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要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前哨和坚固堡垒。”延边州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里的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安边兴边、经济发展、传承文化等重要任务。作为州府城市,延吉市坚持严格落实省、州基层党建工作部署要求,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新模式,逐步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党建新路子。
压实责任。成立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基层党建谋划部署、分析研判、督查落实。大力实施“书记项目”,层层压实党建第一责任,推动全市基层党建联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建立市级领导包保党建联系点及“社区工作日”制度,有效解决党建难题及群众需求。推行党建定期例会制度,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履行“一岗双责”,从严从实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全面明确“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合力。
严实机制。以推动全市党建工作融合、均衡、全面提升为目标,研究制定全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意见,配套出台深化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五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延吉市农村基层党建“红色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明晰党建工作发展方向。推行机关党组织进社区精准服务机制、“四项清单”制度、抓党建促脱贫“四级包保”联动机制、机关干部服务基层等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
建实体系。打破基层党建“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固有模式,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街道党建联席会、街道行政联合党委、驻街非公企业综合党委及社区党组织为抓手的“1+4”大工委工作体系作为主脉络,将以市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高新区、空港区及6个街道非公党建指导中心形成的“1+2+6”大党建工作体系作为主平面,同时将社区网格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作为分散的工作点,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型网络,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载体共创,促进党组织在各领域工作全覆盖、管理无缝隙,逐步实现基层党建模式由“抓点”向“抓面”提升。
建强阵地。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全市56个行政村部“社区式”升级改造,电子商务、远程监控及服务群众工作网上纪实系统全面覆盖,在农村实现了“一站式”便捷服务。投入480余万元,完善街道社区硬件配套建设,便民服务环境更加优越。目前,70个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活动场所达到了11个。在全市6个街道全面推广“互联网+社区党建”数字平台,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宣传引导和服务民生“双覆盖”。投入3000余万元,在市级和2个园区层面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在6个街道建成500平方米以上非公党群活动中心,在机关、社区、国企等建设30余个党员驿站,做到三级联动、无缝对接,充分发挥阵地的引领、宣传、服务和凝聚作用。
抓强队伍。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派16名优秀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将150余名返乡创业人士纳入村“两委”后备人才储备库,加大培养力度,有效提升抓党建促脱贫能力水平;为12名“大学生村官”落实事业编制,充实服务农村人才队伍。打造专业化社区干部队伍,选聘301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扎实推进社区体制改革,逐步落实考核奖励办法及干部任用机制,使有热情、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有岗位、有平台。为6个街道配备非公党建指导员,结合党组织进社区活动,择优选派千名优秀党务干部对接千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破解非公领域党建“软实力不够”难题。
加强保障。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基层,村级运转经费平均达到21万元,村书记年薪达2.8万元,其他村干部年薪达2.2万元,激发了村干部谋事创业的热情。按照每个社区5万元标准设置区域化党建经费,社区工作经费提升至20萬元,社区“两委”成员月平均薪酬达3310元;探索推进动态调整薪酬体系,确保优秀人才投身到社区、安心在社区。实施“红领工程”,落实税前列支和党费返还政策,按照每个党支部2000元、派驻党支部2000元标准,发放非公党组织工作经费500余万元,连续5年为非公党组织书记发放红领津贴300余万元,确保非公党组织服务群众更具成效。
服务群众精准化。2015年以来,延吉市委大力开展“创建共产党员服务城”活动,创新开展“争做合格党员、争创先进党组织”活动,以“五型机关”“幸福社区”“美丽乡村”“红领企业”为创建目标,设置“党员服务示范岗”3000余个,开展党员服务1万余次,真正提高全领域党建工作水平。聚焦大党建、大管理、大服务,街道与驻街单位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载体共创,在双向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推行市直机关党组织进社区精准服务活动,有效对接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多角度、全方位服务,逐步形成党建工作共抓、民生难题共解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载体活动多样化。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及群众需求,依托“党建+”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民族团结”“民俗文化”“军地共建”等传统优势,引导全领域党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党建+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每年开展“快乐延吉大舞台”等文化活动200余场;“党建+全域旅游”,依托区域化党建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开展旅游节、文化节、冰雪节等宣传活动30余场,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党建+志愿服务”,打造“党员义工”“雷锋班”等50余个党员服务团体,形成了万名党员“连民心”的服务常态;“党建+社会治理”,推行居民提事、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群众诉求“五步工作法”,设置街巷长、楼长和楼栋党小组长“三长制度”,推动治理工作向基层有效延伸。在农村开设“党爱超市”,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村提供保障。
党建引领品牌化。突出党建品牌引领示范作用,聚焦以点带面,集中打造了“五个一”示范品牌,即:以北大新城为核心、“七个红色”为内容的一个城市党建示范区,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政策宣传、特色旅游于一体的一条特色党建示范街,以“一街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为目标的一批党建示范点,以特色农业、产业服务、民俗旅游为发展模式的一系列集体经济品牌项目,以“林松淑工作室”“老崔工作室”“淑清大姐工作室”为代表的一批老书记工作室,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立好标杆,为在全市形成党建引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社会安定、群众幸福的和谐局面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中共延吉市委组织部)
一、围绕“三实”抓主业,促基层组织强基固本
压实责任。成立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基层党建谋划部署、分析研判、督查落实。大力实施“书记项目”,层层压实党建第一责任,推动全市基层党建联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建立市级领导包保党建联系点及“社区工作日”制度,有效解决党建难题及群众需求。推行党建定期例会制度,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履行“一岗双责”,从严从实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全面明确“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合力。
严实机制。以推动全市党建工作融合、均衡、全面提升为目标,研究制定全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意见,配套出台深化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意见、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五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延吉市农村基层党建“红色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明晰党建工作发展方向。推行机关党组织进社区精准服务机制、“四项清单”制度、抓党建促脱贫“四级包保”联动机制、机关干部服务基层等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
建实体系。打破基层党建“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固有模式,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街道党建联席会、街道行政联合党委、驻街非公企业综合党委及社区党组织为抓手的“1+4”大工委工作体系作为主脉络,将以市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高新区、空港区及6个街道非公党建指导中心形成的“1+2+6”大党建工作体系作为主平面,同时将社区网格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作为分散的工作点,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型网络,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载体共创,促进党组织在各领域工作全覆盖、管理无缝隙,逐步实现基层党建模式由“抓点”向“抓面”提升。
二、聚焦“三强”抓管理,促基础保障扩面提质
建强阵地。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全市56个行政村部“社区式”升级改造,电子商务、远程监控及服务群众工作网上纪实系统全面覆盖,在农村实现了“一站式”便捷服务。投入480余万元,完善街道社区硬件配套建设,便民服务环境更加优越。目前,70个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活动场所达到了11个。在全市6个街道全面推广“互联网+社区党建”数字平台,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宣传引导和服务民生“双覆盖”。投入3000余万元,在市级和2个园区层面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非公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在6个街道建成500平方米以上非公党群活动中心,在机关、社区、国企等建设30余个党员驿站,做到三级联动、无缝对接,充分发挥阵地的引领、宣传、服务和凝聚作用。
抓强队伍。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派16名优秀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将150余名返乡创业人士纳入村“两委”后备人才储备库,加大培养力度,有效提升抓党建促脱贫能力水平;为12名“大学生村官”落实事业编制,充实服务农村人才队伍。打造专业化社区干部队伍,选聘301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扎实推进社区体制改革,逐步落实考核奖励办法及干部任用机制,使有热情、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有岗位、有平台。为6个街道配备非公党建指导员,结合党组织进社区活动,择优选派千名优秀党务干部对接千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破解非公领域党建“软实力不够”难题。
加强保障。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基层,村级运转经费平均达到21万元,村书记年薪达2.8万元,其他村干部年薪达2.2万元,激发了村干部谋事创业的热情。按照每个社区5万元标准设置区域化党建经费,社区工作经费提升至20萬元,社区“两委”成员月平均薪酬达3310元;探索推进动态调整薪酬体系,确保优秀人才投身到社区、安心在社区。实施“红领工程”,落实税前列支和党费返还政策,按照每个党支部2000元、派驻党支部2000元标准,发放非公党组织工作经费500余万元,连续5年为非公党组织书记发放红领津贴300余万元,确保非公党组织服务群众更具成效。
三、突出“三化”抓提升,促规范服务贴心暖民
服务群众精准化。2015年以来,延吉市委大力开展“创建共产党员服务城”活动,创新开展“争做合格党员、争创先进党组织”活动,以“五型机关”“幸福社区”“美丽乡村”“红领企业”为创建目标,设置“党员服务示范岗”3000余个,开展党员服务1万余次,真正提高全领域党建工作水平。聚焦大党建、大管理、大服务,街道与驻街单位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载体共创,在双向服务中实现互利共赢。推行市直机关党组织进社区精准服务活动,有效对接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多角度、全方位服务,逐步形成党建工作共抓、民生难题共解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载体活动多样化。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及群众需求,依托“党建+”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民族团结”“民俗文化”“军地共建”等传统优势,引导全领域党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党建+民俗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每年开展“快乐延吉大舞台”等文化活动200余场;“党建+全域旅游”,依托区域化党建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开展旅游节、文化节、冰雪节等宣传活动30余场,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党建+志愿服务”,打造“党员义工”“雷锋班”等50余个党员服务团体,形成了万名党员“连民心”的服务常态;“党建+社会治理”,推行居民提事、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群众诉求“五步工作法”,设置街巷长、楼长和楼栋党小组长“三长制度”,推动治理工作向基层有效延伸。在农村开设“党爱超市”,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有效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村提供保障。
党建引领品牌化。突出党建品牌引领示范作用,聚焦以点带面,集中打造了“五个一”示范品牌,即:以北大新城为核心、“七个红色”为内容的一个城市党建示范区,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政策宣传、特色旅游于一体的一条特色党建示范街,以“一街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为目标的一批党建示范点,以特色农业、产业服务、民俗旅游为发展模式的一系列集体经济品牌项目,以“林松淑工作室”“老崔工作室”“淑清大姐工作室”为代表的一批老书记工作室,为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立好标杆,为在全市形成党建引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社会安定、群众幸福的和谐局面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中共延吉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