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锡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在近代经济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所建的宅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以时间为轴线,简述了无锡近代名族工商业发展与宅园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近代宅园在性质、功能和形式上所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无锡;近代宅园;民族工商业;特征
一、引言
相较于时隔较短的近代园林,人们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却更加的熟悉,具有时代特色近代园林时常被古典园林辉煌的光芒所掩盖,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近代时期无锡产生的一批颇具特色的园林多为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私有的宅园,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与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无锡工商业发展与宅园建设概况
1840年至1949年109年间的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彻底的变化,国门打开之后随之而来的既有侵略和屈辱也有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使得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的近代化道路。而无锡凭借地理优势和“工商皆本”人文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近代企业家,他们在推动了无锡的近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财富,为近代宅园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宅园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而宅园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因此,在无锡近代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宅园建设也有着相应的发展。
1.第一阶段:蛰伏期(1840年-1894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列强开始不断的侵略和渗透,通商口岸的开放为西方的资本技术和思想观念提供了入口。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当时的无锡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都不具备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锡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对私营企业也有一定限制。但是,在这一时期内,杨宗濂、杨宗瀚作为经办过上海织布局的官员,对机械化生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其之后经商办厂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薛南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父亲主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用机器殖财养民”,以及其岳父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影响而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
虽然这一时期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产生,但却是其萌芽前重要的蛰伏期。这时的中国依然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一般百姓无力建园,位居统治阶层的乡绅官宦所建宅园依然遵循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延续着文人园的山水意境。这一阶段所建宅园有杨氏兄弟修建的潜庐及薛福成亲自设计的钦使第。此时的清政府逐渐走向没落,而新兴阶级还并未成长起来,因此所建宅园数量也较少。潜庐是杨宗濂在其父修建的主厅留耕草堂的基础上建造作为其隐居之用。园虽小,但是其中的种植理水、堆山叠石、借景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而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的薛福成钦使第则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和空间格局。这与当时西风东渐的社会风尚以及薛福成本人对西学的崇尚是密不可分的。
2. 第二阶段:萌芽期(1895年-1911年)
时至1894年之时,洋务运动已是强弩之末,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大不如前,上海港口的迅速发展对无锡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经过洋务运动的诱发,上海发展的带动,杨氏兄弟于1895年创办了业勤纱厂,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由此诞生。之后,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在1902年创办保兴面粉厂,周瞬卿在1904年创办裕昌丝厂。从此,无锡开始了近代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所建宅园有高松舟建高氏花园、华子随建随寓别墅以及杨味云所建云薖园。高氏花园与随寓别墅今已无迹可考,云薖园则较为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不同于上一时期钦使第中局部的西式元素,云薖园虽然大体上保留了江南园林的风格,但是其中出现了一组西化程度较深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即以裘学楼,以及楼西的晚翠阁、楼东的杏雨楼。这表明了无锡宅园的近代化程度较上一时期有所加深。
3. 第三阶段:发展期(1912年-1936年)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2年宣统正式下詔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彻底结束,中国进入到了有着“民主制度”的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革使得中国社会的诸多事物都产生了变化,园林亦在其中。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无锡军政府拆改寺观扩充之前建成的锡金公花园,并将之改名为无锡公园,这座公园自1906年由乡绅投资始建到之后由政府进行扩建完成可以说是无锡园林近代化的真正开端。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西方世界忙于战事以及战后修复,无暇东顾,使得国内民族工商业有了喘息的机会。各国对我国的商品输出大幅下降,让出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家们自然不会放弃这次机会,抓住时机进行生产,使得许多产业有了稳步的发展。在利益的刺激之下,出现了一次投资办厂的热潮。经过了初期的探索之后,民族企业家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1925年“五卅”惨案,1928年“五三”惨案等事件的发生激起了国内强烈的反帝爱国情绪,引发国人抵制外货的运动。在内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无锡的工商业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一时期是无锡近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宅园建设最为丰富的时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近代宅园。既有蓉湖花园、蠡园这样带有日式风格的宅园,也有薛汇东故宅、缪公馆、王禹卿旧宅等这样拥有西式建筑的小型宅园。由此可见,当时人们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生活都深受日本及欧美文化影响。并且,随着杨宗濂幼子杨翰西在鼋头渚首先建成横云山庄,这一片风景秀丽的湖中半岛便成为了企业家们钟爱的一片宝地。无锡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山庄别业多建在锡山、惠山附近,到了近代才开始开发鼋头渚以及与鼋头渚隔湖相望的管社山、小箕山,这也是无锡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一个表现。 更重要的是,无锡宅园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
1912年学徒出身白手起家的荣氏兄弟所创实业兴旺,且在1906年到苏州留园游览产生造园想法,加之对梅花的喜爱同时亦可造福桑梓便购山造园。经过20余年的建设,梅园逐渐形成规模,并且免费向百姓开放。梅园之后,乡绅商贾纷纷效仿,兴建的许多宅园均免费开放。
但是,在9129年至1931年,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转接危机从而加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对中国民族工商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面对困境,经营者们积极进行制度改革以及设备更新并且形成产业群落以渡过难关。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并建都南京,给江浙一带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30年代前期,无锡的近代企依然有所发展却再也没有之前的辉煌。这一时期内,无锡的宅园建设明显减少,并且在规模上相较之前也小了很多。
4. 第四阶段:战争期(1937年-1949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无锡沦陷,受到日军轰炸的无锡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在日军长达八年的统治时期,无锡的社会和经济饱受摧残,近代化转型被迫中止。为躲避战乱,大多数园主外逃远避,他们的宅园也只能弃之不顾。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无锡开始恢复工农业的生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压迫以及不久之后内战的爆发使得无锡的近代化进程再度受阻。园主们企业经营困难自然更无心宅园的建设与维护了,多数宅园不是被占作他用就是处于荒废凋零的状态。
三、无锡近代宅园特征
在整个社会环境风云变幻之时,园林作为一个时代的体现必然不能“独善其身”,与园主关系密切的宅园亦是如此,因此无锡近代宅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特征。
首先,近代宅园的性质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如梅园即是园主“为天下布芳馨,种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所建而成的,锦园、蠡园、横云山庄等也不同程度的向百姓开放。这与旧时文人大夫所建宅园有了质的区别。
其次,宅园在功能上更加的多样。仅有居住功能的宅园已经不能满足园主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他们所建宅园在功能上更为复杂多样。除了居住场所之外,还有家祠、寺庙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等。如1911年薛南溟在园内添建弹子房供亲友客商娱乐消遣;1930年梅园内建设以纪念园主慈母80冥寿;蠡园旁的颐安别墅中圆形的露天舞池和游泳池等等。
最后,宅园的形式融入外来元素。如早期的薛福成的钦使第中的转盘楼二层栏杆不仅样式是西式的,连制作方式也是采用西方车床工艺加工而成的;蠡园中出现日式的汀步;锦园中亦有的大面积草坪等。在建筑风格上许多宅园内的建筑都模仿西式的建筑风格,如薛汇东旧宅内的一组巴洛克式建筑、锦园中的西班牙洋房、王禹卿旧宅内英式、法式、美式三国风格建于一园等等。这些模仿在形式上虽有拼凑之嫌,在意境的表达上与传统的古典园林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结语
无锡经济的发展为无锡近代宅园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那些名商巨贾所建宅园亦是一个时代辉煌的见证,虽然与历史上的名园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为我国园林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并且反映出了一个时代交流与融合、变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赓唐,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M].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3
[2] 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M].南京: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
[3] 常荣初主编.无锡园林志[M].南京: 凤凰出版社,2013
[4] 刘健华主编.崇安名胜史话[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无锡;近代宅园;民族工商业;特征
一、引言
相较于时隔较短的近代园林,人们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却更加的熟悉,具有时代特色近代园林时常被古典园林辉煌的光芒所掩盖,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地位。“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近代时期无锡产生的一批颇具特色的园林多为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私有的宅园,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与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无锡工商业发展与宅园建设概况
1840年至1949年109年间的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彻底的变化,国门打开之后随之而来的既有侵略和屈辱也有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使得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的近代化道路。而无锡凭借地理优势和“工商皆本”人文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近代企业家,他们在推动了无锡的近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财富,为近代宅园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是宅园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而宅园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因此,在无锡近代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其宅园建设也有着相应的发展。
1.第一阶段:蛰伏期(1840年-1894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列强开始不断的侵略和渗透,通商口岸的开放为西方的资本技术和思想观念提供了入口。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当时的无锡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都不具备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锡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对私营企业也有一定限制。但是,在这一时期内,杨宗濂、杨宗瀚作为经办过上海织布局的官员,对机械化生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其之后经商办厂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薛南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父亲主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用机器殖财养民”,以及其岳父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影响而走上了创办实业的道路。
虽然这一时期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产生,但却是其萌芽前重要的蛰伏期。这时的中国依然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一般百姓无力建园,位居统治阶层的乡绅官宦所建宅园依然遵循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延续着文人园的山水意境。这一阶段所建宅园有杨氏兄弟修建的潜庐及薛福成亲自设计的钦使第。此时的清政府逐渐走向没落,而新兴阶级还并未成长起来,因此所建宅园数量也较少。潜庐是杨宗濂在其父修建的主厅留耕草堂的基础上建造作为其隐居之用。园虽小,但是其中的种植理水、堆山叠石、借景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而被称为“江南第一豪宅”的薛福成钦使第则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征和空间格局。这与当时西风东渐的社会风尚以及薛福成本人对西学的崇尚是密不可分的。
2. 第二阶段:萌芽期(1895年-1911年)
时至1894年之时,洋务运动已是强弩之末,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大不如前,上海港口的迅速发展对无锡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经过洋务运动的诱发,上海发展的带动,杨氏兄弟于1895年创办了业勤纱厂,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由此诞生。之后,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在1902年创办保兴面粉厂,周瞬卿在1904年创办裕昌丝厂。从此,无锡开始了近代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所建宅园有高松舟建高氏花园、华子随建随寓别墅以及杨味云所建云薖园。高氏花园与随寓别墅今已无迹可考,云薖园则较为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不同于上一时期钦使第中局部的西式元素,云薖园虽然大体上保留了江南园林的风格,但是其中出现了一组西化程度较深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即以裘学楼,以及楼西的晚翠阁、楼东的杏雨楼。这表明了无锡宅园的近代化程度较上一时期有所加深。
3. 第三阶段:发展期(1912年-1936年)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2年宣统正式下詔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彻底结束,中国进入到了有着“民主制度”的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革使得中国社会的诸多事物都产生了变化,园林亦在其中。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无锡军政府拆改寺观扩充之前建成的锡金公花园,并将之改名为无锡公园,这座公园自1906年由乡绅投资始建到之后由政府进行扩建完成可以说是无锡园林近代化的真正开端。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西方世界忙于战事以及战后修复,无暇东顾,使得国内民族工商业有了喘息的机会。各国对我国的商品输出大幅下降,让出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家们自然不会放弃这次机会,抓住时机进行生产,使得许多产业有了稳步的发展。在利益的刺激之下,出现了一次投资办厂的热潮。经过了初期的探索之后,民族企业家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1925年“五卅”惨案,1928年“五三”惨案等事件的发生激起了国内强烈的反帝爱国情绪,引发国人抵制外货的运动。在内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无锡的工商业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一时期是无锡近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宅园建设最为丰富的时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近代宅园。既有蓉湖花园、蠡园这样带有日式风格的宅园,也有薛汇东故宅、缪公馆、王禹卿旧宅等这样拥有西式建筑的小型宅园。由此可见,当时人们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生活都深受日本及欧美文化影响。并且,随着杨宗濂幼子杨翰西在鼋头渚首先建成横云山庄,这一片风景秀丽的湖中半岛便成为了企业家们钟爱的一片宝地。无锡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山庄别业多建在锡山、惠山附近,到了近代才开始开发鼋头渚以及与鼋头渚隔湖相望的管社山、小箕山,这也是无锡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一个表现。 更重要的是,无锡宅园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
1912年学徒出身白手起家的荣氏兄弟所创实业兴旺,且在1906年到苏州留园游览产生造园想法,加之对梅花的喜爱同时亦可造福桑梓便购山造园。经过20余年的建设,梅园逐渐形成规模,并且免费向百姓开放。梅园之后,乡绅商贾纷纷效仿,兴建的许多宅园均免费开放。
但是,在9129年至1931年,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转接危机从而加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对中国民族工商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面对困境,经营者们积极进行制度改革以及设备更新并且形成产业群落以渡过难关。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并建都南京,给江浙一带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30年代前期,无锡的近代企依然有所发展却再也没有之前的辉煌。这一时期内,无锡的宅园建设明显减少,并且在规模上相较之前也小了很多。
4. 第四阶段:战争期(1937年-1949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无锡沦陷,受到日军轰炸的无锡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在日军长达八年的统治时期,无锡的社会和经济饱受摧残,近代化转型被迫中止。为躲避战乱,大多数园主外逃远避,他们的宅园也只能弃之不顾。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无锡开始恢复工农业的生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压迫以及不久之后内战的爆发使得无锡的近代化进程再度受阻。园主们企业经营困难自然更无心宅园的建设与维护了,多数宅园不是被占作他用就是处于荒废凋零的状态。
三、无锡近代宅园特征
在整个社会环境风云变幻之时,园林作为一个时代的体现必然不能“独善其身”,与园主关系密切的宅园亦是如此,因此无锡近代宅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特征。
首先,近代宅园的性质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如梅园即是园主“为天下布芳馨,种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所建而成的,锦园、蠡园、横云山庄等也不同程度的向百姓开放。这与旧时文人大夫所建宅园有了质的区别。
其次,宅园在功能上更加的多样。仅有居住功能的宅园已经不能满足园主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他们所建宅园在功能上更为复杂多样。除了居住场所之外,还有家祠、寺庙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等。如1911年薛南溟在园内添建弹子房供亲友客商娱乐消遣;1930年梅园内建设以纪念园主慈母80冥寿;蠡园旁的颐安别墅中圆形的露天舞池和游泳池等等。
最后,宅园的形式融入外来元素。如早期的薛福成的钦使第中的转盘楼二层栏杆不仅样式是西式的,连制作方式也是采用西方车床工艺加工而成的;蠡园中出现日式的汀步;锦园中亦有的大面积草坪等。在建筑风格上许多宅园内的建筑都模仿西式的建筑风格,如薛汇东旧宅内的一组巴洛克式建筑、锦园中的西班牙洋房、王禹卿旧宅内英式、法式、美式三国风格建于一园等等。这些模仿在形式上虽有拼凑之嫌,在意境的表达上与传统的古典园林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结语
无锡经济的发展为无锡近代宅园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那些名商巨贾所建宅园亦是一个时代辉煌的见证,虽然与历史上的名园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为我国园林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并且反映出了一个时代交流与融合、变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赓唐,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M].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3
[2] 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M].南京: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0
[3] 常荣初主编.无锡园林志[M].南京: 凤凰出版社,2013
[4] 刘健华主编.崇安名胜史话[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