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本院收治的100例急诊危重病患者,将所有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50例,观察组50例,治疗组进行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就采取常规性的抢救流程进行抢救,随后,总结和分析治疗组和观察组的病患的满意度以及抢救成功率,再将两组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满意程度比观察组的高,并且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也远远高于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明显,开展全程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护士的满意程度,同时可以降低患者的护理风险和治疗危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患者;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9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形式的急救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因为传统形式的急救模式没有办法满足新时代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要积极的建立一个全新的急救护理模式,充满人性化的全程护理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诊危重病患者,这些患者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将所有的患者随机的进行分组,治疗组50例,观察组5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一共有29例,女性患者一共有21例,这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1.2岁。观察组的50例患者,男性患者一共有28例,女性患者一共有22例,平均年龄为52±2.1岁,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具有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常规抢救程序,让患者进入急症室之后,按照常规急诊的流程开展急救护理和处理工作。
研究组则是使用全程护理模式对病患开展抢救工作,主要是指:全程护理模式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建立一种全新的急救模式[1]。在急救电话响起的时候,预诊护士就需要主动的去接诊,快速的疏通绿色通道,当患者及时的进入急救室。在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候,就可以在设备齐全的环境下对患者展开检查、抢救、监护、住院等,将整个过程不断的实现信息化、整体化的发展。全程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2.2 急诊分诊工作需要快速而且准确:
选择五年以及五年以上经验的护师来承担医院急诊分诊工作,当护士收到信息之后,就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点:滑板的正常转运、安排好抢救床、准备好氧气等。接诊护士需要及时的将病患主客观资料收集起来,进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判断病患病情的轻、重、缓、急主要是采取SOAPIE公式。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去安排相应的抢救室。
1.2.3 基础护理也应按照特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
对抢救急诊危重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基础护理的整体质量,也就是说,要遵守特级护理的质量的相关标准去开展抢救工作,在抢救室里,需要配备齐全的抢救设施。除此之外,急诊危重病患一般都是附有大批量的管道,所以,对于这样的急诊危重病患就需要强化各个方面的护理管理,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环境,保持管道畅通。保证管道固定妥善,不存在相应的扭曲现象。要保证各种抢救的操作都能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医护人员要在进行治疗和护理前后洗手,减少交叉感染的产生。
1.3 评价指标:
主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抢救成功率:主要采取急诊抢救脱险的标准;患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数据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采取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2]。
2 结果
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比观察组的高,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也比观察组的高,具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 分析
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而且变化的速度非常快,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稍有延误就会导致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甚至是让患者失去生命,造成很大的损失[3]。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掌握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只有护理人员具备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促使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可以使患者能够得到宝贵的抢救时间,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一来,就可以不断的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还需要不断的强化医生、护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记录患者的护理的时候,要及时的、真实的、认真的、客观的记录。
参考文献
[1] 王丽云.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10(23):105-106
[2] 陈军.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7(29):421-425
[3] 龚放华.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6(06):102-103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患者;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9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形式的急救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因为传统形式的急救模式没有办法满足新时代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要积极的建立一个全新的急救护理模式,充满人性化的全程护理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诊危重病患者,这些患者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将所有的患者随机的进行分组,治疗组50例,观察组5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一共有29例,女性患者一共有21例,这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1.2岁。观察组的50例患者,男性患者一共有28例,女性患者一共有22例,平均年龄为52±2.1岁,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具有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常规抢救程序,让患者进入急症室之后,按照常规急诊的流程开展急救护理和处理工作。
研究组则是使用全程护理模式对病患开展抢救工作,主要是指:全程护理模式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建立一种全新的急救模式[1]。在急救电话响起的时候,预诊护士就需要主动的去接诊,快速的疏通绿色通道,当患者及时的进入急救室。在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候,就可以在设备齐全的环境下对患者展开检查、抢救、监护、住院等,将整个过程不断的实现信息化、整体化的发展。全程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2.2 急诊分诊工作需要快速而且准确:
选择五年以及五年以上经验的护师来承担医院急诊分诊工作,当护士收到信息之后,就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点:滑板的正常转运、安排好抢救床、准备好氧气等。接诊护士需要及时的将病患主客观资料收集起来,进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判断病患病情的轻、重、缓、急主要是采取SOAPIE公式。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去安排相应的抢救室。
1.2.3 基础护理也应按照特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
对抢救急诊危重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基础护理的整体质量,也就是说,要遵守特级护理的质量的相关标准去开展抢救工作,在抢救室里,需要配备齐全的抢救设施。除此之外,急诊危重病患一般都是附有大批量的管道,所以,对于这样的急诊危重病患就需要强化各个方面的护理管理,要建立一个优质的环境,保持管道畅通。保证管道固定妥善,不存在相应的扭曲现象。要保证各种抢救的操作都能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医护人员要在进行治疗和护理前后洗手,减少交叉感染的产生。
1.3 评价指标:
主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抢救成功率:主要采取急诊抢救脱险的标准;患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数据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采取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2]。
2 结果
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比观察组的高,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也比观察组的高,具有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 分析
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非常复杂,而且变化的速度非常快,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稍有延误就会导致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甚至是让患者失去生命,造成很大的损失[3]。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掌握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只有护理人员具备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促使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就可以使患者能够得到宝贵的抢救时间,及时的进行治疗,这样一来,就可以不断的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还需要不断的强化医生、护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记录患者的护理的时候,要及时的、真实的、认真的、客观的记录。
参考文献
[1] 王丽云.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10(23):105-106
[2] 陈军.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7(29):421-425
[3] 龚放华.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6(0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