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照射技术靶区及相关正常组织受量差异与剂量分布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353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比较乳腺癌术后患者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两种放疗技术靶区及相关正常组织受量差异与剂量分布。方法 选取20例乳腺癌术后放疗适应证患者分别采用IMRT和3DCRT两种放疗治疗,均采用6MV-X线。比较两种照射技术靶区和相关正常组织受量差异与剂量分布。结果①靶区剂量学比较:IMRT的适形度及剂量均匀性均优于3DCRT,PTV剂量差异无明显差异。②正常组织受量比较:IMRT技术中左肾V15,正常肝V30,脊髓最大剂量,均优于3DCRT;而右肾的剂量分布,两种放疗技术差异不显著。结论 乳腺癌术后IMRT,其靶区剂量的适形度、剂量均匀性优于3DCRT,对周围正常组织副作用小。
  【关键词】 乳腺癌 照射技术 放射治疗 剂量分布
  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对女性身心健康具有极大危害性。临床上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被广泛接受。其5年生存率与乳腺癌根治术一样,局部复发率也一样,但保留了乳房。放疗能够將局部癌细胞杀死,但副作用较大。调强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可降低正常组织受量,减少对正常器官的损害。本研究通过对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的IMRT和3DCRT指标进行分析,两种放疗技术靶区及相关正常组织受量差异与剂量分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年龄在34-61岁,平均年龄47岁,术后病理为T1-T2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无放疗禁忌证,有放疗适应症。
  1.2 方法
  ①体位固定与CT扫描:患侧乳腺一侧上臂举过头顶,抓住乳腺支架。在Discovery CT590RT模拟机上扫描。层间距为5mm,扫描范围包括CTV,上界外放至锁骨上,下界外放至包括全肺。②靶区勾画:根据CT图像勾画出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PTV在CTV的基础上外放0.5-1.0cm。③处方剂量及计划:靶区处方剂量为至少95%PTV剂量45Gy/25F/5W;至少99%PTV剂量42.5Gy/25F/5W。接受>110%的处方剂量的体积应<20%,PTV接受<93%的处方剂量的体积应<3%,PTV以外的任何地方不能出现>110%的处方剂量。脊髓接受剂量≤40Gy,60%肝脏接受的最大剂量≤30Gy,一侧肾脏33%体积接受的最大剂量≤22.5Gy。每例患者分别设计3DCRT和IMRT两种计划,均采用6MV-X线。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TV
  两种放疗技术的PTV剂量差异不显著(P>0.05),IMRT的适形度及剂量均匀性均优于3DCRT(P<0.05)。
  2.2 正常组织
  左侧乳腺癌患者治疗中,IMRT对左肾(V15)、肝脏( V30)及脊髓(D01)的保护优于3DCRT,差异显著(P<0.05);右肾(v15)的剂量分布两者差异不明显。
  3 讨论
  常规切线照射技术的射野形状是长方形,在同样包括靶区的情况下,患侧肺和心脏的受照体积都比3DCRT切线技术要大。而3DCRT切线加楔型板技术实现简单、快捷、有MLC遮挡,可比常规照射有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及卷入更少的肺和心脏的体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3DCRT和IMRT为代表的精确定位和精确治疗的放疗技术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可以达到改善患者靶区位盖,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并提高局部控制率的目的。IMRT可以对照射野截面内诸点输出剂量进行调整,使放射线的形状及强度分布与病变靶区的外轮廓一致,最大限度的提高靶区剂量,减少正常组织结构的放射剂量。
  本研究表明,在适形度、均匀性、对左肾及肝脏的保护上, IMRT较3DCRT更有优势。采用V30评估正常组织剂量学,IMRT略优于3DCRT。3DCRT放疗对靶区和相关正常器官受量可满足医生处方剂量要求,但从临床剂量学的角度进行评估,IMRT则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放射肿瘤学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0,10(5):430-433.
  [2]于金明,李保生等.调强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279-282.
  [3] 李岩.乳腺癌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11.
  [4]黄晓波.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2(13):339.
其他文献
【摘 要】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ICU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机械通气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是2001年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VA)和美国患者安全管理中心(NCPS)专门设计的在医疗保健领域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1]。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ICU 呼吸机相关肺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某三甲医院ICU201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估乳腺癌术后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对患侧肢体功能加速恢复的有效率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对本院2011年9月~2013年10月收治乳腺癌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功能锻炼,观察组:采取术后早期患肢功能锻炼。结果:经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后第1周指腕肘关节功能灵活,末梢血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孕期尼古丁暴露所致IUGR子代大鼠高脂饮食下肾脏功能改变。方法:Wistar孕鼠随机分组,在孕11~20 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尼古丁处理。取雄性仔鼠,高脂饮食喂养至24周成年。处死动物后,计算体重、肾重、肾重/体重比;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UN)、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尼古丁组体重、肾重、肾重/体重比、血Cr水平升高或有升高趋势;血UN、肾素活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青年颈椎病的X线征象,分析造成青年颈椎病的原因,探究防止颈椎病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2月13日-2014年12月17日,64例我院经临床确诊的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资料,对这些X线改变进行分析对比,分析造成青年颈椎病的病因以及防治方法。 结果:64 例青年颈椎病患者X 线征象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23例,占51.5%;钩椎关节异常8例,占12.5%;椎体骨质异常3例
期刊
【摘 要】 幽门螺旋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它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疾病,胃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幽门螺杆菌對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幽门螺旋菌的根除率在复治者比初治这明显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幽门螺旋杆菌对部分抗生素日益严重的耐药性。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很好的帮助患者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个好的治疗方案还应该考虑当地抗菌素耐药性的流行。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和分析烯丙雌醇联合利托君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作为临床实践研究的对象,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烯丙雌醇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实验组的患者采用烯丙雌醇聯合利托君进行治疗,对比和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患者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采取生长抑素治疗)和治疗组(n=47,采取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明显高于对照组74.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
期刊
【摘 要】 本文为了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效果,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2013年收治的22例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双钢板内固定方法及效果,从而得出结论: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 老年肱骨远端骨折 双钢板内固定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expl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95%对治疗方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95%对方案疗效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满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VSD和常规VSD在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患者相關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VSD治疗,实验组采用改良VSD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愈合时间为(13±3)天、VSD评分为(5±2)分、住院时间为(16±2)天,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