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说的,都在画里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u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理智写实阶段。这时候他们的作品我们就能够看懂了,而且这时候小朋友也希望别人能够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所以他会把头脑中对于这个事物的认知全部画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下图的这只猫咪,它的四条腿都被画出来了,而且是俯视的视角。我们从这个角度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他画的是什么东西,包括长耳朵、短尾巴,这是他画这一类事物的一个共同特征。
   下图有一个研究者提供的三维模型,他让孩子照着画。大家可以看到,它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人在船里,至于我们能否看见船里的人的腿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孩子不仅画出了人的腿,还在船上面的烟囱里画了烟,这些在模型中是根本没有的。这个孩子只是想告诉别人他画的是一艘船,船里面坐着一个人,这就是理智写实时期小朋友作品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画出的人,基本是正面的、直立的、双手一直打开而放不下来的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慢慢进入视觉写实阶段。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作品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够比较真实地描画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经历这么四五年的发展,小朋友就从一开始的涂鸦,发展到比较高级的视觉写实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画得越来越像呢?其中很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认知能力。
   小朋友在画画时会采用不同的观察策略,有的看一眼就埋头画,有的边看边画,所以他们画出的东西会有很大的不同。
   小朋友的记忆力和画画时的计划性、组织性等,都会影响其作品。另外,小朋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会积累很多社会经验,包括老师的语言引导和小朋友间的讨论,以及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等。
   但是最核心的推动力是小朋友自己,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表征洞察力。简单地说,就是小朋友知道原来自己可以用形状去代表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另一方面他脑子里会产生想画东西的愿望,并且找到方法,把想法转化到画面上,这是表征洞察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跟小朋友自身密切相关的,就是他自己的愿望。在我们所有的研究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孩子也在不断地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希望尽可能地描画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儿童绘画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而且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逐渐从一开始的涂鸦发展到画得越来越像。我们特别想让孩子画得像,那么这件事情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其实,从刚才讲的发展历程来看,孩子最终肯定会画得越来越像,不需要着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发展结果。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年轻时做的一项研究。
   当时我们给孩子呈现了下面的这些图片,让不同年龄的孩子照着画。每张图片都可能引发大家的一些联想。比如左边这张,有的小朋友说像苹果树,有的说像孔雀的羽毛,还有的说像放在盘子里的羊肉串,等等。中间这张对他们来讲有一点抽象,有的说像跑道,有的说像创可贴。右边这张相对来讲比较抽象,它是研究儿童行为发展协会的会标,大家对这张基本上没有什么联想。
   我们把这些图片依次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照着画,我们的要求是,他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且这几张图片始终摆在孩子面前。我们来看看孩子们会画成什么样。
   以下边的图片为例,4岁多的小孩会把它不同的部分拆开再拼贴在一起,这反映了他们视觉加工的特点。5岁的孩子完全把它改造了,画成了另一个样子。我们后来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呀?他说他画的是花。
   我们再看这张像苹果树的图,5岁的孩子认为它是苹果树,全部画成了树的样子。大概只有到7岁的时候,孩子们才可能做到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这个研究带给我最大的思考是,即使我们让孩子照着画,孩子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对事物会有一个主动认知和加工的过程。大家试想,如果我们长期让孩子照着老师给的画来画,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
   所以儿童的绘画完全不等于最终的作品的样子,它不仅是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还包含了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
   下图这幅作品是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时一个小姑娘送给我的。我当然很感谢她送给我这幅作品,但是看到这幅作品之后,我其实有点难过。但凡跟孩子打交道的人都看得出来,这幅画其实不是孩子画的。
   因为在孩子自主表达的作品中,很少能看到画得这么流畅的螺旋线,螺旋线之间的间距很均匀,而且布局也很完整。这个孩子的这幅画是用圆形的东西拓印的。我不否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很多颜色和图形方面的经验,但是孩子的思想体现得太少了。
   这是我们在幼儿教育当中,或者幼儿美术教育当中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就是作品导向式教学,因为我们希望孩子的作品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
   但是孩子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当孩子的作品达不到成人想要的状态时,我们就会给孩子一个具体的东西让孩子照着画,或者就规定画的方法、步骤、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画的东西看上去还不错。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就没了思想,也没了能力,老师不教就不会画了。
   我有时候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们其实一直在接受美术教育,但是在长大之后,画一幅画对我们来讲好像很难。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刚才讲的,孩子在发展中需要自己发现表征的意图,需要探索出一种恰当的方式,然后自愿把想表达的东西转化到画面上。
   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缺失的,所以导致我们在长大以后很难自主地去画一幅画。这是我在看到小女孩作品的时候感到特别难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儿童画中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儿童的思想。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就想知道,那让孩子自由画、随意画是否就是好的呢?我想跟大家说,自由不等于随意,也不等于放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从来都不应该是孤立前行的,我们需要为他们保驾护航。
其他文献
我这段时间忙翻天,就很少回去看望父母。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故意不去看他们,因为怕被他们询问或者关怀——我过得好,他们会警醒我不要得意忘形;我过得不好,他们会寝食难安。而我是他们的孩子,彼此太熟悉,所以很难在他们面前伪装或遁形。   记得夏天和父母一起出去旅行时,整整一个假期,我就盼着早点结束。三十多天的朝夕相处太难熬了,我老是和我妈发生言语冲突,觉得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给我添堵,而她觉得我肯定是她上辈
期刊
昨天儿子说,不想上学了!   听完之后的一秒,我感觉脑袋一嗡,跳出来一个念头:天哪,这还没开始上小学,已经厌学了!   深呼吸,深呼吸,再深呼吸……   “哦,你不想上学了是么,你感觉上学是一件很不开心的事么?”   换来儿子哭哭啼啼的沉默……   “那你说说,咱们上幼儿园有哪些让你觉得挺困难,挺不容易的事?”   继续沉默……   “听说你们昨天九一八,还进行了演习?”   “就是那个演习,害的
期刊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完善本市住房保障体系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执行住房限售政策,首次明确“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是指具
作为儿童文学形式的一种,绘本由于图文的交融性、内容的有趣性、内涵的哲理性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基于传统品德养成教育内容的单调性,方式的单一性,本文试图研究如何借助
1999年1月10日,我们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整整一个月。这一天,我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走出大峡谷的人,对那段行走,那段生活将会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他会指天发誓,再也不愿去回
小D幼儿园又放假了,这里先说个小插曲。   我分享的就是放假在家,我们之间的故事。小D在玩娃娃屋时,发现有个小玩意还没被打开,特别兴奋地想尝试自己打开。发现不行,就开始有发脾气的前兆了,就把这个扔在了我身旁。   我接过了这个,拿起来一看,挺薄的两片,这个本身打开就有一定难度。而且四处都有透明胶,我猜她并没有发现这个,所以难度更大了。于是,我就仔细端详后说,“我来试试看”,然后也尝试用手指使劲抠,
期刊
“心领神会”有时是一种“负面默契”   宝贝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手势,都能传递出一定的需求和信息。和宝贝朝夕相处的父母,自然很容易破译孩子传递出来的信息,当宝贝指指桌上的糖果时,父母便能心领神会地知道他想要吃糖果的需求;当旁边的小朋友拿走宝贝心爱的玩具时,他嘟着嘴的神情告知父母的是不愿分享的意愿……诸如此类的场景举不胜举。如若此时心领神会地满足宝贝需求的话,其实是让宝贝错失了一次表达及交往的
期刊
本文介绍一个位场模似自功数据采集及图形处理系统。本系统可自电解槽中采集一维及两维位场数据并把结果存于磁盘中。作者编写了一绘图软件包,用此软件包可显示位场的等位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引导未成年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城市妇联以持续开展“四个一百”活动为抓手,打造品牌,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
期刊
亲爱的同事、朋友、家人和毕业生们,欢迎你们的到来,也很荣幸能与大家一起交流。   多年来,我一直以学校工作人员、院长、副校长这些不同的角色参加毕业典礼,而今天是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参加。我一直遵从耶鲁大学的传统,今天我愿意将此延续。   关于感恩,我们知之甚少   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期,我一直在研究人类情感。这是我学术生涯的基础,也是我的爱好。   尽管关于情感的学术文献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但令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