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咏夏景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逸(1068-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谢逸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从弟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但他两次应科举均不第。他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谢逸的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他与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他有捷才,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祐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至歧亭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
  谢逸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所著《溪堂词》“远规花间,逼近温韦”(薛砺若《宋词通论》),雅洁清丽,蕴藉隽妙,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所著《溪堂词》“皆小令,轻倩可人”(明毛晋《跋溪堂词》),“标致隽永”(《词统》卷四),今存词六十二首。其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又有晏殊、欧阳修之婉柔,长于写景,风格轻倩飘逸。
  楝花1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蘋风2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3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注释:
  1.楝(liàn):落叶乔木,初夏开花。
  2.蘋风:掠过蘋草之风;微风。
  3.吴峰:浙江一带的山。湘水、吴峰:泛指遥远的山水。
其他文献
记忆,像瀑布下的一块巨石,不知被流水冲刷了多久,留下的只是一块光滑卵石,有时候阳光会光顾这阴暗的角落,那块卵石便映出光晕:紫荆花下,一个小女孩,一个老人,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  夕阳透过叶隙洒下满地金粉,幼儿园的大门缓缓拉开,里面蹦出一个红衣小女孩,向着不远处一座屹立的灰蓝色“大山”奔去,那是你——我的爷爷。看见我,你那浑浊的瞳孔突然放出光芒,刀刻般的皱纹荡漾成水波,笑容宛如盛开的向日葵花盘一
期刊
万千嘈杂中,迎风闭眼,竟觉一丝渺然,如繁花漫天,绚烂,却带着不知所措的骨感现实。  岁月静淌,陪之共看这万千世界的,怕是只有这满头杂髪了。  刚生下来时,总有一头绒毛,依据家乡习俗,那头发便被制成一支毛笔,俗称“胎毛笔”。  这,便是世界的开端。  待到长髪及腰,懂得了些许道理,总习惯于和大人们争辩,去证明外婆相信佛教的幼稚,去辩驳父亲信仰基督教的不科学,仿佛仅用科学道理便可诠释世间的真谛。然而,
期刊
她的母亲病倒了。放学后,她匆忙坐上公交车来到医院,牛仔衣上的铆钉因为她奔跑而发出“叮叮当当”的碰撞声。  当她推开病房门时,看到母亲正虚弱地躺在那里,脸色苍白。她的心猛地一痛。  她将书包随意地扔在一旁的沙发上,然后打电话给父亲。听筒那边只是冰冷地传来一句:“知道了。”仿佛妻子的病痛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她厌恶地挂掉电话,看到白色床上那个小小的隆起。她不耐烦地将手机扔到沙发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体,
期刊
胡松涛  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用了许多篇幅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策略:“凡是政策上犯错误的,一定是大东西看不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我们的方针:第一条,就是《老子》的哲学,叫做‘不为天下先’。就是说,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我们讲退避三舍,就是你来了,我们让一下的意思。第三条,是《礼记》上讲的‘礼尚往来’。来
期刊
有人说,每次告别,天上就会有颗星星又熄灭。  小的时候爱数星星,漫天的星斗像眨着的眼,用小小的手指头点,一二三四五,周而复始没有尽头。记忆里没有灿烂的银河,夜是倒扣的海,闪烁不定的星辰犹如鲛珠,倏尔就数完了一个童年。之后就是漫长的求学路,所谓苦读不过是寒来暑往,只是慢慢地,我忘记了那些数星星的时光,又仿佛那只是现在的自己建构起来的“莫须有”,情感上的乌托邦。  我们似乎不知不觉地就告别了童年。偶尔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算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今天,我做图书编校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其间,结识了太多作者,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徐林祥老师。  2019年夏,我刚刚做完上海一家文化公司动漫软件配套的文字书稿审读工作,北京一家教育部直属的出版社编辑主任唐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有一套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家研究的丛书想由我审稿。我从小酷爱语文,听说是关于语文家方面的稿子,欣欣然很是高兴,从上海飞回西安的第
期刊
我走出门,枣树孤零零地歪在掉漆的铁皮桶里,一颗青黄的枣酸涩而饱满,藏在稀松的叶子里。窗半掩,晨光打进去,撞上妹妹的一张圆脸,一下子破开万束,在地板上蹦跳起来,冲着女孩夏日的赤足微笑。  空气里传来实木梳子和母亲手上的珠玉碰撞后的轻响声,我从中听出了日子的黏糊,年岁的甜蜜。母亲学不会繁复的髪髻,她笨拙的手在妹妹乌黑的髪里穿梭,不急不缓,笨重的木梳随着腕子的力,啪嗒啪嗒地敲打着零碎的阳光,像是数着时间
期刊
新一輪的高考就这样火急火燎、浩浩荡荡地在焦灼与嘈杂中趟了过去,之前十二年苦海作舟的艰难岁月最终借“高考”之名,点以逗号作为落幕。十八岁这一年,你们结束了漫长的题海挣扎,终于迎来了向往已久、以“自由”为名的美好时光。  如今,距离我的十八岁已经过去了六年,但在未来绵长的时光里,只有这段为期三年的征程经常让我在生活中辗转反侧、难以忘怀,记忆中的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大抵是我读书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吧。 
期刊
故乡的小城有一座老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却很久以来都不知其名号与修造年代,只知道打我记事起,人们便是以“老桥”“老大桥”来称呼它。其实,老桥在初建伊始也未尝就一定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因为似乎并无那个必要。直到建国后十来年,小城才终于有了它的第二座桥。  然而,我却总是执拗地以为,老桥在建成之初还是须有个名分的,就好像接在老桥一端的老街,街上或大或小的铺面,总会把各家的字号写成烫金的木
期刊
“新鲜出炉的枣糕哟!”  祖父笑呵呵地端上一个木砧板,用洁白的细纱布罩好,枣糕方方正正的轮廓在纱布下若隐若现,清甜的蜂蜜香混合甘朴的红枣味早已溜出厨房,萦绕在我的鼻间,挥散不去。  我心急地想一把揭开细纱布,祖父笑着制止了我,轻轻掀开纱布,露出小小的一块来。祖父把刀用温开水浸润好,再上下左右迅速一切,然后变魔术似的从身后拿出一只白瓷小盘,用刀轻轻一挑,枣糕就乖乖地在盘中躺好,莹白瓷的盘衬着金黄的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