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iba3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拣麦穗》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中得到启示: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性,挖掘文本深层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捕捉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维之光。
  【关键词】《拣麦穗》;教学设计;反思;探究性阅读
  
   【引言与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而散文的教学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因此,在粤教版必修一《拣麦穗》一文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前提,以文本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形成初步的文学审美能力。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教学安排为一个课时,并确立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文在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2.初步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
  3.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4.理解作者对人间至纯至真的爱的赞美。
  
  【课前准备】
  静读体悟,个性化阅读。
  散文是一种情感性或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好的散文往往能在情感上打动人或在哲理上启迪人。一篇好的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它艺术地传递了人类某种共同的情感或心理,因此,年代虽然相隔久远,后人却总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拣麦穗》正是这样一篇优秀的散文。
  但要学生真正感悟美文,决不能重复以往的教学流程:解题、介绍作者、介绍背景、然后阅读文章;而应该让学生静读体悟,直面文本。所谓“静读”就是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排除教师任何指导性的干扰;所谓“体悟”则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体验为基础去理解领悟散文。这一过程只能存在三位参与者:读者、文本、作者。读者是主体,文本与作者是客体的表里。主客体三方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时空里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强调的是,文本必须是一篇“原生态”的不受教师任何指导意见左右的散文,这才能保证学生的静读体悟是真实有效的。
  因此,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写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并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然后,我在批阅学生的阅读笔记中,收集和整理学生的阅读所得和疑问。将学生比较集中的疑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学生探究的出发点。
  
  【过程描述】
  
  一、创设意境,引入美文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精心挑选的flash《梦》,在如梦如幻的音乐和画面中,学生被深深吸引。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有的梦带领我们飞翔;有的梦虽美丽,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作家张洁的《拣麦穗》也写到了梦。她写的是怎样的梦呢?
  
  二、整体感知,初识美文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本文写谁的梦?什么样的梦?
  对于第一问,学生很快可以答出是“姑娘们”和“我”。但对于第二问,尤其是该如何界定“姑娘们”的梦,学生们的意见较为分歧。于是,我提出,文章中对于姑娘们的梦,反复用了哪个词?学生很快找到“痴想”这个词。我又追问这个词可不可以换成“理想”、“梦想”等,为什么?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理解了“姑娘们”是不可实现的,是幻灭的。我又提出学生在阅读笔记中提出的对“依依顺顺”的疑问,并引出一位作家的话“生活不回答梦想,现实的残酷使忧伤变得黑暗而沉重。没有爱的生活只剩下忍受。”此时,再来分析“我”的梦,就引出了散文的主线:“我”的梦失落了,但“我”因为“卖灶糖老汉”得到了爱。
  
  三、重点品读,体悟美文
  在这个部分,我将学生在读书笔记中比较集中的疑问作为学生讨论、探究的重点。
  讨论1:是什么使素不相识的老少二人走进彼此的心中?(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
  思考1:“我”为什么想嫁给“卖灶糖老汉”?
  明确:灶糖——吃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慈祥(渴望得到疼爱、温暖)
  思考2:“卖灶糖老汉”为什么疼爱“我”?
  明确:孤独无依、四处漂泊(渴望得到关爱、温情)
  怜惜“我”(呵护着“我”的梦想)
  因此,对讨论1可总结为:“我”和“卖灶糖老汉”的共同点(孤独,对真情、温暖的渴求)促使老少二人走进彼此的心中。
  讨论2:作者写“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意义何在?
  先请学生配乐朗读有关“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部分。然后,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讨论交流。
  明确:“小柿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卖灶糖的老汉去了之后我仍然看见柿子“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老汉的老去让“我”与老汉之间这段纯真的感情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过去,因为这段感情的可贵和纯真,所以老汉的老去让这段感情显得伤感而珍贵。“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这种真爱禁得起考验,而且永不褪色,同时让读者也来赞美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美好的情感。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四、探究升华,挖掘美文
  这个部分,我针对学生在阅读笔记中对“卖灶糖老汉”与“我”之间的感情界定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两人之间是爱情;有的则认为是友情或亲情等),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卖灶糖老汉”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爱?
  为了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我启发学生结合分析“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一句中“陌生”一词以及“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一句中“企望”的深刻含义。
  明确:“卖灶糖老汉”虽只是一个陌生的老汉,但却是除母亲之外最疼爱我的人。这份简单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多年后流露出来的伤感来自于成年后主人公的态度,经历了人生的的酸甜苦辣,心里已经落上尘埃以后再来回顾这段情感,于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淡淡的忧伤溢于言表也流露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
  
  五、高潮收束,回味美文
  播放韦唯的歌《爱的奉献》,在高潮中点出:《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六、拓展迁移
  以本文的阅读作为引子,引导学生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和《我的四季》,结合本文,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阅读体会。
  
  【教后反思】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要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而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高到审美教育的高度,正是具有这种深远意义的。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可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超越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
  《拣麦穗》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描绘了一副副北方农村的生活画面。表达了对人性美,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的礼赞,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了爱与美的略带忧伤的童年世界之中。充分地展现了人间那种朴素的无所企望的令人动容的真情。教授这样的美文,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培养探究和审美能力的氛围。因此,这节课,我以优美的flash《梦》开始,以感人的歌曲《爱的奉献》收束,中间穿插了学生的配乐朗诵。整个课堂自始至终沉浸在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的过程中。有学生在欣赏朗诵或在韦唯的歌声中,泪光盈盈。美文让学生不仅体悟到了美,也让学生深深感动。
  在注重审美的同时,我努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点,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当学生对文本质疑而产生思维火花时,真正的思辨和推理就产生了。在这节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全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自然也就避免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教师一人独霸课堂,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欣赏。
  语文教学还必须体现“语文味”。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在分析鉴赏时,从文本中找依据。不仅如此,在讲到“灶糖”时,我还引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送灶”的传统,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选择“卖灶糖的老汉”作为主人公的原因。这样,也就避免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另一个弊端:脱离作品语言,想当然地架空分析。
  在探究性阅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体验到生命的美,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成长。
其他文献
根据法国国民教育部官网2017年7月18日消息,2017学年秋季学期将于9月4日开学,届时约有1/3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的上学时间将从4天半变成4天。  6月28日官方公布的一项法令为这一新措施提供了政策支持。该措施旨在为学校提供更高的灵活度,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维持4天半的上学时间或将上学时间缩短为4天。  全法31.8%的小学选择了每周上学4天,涉及28.7%的小学生。  各个
【摘 要】自主阅读是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质疑、探究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首先是激发兴趣,然后提出以下方法:摘录提要法、心得体会法、问题探究法、讨论研究法。  【关键词】语文能力 自主 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的阅读,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据《埃及每日新闻》网站报道,2016年5月24日,第11届发展、教育与培训信息通信技术国际会议(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CT for Development, Education
【摘 要】鹧鸪鸣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迁客骚人用以抒发悲情,而辛弃疾别开生面,借鹧鸪抒写其幽幽民族魂,拳拳报国心。  【关键词】鹧鸪 意象 报国心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飞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成为迁客骚人歌咏的对象。  鹧鸪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多种意象。如:①抒写离愁别绪。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
【摘 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也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语感的培养必须从“大语文”的角度入手,在言语实践中提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诵读、精读和自由阅读完成这一系统训练。  【关键词】语感 言语实践 阅读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O IITE)实施的以“希望实践”(Promising Practices)案例研究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卷三,阐述了信息与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如何重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卷三描述了来自新加坡,俄罗斯联邦,墨西哥,斯洛伐克和加拿大五个国家的优秀案例,以及这些国家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设计和教师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创新方法。这份报告为未来基础教育
编者按: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强化了教育部门对生存工作技能的重视。文章以英国为背景,基于全球化文献以及学术观点,开展了关于“全球技能是什么?”“如何在继续教育中培养全球技能?”的研究。该研究基于两个问题——“继续教育培训提供者或雇主如何解释‘全球技能’?”以及“这种解释如何与教育发生联系?”。该研究显示,尽管英国政府强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技能宣言的落实,但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其他培训供应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以“板书”和“讲授”为主体,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压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充分调动
2015-2016冬季学期,共计221名叙利亚籍学生受“叙利亚领导力”项目奖学金资助在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叙利亚领导力”项目,由德国联邦外交部出资,除对特定学科进行资助外,还向叙利亚籍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两个学期的补充课程,旨在使其更好地了解民主法制体系的社会政治结构,提升叙利亚青年参与未来叙利亚重建的专业能力。该项目由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负责实施,网络授课和课堂教
【案例回放】某位教师在讲授《七律·长征》时,先简介长征,投影出很多文字和图片,然后让学生逐句翻译(其实结合书下注释,语句已经通俗易懂),齐读两遍后抛出自己设计的若干个问题,如“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某些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等,甚至还出示了一道选择题。这些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层面来说设计的还不错,从现场学生回答来看也都围绕着老师的中心走,特别是回答修辞手法及作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