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志向,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没有统一固定的学习内容,因而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于学生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不可能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仍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一个探索者、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自己的意识、意志、能力和实践,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不但要善于运用原有的知识,更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由知识理论型向实践能力型和研究型转变,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知识、创造新方法。在和学生一道探索的过程中,要激情洋溢、精神饱满,要能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迎难而上。
2 激励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盛不衰的浓厚兴趣可以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放在首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便利,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试验器材、计算机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手段,或者为他们提供寻求这些学习手段的线索。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开展此类学习活动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推荐给报刊发表,还可以将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推荐给有关部门采用或参考,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3 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无论在认识水平、情感兴趣方面,还是意志习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创设能激活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广泛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或互联网传输的信息。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接触各方面的人和事;召开信息交流或问题讨论会,使学生在获得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材料。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学生经过努力仍然不能克服,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提醒、暗示,或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从而引导学生坚定地完成研究的任务,达到开展某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半途而废。
4 协调作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还要协调好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的关系,甚至包括社会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关系,取得更多的支持与配合,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师指导小组的工作。这样会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这样的协调作用是学生无法完成的,这也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宏观条件。
5 总结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努力之后,每一位成员或多或少地都会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工作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法。每个人也都有一定的成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寻找他们在研究中的闪光点,并对此予以表扬鼓励,这有助于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通过研究性学习究竟获得了什么。如果他自己说不出来,就由教师来总结。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收获的,而对那些感到一无所获的学生则要给出明确的提醒。在结题总结时也不妨先听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们之间的互评,再结合自己的观察做出结论,而且给出的成绩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最终的评价原则还是那句话:不要看学生做出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学到了什么。最后也要对整个题目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指出不足和希望,为课题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教师上述作用的发挥,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我们只有虚心甘当学习者,和学生一道亲自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 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一个探索者、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自己的意识、意志、能力和实践,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不但要善于运用原有的知识,更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由知识理论型向实践能力型和研究型转变,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知识、创造新方法。在和学生一道探索的过程中,要激情洋溢、精神饱满,要能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迎难而上。
2 激励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盛不衰的浓厚兴趣可以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放在首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便利,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试验器材、计算机网络等获取信息的手段,或者为他们提供寻求这些学习手段的线索。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开展此类学习活动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推荐给报刊发表,还可以将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推荐给有关部门采用或参考,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3 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无论在认识水平、情感兴趣方面,还是意志习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发挥指导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创设能激活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广泛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或互联网传输的信息。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接触各方面的人和事;召开信息交流或问题讨论会,使学生在获得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材料。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学生经过努力仍然不能克服,那么他们的学习活动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提醒、暗示,或者提供一定的线索,从而引导学生坚定地完成研究的任务,达到开展某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半途而废。
4 协调作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还要协调好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的关系,甚至包括社会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关系,取得更多的支持与配合,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师指导小组的工作。这样会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这样的协调作用是学生无法完成的,这也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宏观条件。
5 总结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努力之后,每一位成员或多或少地都会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工作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法。每个人也都有一定的成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寻找他们在研究中的闪光点,并对此予以表扬鼓励,这有助于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通过研究性学习究竟获得了什么。如果他自己说不出来,就由教师来总结。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收获的,而对那些感到一无所获的学生则要给出明确的提醒。在结题总结时也不妨先听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们之间的互评,再结合自己的观察做出结论,而且给出的成绩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最终的评价原则还是那句话:不要看学生做出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学到了什么。最后也要对整个题目的完成情况给出评价,指出不足和希望,为课题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教师上述作用的发挥,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我们只有虚心甘当学习者,和学生一道亲自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