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清明》

来源 :七彩语文·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zh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个自以为是的学童,觉得自己很懂诗,竟翻出杜牧的《清明》,口出狂言:“这诗虽著名,但也啰唆了点,应该更简洁些才好!”同学们都吃惊地望着他。
  只见他晃起了脑袋:“清明本是个时节,同样的意思何必说两遍?”说着便把“时节”去掉。“行人不在路上还能在哪里?”说罢又将“路上”删去。“第三句本就是个问句,‘借问’也是多余。”于是又少了俩字。最后,他愈发来劲:“为什么非要问牧童呢?随便问谁都会给你指出酒家的方向。”
  经过这番“瘦身”,“七言”變“五言”,他得意地大声诵读出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同学们听了,虽认为诗中意思没变,听着也还押韵,可总觉得怪怪的,到底哪儿不对劲,谁也说不出来。
  这时,老师走进了学堂,他在门外便听了个究竟:“你这样改,是只看到诗的意思,却没品出诗的妙趣呀!”学童不服气:“老师,您不是常说写诗作文要简洁,我对这首诗作了精简,咋就错了呢?”
  见他诚心问学,老师循循善诱道:“先看首句,少了‘时节’,意思虽不变,音韵却大有变化。七言读来抑扬顿挫,更有音乐的美感。”大家对比着一读,果然发现七言节奏丰富,婉转好听。
  “再看第二句,少了‘路上’,便少了游子羁旅之感。更何况,行人走在雨天的路上,一路泥泞,行路艰难,更体现出人们思念先人那种‘欲断魂’的伤感。”听老师一解释,大家都心有同感。
  “这第三句,有了‘借问’,才有温情和礼貌。”可不是吗,大家越发觉得原诗有味道。
  “最妙不过尾句,问牧童,画面立刻丰富起来,有耕牛,有短笛,有歌声,有田野,有春耕播种,有无限希望……”
  一首《清明》,平白如话间,竟有无尽的美感,真不愧是千古佳句啊!
其他文献
八月的树林里,所有的植物都长得郁郁葱葱。绘绘牛邀请杯杯姐姐来玩,他们用捡来的植物叶子做了一顶草帽,帽子上还插着几朵野花,好看极了。  当绘绘牛戴着这顶帽子走在街上,却遭到了几个捣蛋鬼的嘲笑:“太滑稽了!”  我好生气,这顶帽子多漂亮啊!  别难过,这是因为每个人关于美的定义都不一样。你觉得漂亮的东西,别人可能不这么认为。有一本书叫《多美啊》,让我们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定义“美”的吧!  有一只毛毛虫在
期刊
王者与霸业
期刊
I AM A FENCER
期刊
For the clear blue sky(2)
期刊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帶往远方。  这道路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选自《未名诗歌分级读本 小学卷3》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期刊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但你知道吗,毛主席曾用它来评价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战士,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就是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  “我们的队伍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样,我们常常注意不到他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主席这样说道。  张思德是一个普通人,他身上的那些优良
期刊
四月的阳光暖极了。  恩比已经从一粒小种子,变成了一棵一米来高的小树了。他浑身长满青翠的树叶,随风起舞,非常帅气。不远处的野山药小山,也像拔节的竹子,长得高高大大。  草木复苏,昆虫也活跃起来,可植物不喜欢。因为,清脆爽口的树叶和美味多汁的茎是很多昆虫的最爱!  你看,一小撮蚜虫正悄悄地爬向恩比。它们中体形最大的是首领艾菲德,它身长约有两毫米,浑身绿油油的,长着一对非常小的眼睛,很像是铅笔一不小心
期刊
1.从中间的地方向内剪一条短短的弧线,做成鼻子。剪好后,小心地把纸鼻子向上折一下。  2.打开白纸,把纸鼻子立起来,然后用手指轻轻向下按,一直把纸鼻子按到另一面。  3.把纸翻过来,比对着鼻子的位置画出一张脸,再画上头发和耳朵,然后在鼻子旁画出眼睛和嘴巴。最后再画一条大围巾。  4.用水彩笔给人脸涂上颜色,画好后剪下来。小心地沿着折痕重新对折,把鼻子夹在中间。注意,千万不要把鼻子折坏哟。  用硬彩
期刊
《伯牙鼓琴图》是元代画家王振鵬创作的一幅人物故事画,描绘了子期听伯牙鼓琴的场面。画中他们二人对坐。左边双手抚琴、正神情专注地弹奏琴曲的,是伯牙;右边聚精会神倾听的,就是子期。
期刊
性格沒有绝对的优劣,同学们可以通过对照性格的大五模型,适当调整自己做事情或与人相处的模式。和不同性格的人互动交流时,要更加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自己的朋友更是要互帮互助,彼此取长补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