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李大钊在《此日》一文中,谈到“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这一概念,“与时俱进”也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一个优秀特质。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进取性、创新性的特性,而这种与时俱进的特性,在李大钊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第一,李大钊文章反映出的较强开放意识。在当时的中国,封闭和开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不能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能不能在改造中国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和思想。在著名的《青春》一文中,他从世界的角度,看到当时的中国极端贫困落后,处以“衰敝”状态,故“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1]他确信“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壤】,复其膏腴矣。”[2]李大钊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无论现在如何艰难,未来总是美好的。
第二,李大钊文章中反映出的强烈的进取意识。李大钊曾写道:“吾人是开辟道路的,是乘在这时的列车的机关车上,作他的主动力,向前迈进他的行程,增辟他的径路的,不是笼着手,背着身,立在旁观的地位,自处于时的动转以外的。我们要改变这误谬过时的观念,改变这随着他产生的误谬的历史观、人生观,要回过头来顺着向未来发展的大自然大实在的方面昂头迈进,变逆退的为顺进的,变静止的为行动的。这样子,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奋兴鼓舞的历史观,乐天努力的人生观。”[3]他多次批评那种对人生、对现实的悲观态度,指出这对自己、对国家都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如此,中国就没有希望了。当然,道路是不平坦的,但“无论如何,应当上前进去,用了我们底全力,去创造一种快乐的世界,不要悲观,应当乐观。”[4]
第三,李大钊文章中反映出鲜明的重开拓意识。他说过:“古今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5]他认为:“时代是最惨酷的东西,时代的落伍者是最可怜的人。”[6]怀古的思想必须打破,满足于现状的思想也不可要。“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要利用现在的生活,而加创造。” [7]这种创新意识,使李大钊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保守,不固执,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在接受新思想的过程当中,总是在经过分析和比较,扬弃自新,找到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李大钊以开放的眼光,探寻适合中国政治思想和道路。众所周知,李大钊并不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而却是最早传播者,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坚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然会取得光辉的胜利。在理论上,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率先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五花八门的关于社会主义思潮和讨论蛊惑人心的时候,李大钊组织北京大学进步学生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撰写了《社会主义的将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等十数篇文章,开设公开辩论会,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坦诚的说理讲明社会主义适合于中国的道理。正是在李大钊的努力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广泛接受,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发展。
在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李大钊立足国情,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等,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先进分子经过比较、鉴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壮大起来。如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何孟雄、张太雷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李大钊倡导与时俱进,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超越。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李大钊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使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活动的历史上,创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功绩,而每一大历史功绩,都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国情实境的准确把握,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1][2]《李大钊全集》第一卷,第187、189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103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70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7]《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352、157、14、375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李大钊文章反映出的较强开放意识。在当时的中国,封闭和开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不能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能不能在改造中国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和思想。在著名的《青春》一文中,他从世界的角度,看到当时的中国极端贫困落后,处以“衰敝”状态,故“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1]他确信“不数年间,将见青春中华之参天蓊郁,错节盘根,树于世界,而神州之域,还其丰穰【壤】,复其膏腴矣。”[2]李大钊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无论现在如何艰难,未来总是美好的。
第二,李大钊文章中反映出的强烈的进取意识。李大钊曾写道:“吾人是开辟道路的,是乘在这时的列车的机关车上,作他的主动力,向前迈进他的行程,增辟他的径路的,不是笼着手,背着身,立在旁观的地位,自处于时的动转以外的。我们要改变这误谬过时的观念,改变这随着他产生的误谬的历史观、人生观,要回过头来顺着向未来发展的大自然大实在的方面昂头迈进,变逆退的为顺进的,变静止的为行动的。这样子,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奋兴鼓舞的历史观,乐天努力的人生观。”[3]他多次批评那种对人生、对现实的悲观态度,指出这对自己、对国家都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如此,中国就没有希望了。当然,道路是不平坦的,但“无论如何,应当上前进去,用了我们底全力,去创造一种快乐的世界,不要悲观,应当乐观。”[4]
第三,李大钊文章中反映出鲜明的重开拓意识。他说过:“古今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5]他认为:“时代是最惨酷的东西,时代的落伍者是最可怜的人。”[6]怀古的思想必须打破,满足于现状的思想也不可要。“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要利用现在的生活,而加创造。” [7]这种创新意识,使李大钊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保守,不固执,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在接受新思想的过程当中,总是在经过分析和比较,扬弃自新,找到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李大钊以开放的眼光,探寻适合中国政治思想和道路。众所周知,李大钊并不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而却是最早传播者,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坚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然会取得光辉的胜利。在理论上,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率先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五花八门的关于社会主义思潮和讨论蛊惑人心的时候,李大钊组织北京大学进步学生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撰写了《社会主义的将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等十数篇文章,开设公开辩论会,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坦诚的说理讲明社会主义适合于中国的道理。正是在李大钊的努力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被广泛接受,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发展。
在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李大钊立足国情,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等,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先进分子经过比较、鉴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壮大起来。如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何孟雄、张太雷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李大钊倡导与时俱进,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应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超越。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把李大钊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使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活动的历史上,创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功绩,而每一大历史功绩,都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国情实境的准确把握,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1][2]《李大钊全集》第一卷,第187、189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103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70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7]《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352、157、14、375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