加入适量青油烧至七八成热时,放入腌制好的鲫鱼慢慢煎炸,直到两面焦黄熟透取出即可食用。
   西宁有位美食家品尝了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干板鱼后说,鲫鱼干板鱼既有海鲜的风味,又有海鲜所没有的清香味。此后,他每十天左右来一趟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每次购买十余条拿回家让家人品尝。
   游客们游玩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时,会经常看到购买富硒大麻花的长龙和购买干板鱼的长龙,两道独特的长龙成为平安驿·民俗文化体验地美丽的风景线。
  面大豆
   走进平安驿东街,有一家不起眼的铺面,专门经营“面大豆”,老板和老板娘都系下岗职工。2019年7月,夫妻二人瞅准机会,开了这家河湟谷地传统美食“面大豆”,铺面不大,但游客和食客常常络绎不绝。面大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材,辅以清油、鸡蛋,揉搓成团,醒发,裁面,制成面剂子,擀饼切块,平锅烘焙,焙干水分,储而食之谓之。西北多地均有农历“二月二炒豆豆”之习,二月二恰逢春耕,蚕豆下地待雨发芽,惊蛰春雷响过,民间食豆开窍,家中老人佐以咸盐或糖,辅以清油、鸡蛋制成面大豆分给孩子们食用,祈求心智通达。西北各地对面大豆叫法有所不同,山西称棋子豆,陕西称馍豆豆,甘肃人称面豆,豆发弹舌音,甚是好听,青海河湟地区叫面大豆。
   古河湟地区盖房立梁,吉时赐福,面大豆、红枣、糖块混合,由德育之人从梁撒下,曰:“天官赐福”。民众接福,以此为荣;亦是民俗哲理舍财求福,时称“撒梁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远行淘金挖药、建设路桥者、军需备战者,出门携带由家眷亲手制作的面大豆,作为出门后的食物。面大豆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制作者的双手,比如揉面擀面、制剂烘焙,尤其是烘焙时不能使用锅铲翻炒,因为面大豆起涨定型时易碎变形,制作者用手掌轻抚面大豆,使其分离成型,所以面大豆制作过程中可以说每颗大豆都留有手掌的温度。
   吃面大豆也很有讲究,刚出锅的不吃,放凉变脆后配熬茶吃。一粒粒慢嚼慢品,越嚼越香,舌头能尝出花椒的麻,香豆的清香,淡淡的咸,再喝一口茶,只一个字“美”!
   笔者有幸收录几则关于面大豆的小故事,分享与众。
  (一)    有一游客走到铺子前,尝了一颗面大豆后连声称赞道:“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奶奶在世时经常做给我们吃,奶奶走后我一直在找这个味道。”观看面大豆制作时悟道:“纯手工制作,烘焙过程中每颗面豆都染上了手心的温度,吃在嘴里便是爱的味道。”
  (二)
   一日,一美女经过铺面轻声细语问道:“这是大豆面?还是豆大面?”老板娘忙出门答道:“面大豆!”复曰:“豆子磨成粉复制?”无奈何,带其入内观之,并告知手工传统小吃,美女喜拍制作过程,带豆回家。纯手工面大豆营养健康,健脾养胃,更寄托着许多情怀,为一个时代精神食粮。后微信反馈家人喜爱,逐动手制作,互动颇多,可谓河湟饮食文化顺利传承。
  (三)
   有一日,一位50出头的大姐来到“面大豆”铺子门前,买了两袋面大豆,她的女儿问:“面大豆保质期多久?”不等老板娘开口,大姐开始讲:“我们当知青时,你姥姥给做的面大豆能抵半年粮,焙得越干放得越久,青海人都喜欢吃又干又脆、越嚼越香,吃起来嘎嘣脆的面大豆,有牙的拌嘴吃,娃娃咬不下大人嚼碎了一指头喂到娃娃嘴里,娃娃也拌着嘴吃。”听的游客们乐而抢购,一边吃着面大豆,一边回忆起拌着嘴吃面大豆的时光。
  (四)
   一天傍晚,有一家三口来到“面大豆”铺面前,10岁左右的小男孩见到面大豆时,喊道:“爸爸、爸爸,快看你说的面大豆!”闻言人已到。夫妻俩拿了香豆味面大豆试吃,然后告诉孩子:“就是这个,我们刚结婚的时候,你奶奶做了很多面大豆,我俩背着去挖虫草,吃了整整两个月啊!没有茶的时候泡在面汤里,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孩子高兴地说:“终于吃到我家的美味啦!”
   带着手掌温度的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滋养着河湟谷地人民,代代相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先人的智慧护佑子子孙孙茁壮成长。
  陳家茶楼
   穿过狭长的小吃一条街,一栋仿古木质建筑呈现在游人眼前,高悬的匾额上写着“陈家茶楼”四个大字,从外观上看,房屋结构是高梁、抱柱,挑檐起脊,青砖、青瓦、木质花式门窗,给人一派古香古色的沉静之感,笔者怀着好奇心走进“陈家茶楼”,因时近中午,茶客已有不少,茶楼里摆放着十几张老式八仙桌,一些靠背椅和条凳也是老式的。门庭正对面的吧台上放着各式的茶料,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左侧二楼是一个看戏台,右侧地面是一个戏台,戏台前额为镶嵌式黄鹰展翅青瓦翘檐,厅堂内墙面是白泥自然摸光,门面前窗是立式长方形的木质花窗,后窗是八角形的木质花窗,人坐其中,恍如时光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某个茶楼。
   柜台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题写着“福缘善庆”四个鎏金大字,寓意福禄源自乐善好施的回报,有舍才有得。据店主讲,此楼经营的茶水品种主要有:青海特有的熬茶、八宝盖碗茶、酥油茶以及各式的绿茶、花茶和红茶。
   熬茶是一种煮开的红茶,是青海的一种饮茶习惯。熬茶是用川湘茶区出产的砖茶加水煮开再加上青盐、花椒,讲究点的还要加上姜皮、荆芥。青海人喝咸茶,有句顺口溜“茶没盐,水一般,人没钱,鬼一般”,足见茶里青盐的重要性。
   还有谚语说:“宁愿三天不吃饭,不愿一天不喝茶”,海东市循化县在《新循化》中唱道:“担来了黄河的水呀,砂罐里熬茯茶;同志你请过来呀,看看撒拉的家。”简单朴实的语言,道出了青海各族人民与熬茶的“茶水情”。熬茶不是精细的喝法,原料做法却自然讲究,但饮法却无限制,更主要的是它有解油腻、助消化的功效;平常的熬茶,就是茶叶和盐,让其在滚烫的开水里变红变咸,红成一体,引起食欲;如若讲究,再加荆芥、艾叶等草药,这使熬茶既当饮料,又当药物,增加了一份浓浓的乡野味。到了冬天,有些人家还加草果、姜片,使原本滚烫的熬茶更加滚烫,喝下去,有如一团火在肠子里蠕动,令人回味不尽。
   八宝盖碗茶是青海地区普遍饮用的一种茶。盖碗,又称三泡台,民间叫盅子或碗子,上有盖下有托盘,盛水的花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盖碗茶俗称刮碗子,根据个人的喜好,往碗里放入红茶或者绿茶,再加入冰糖、葡萄干、枸杞、桂圆、白菊花、玫瑰花、红枣八种以上的材料,故而又称作“八宝茶”。
   在青海河湟一带,无论是亲朋聚会,还是品茗聊天,特别是回族、撒拉族婚丧嫁娶时,都离不开八宝盖碗茶这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饮。
   酥油茶是藏族人家的代表,藏族人家制作酥油茶的方式通常是先将从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然后倒进特制的木桶中,用专门的酥油工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黄色的脂肪质,将这层脂肪质舀出来,冷却后就成了酥油。再将茶水煮至深褐色,加入食盐,倒入盛有酥油的碗中,进行搅拌,使之融化在茶里。
   陈家茶楼中烧茶的器具也很有讲究,在临街门庭前修有锅台式烧茶炉,锅台上放置的一律是从民间收来的旧茶壶,这些老式旧茶壶有叫铜制扁壶的,也有叫铁制提梁壶的,还有陶瓷的各式茶壶,器具古雅考究。据陈老板介绍,这里除食材是新鲜的外,其余用具都是从民间收上来的旧家具和茶具,就连一部分建筑的青砖、青瓦和门窗都是从老建筑上拆下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顾客可一边喝着老式茶具沏来的香茗,一边看戏,戏种主要有针对河湟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如青海平弦、越弦、贤孝、秦腔、评书、“花儿”等,都是河湟地区著名的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出。
其他文献
序幕rn(旁白)rn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独特的民族撒拉族,撒拉族人民勇敢、坚强、勤劳,信仰伊斯兰教.相传在700多年前的元代,在中亚撒马尔罕的地方,有尕勒莽和阿合莽两兄
期刊
七rn唐贞观十五年(公元 641 年),唐宗室女文成公主被皇帝送离繁华的都城长安,大批人马护送,由唐都长安出发,跋山涉水,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狄道(今甘肃省临洮)、枹罕(今甘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古建筑文物在修缮和保护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得人们对古建筑文化保护与修缮问题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古建筑文物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更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对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古建筑文物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习俗,对研究历史文化而言意义重大。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城市中的古建筑文物进行全面保护,加强人们的古建筑文物保护
期刊
(六)高高山上+++   “高高山上+++”也是江南民歌中常见的一种程式。   金坛民歌:   高高山上一棵松,   松树头上九条龙;   龙要翻身天要落,   黃花女发身要老公。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一辑)金陵区》P140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南京栖霞区民歌:   高高山上有一家,   一家养着三个丫。   大丫给个开布店,   二丫给个钱庄家,  
期刊
据杨生顺说上面的3首“花儿”,是他80多岁的母亲——一位并不识字的藏族妇女,当年知道儿子在下苦功研究“花儿”时笑着说给他听的.她说在她小的时候,庄子里有两个年轻的卓玛,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冯玉雷长篇小说《野马,尘埃》首发式暨研讨会”。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冯玉雷同志的小说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贫困人口将一个不剩地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易,巩固小康成果依然不易。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不意味着贫困现象不复存在,因为地域条件的差异,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天灾、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的文化因素(如致富能力、文化素养、奋斗精神等)不同,总会使一部分人返贫或处于
期刊
如今,人们通过影视和书本,以宋江为首一百单八梁山好汉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几乎是妇孺皆知了。   《宋史》里有三处记载着宋江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其中以《张叔夜传》记载得最为详细:“……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没敢攖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其向,贼径趋害濒,劫巨舟十馀,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令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
期刊
著名音乐家乔建中先生在《爱情花儿》序言中说:“不了解这本唱词选集来历的读者,很自然地会把它视为一本普通的歌集.而对我们这些稍稍知道'内情'的人来说,它所包含的意义和
期刊
“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并没有对“六书”的详细说明,只是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用来教“国子”。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刘歆对六书的具体名称进行了说明,而后诸家借鉴前人的理论,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