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鉴赏是人对美术作品的鉴定与欣赏,是一个从感性出发,至理性评判结束的思维过程。初中阶段美术课程的性质,在新课程标准中,被具体定义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换言之,要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绘画知识和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情境创设,点燃学习状态
教学中的情境是一种环境,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营造的活动氛围,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形成教学意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将眼前所要鉴赏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学识基础结合起来,产生深刻的审美理解和意象的再创造。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简单的语言描述、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相对复杂的实物场景、连环问题、场景再现等形式。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时,我首先选择了自己的两幅静物画作展示,介绍了自己创作它们时的心情和想法,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比较欣赏了几幅学生的优秀习作,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起来了;然后我让学生从莫奈的《苹果和葡萄》、毕加索的《碗和瓶子》两幅画中,感受不同工具和形式的线条表现,体会大师在画中所蕴含的喜爱身边物品的情感,由此引出了“静物画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从课外进入课内,由看画到基本看懂再到初步理解,鉴赏思维自感性而理性地步步提升。
二、欣赏过渡,追逐鉴赏脚步
鉴赏是鉴定与欣赏,要进行理性鉴定,首先得感性欣赏,所以从初中生比较擅长的感性思维开始,逐渐过渡到形象与抽象结合的鉴赏活动,是一种贴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梯度教学。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即对作品直观欣赏,思考其艺术风格,侧面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以及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只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就能体会到人与作品合一的深层内涵,并借助自己所积累的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抓住作品的气势和神韵,判断其优劣。
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历史的画卷”时,我是从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雅典学院》等画作开始的,展示作品后先提问画作的作者、国籍、时期等,估计学生可能在后面的鉴赏中会出现障碍,于是还增加了相关的创作背景、艺术流派等的介绍,待学生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摆出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如对《最后的晚餐》提问:画中谁是犹大?依据是什么?画家是用什么技法突出耶稣的?从美术的角度说说你对这些画有什么看法。这样欣赏为鉴赏作好了铺垫,学生对作品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比较专业了。
三、读图融汇,发现理解表达
读图就是通过观看美术作品获取对它的认知及理解,读图在美术鉴赏中的作用,正如阅读之于文学欣赏的作用一样,读图可以分解为两个步骤:其一是“发现”,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学生能否在视力所及之处,看到表现于外的相关因素,是一种发现能力;其二是理解,进入原创情境,了解作品内涵,并用美术语言解读作品,表达出来。有时还有创造步骤,就是在发现、理解基础上作再创造,把美术作品读出新意。
如“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教学,我设计为:观看兵马俑视频,学生谈感受,自主思考问题“怎样发现”“有哪些陶俑人”“有什么特征”(发现)——交流问题:“陶俑反映的社会背景”“修建的意义”,假设“你发现兵马俑会怎么做”,假设“你得到一个兵马俑,会不会高价出售”(理解)——学生用美术语言描述秦俑神态与面部特征(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自主发现和共同理解两个环节,通过掌握方法进行读图,有效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培养,让他们多读书、多理解,则学生是可以做到正确而深刻地解读美术作品的,同时,如果教师还能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就更容易让初中生在美术鉴赏中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许庄初级中学)
一、情境创设,点燃学习状态
教学中的情境是一种环境,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营造的活动氛围,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形成教学意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将眼前所要鉴赏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学识基础结合起来,产生深刻的审美理解和意象的再创造。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简单的语言描述、实物展示、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相对复杂的实物场景、连环问题、场景再现等形式。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时,我首先选择了自己的两幅静物画作展示,介绍了自己创作它们时的心情和想法,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比较欣赏了几幅学生的优秀习作,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起来了;然后我让学生从莫奈的《苹果和葡萄》、毕加索的《碗和瓶子》两幅画中,感受不同工具和形式的线条表现,体会大师在画中所蕴含的喜爱身边物品的情感,由此引出了“静物画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从课外进入课内,由看画到基本看懂再到初步理解,鉴赏思维自感性而理性地步步提升。
二、欣赏过渡,追逐鉴赏脚步
鉴赏是鉴定与欣赏,要进行理性鉴定,首先得感性欣赏,所以从初中生比较擅长的感性思维开始,逐渐过渡到形象与抽象结合的鉴赏活动,是一种贴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梯度教学。欣赏美术作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即对作品直观欣赏,思考其艺术风格,侧面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以及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只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生就能体会到人与作品合一的深层内涵,并借助自己所积累的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抓住作品的气势和神韵,判断其优劣。
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历史的画卷”时,我是从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雅典学院》等画作开始的,展示作品后先提问画作的作者、国籍、时期等,估计学生可能在后面的鉴赏中会出现障碍,于是还增加了相关的创作背景、艺术流派等的介绍,待学生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摆出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如对《最后的晚餐》提问:画中谁是犹大?依据是什么?画家是用什么技法突出耶稣的?从美术的角度说说你对这些画有什么看法。这样欣赏为鉴赏作好了铺垫,学生对作品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比较专业了。
三、读图融汇,发现理解表达
读图就是通过观看美术作品获取对它的认知及理解,读图在美术鉴赏中的作用,正如阅读之于文学欣赏的作用一样,读图可以分解为两个步骤:其一是“发现”,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学生能否在视力所及之处,看到表现于外的相关因素,是一种发现能力;其二是理解,进入原创情境,了解作品内涵,并用美术语言解读作品,表达出来。有时还有创造步骤,就是在发现、理解基础上作再创造,把美术作品读出新意。
如“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教学,我设计为:观看兵马俑视频,学生谈感受,自主思考问题“怎样发现”“有哪些陶俑人”“有什么特征”(发现)——交流问题:“陶俑反映的社会背景”“修建的意义”,假设“你发现兵马俑会怎么做”,假设“你得到一个兵马俑,会不会高价出售”(理解)——学生用美术语言描述秦俑神态与面部特征(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自主发现和共同理解两个环节,通过掌握方法进行读图,有效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培养,让他们多读书、多理解,则学生是可以做到正确而深刻地解读美术作品的,同时,如果教师还能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就更容易让初中生在美术鉴赏中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许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