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被提出来时,它的可测量性引起了不少的质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英语课标(2017版)》)开创性地研究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学业质量要求,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梅德明,王蔷,2018)2017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修订的《考试大纲》也要求高考“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为例,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评价中的体现及对教学的启发。
《英语课标(2017版)》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四大要素构成,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课标还提出由六个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与内容标准,分别是: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分别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英语学科评价对应的层次分别是“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核心价值(即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
英语学科评价也指向最外围的“语境”——文化与社会,“人与社会及其核心价值”,因此,英语学科素养是可以通过英语学科评价来体现的。
1. 主题语境中的语言感悟
英语学科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涵盖了“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等内涵。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能否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而快速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是关键。以2018年全国卷I的阅读理解B篇为例,有些学生表示读第一段就“懵”了,因为“grill guests”与“cook up a storm”让他们感到困惑,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恐慌。如果学生能快速进入a cooking program的主题语境(如图1),他们就会领悟到grill与cook在此文段中的语境意义,即使找不出合适的中文来描述“grill guests”(向嘉宾发问)和“cook up a storm”(在烹饪方面大显身手),最起码可以感悟到这两个表达与a cooking program相关。
2. 主题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意味着“要在社会文化语境内解释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语篇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但学生会因为缺少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不从语篇外部去解构语言,而是在语篇内部寻找所谓的“答案源”。
以完形填空为例,如下页图2所示,主题是课程学习(Learning a course),第二层是主题词汇描述的课程要素、课程行为与课程内容,第三层则是文化与社会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国外大学课程体系,社会人文精神——学以致用。
一些教师认为, 如果学生掌握第一层的语言基础知识并能理解文段信息,又具备了第二层的思维品质,能根据上下文判断行文逻辑,解答第41、42题似乎没有难度(如下页图3)。实际上,有些学生没有快速进入“主题语境”——国外大学选课系统。如果考生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知道国外大学的学生如超市购物一般先在系统中选课,然后根据课程course与学分credit计算学费,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了“save money”而“jump at the idea of taking the class”了。我们要反思,在教学中是否止步于第二层次即语境中语言能力的应用与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更大的语境即“文化语境”。同样,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考生若能有“内化于心”的文化意识,把“做学问与做人”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从“learn in the classroom”到“learn beyond the classroom”的进程了。
3. 主题语境中的科学思维
《英语课标(2017版)》把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界定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在阅读理解D篇,学生读到关于电子产品能耗的主题信息,误认为自己已进入“频道”,即倡导节能型社会,随即进入由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来的思维定式:物尽其用,节能环保。但是作者本着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发问:一直使用旧设备真的节能环保吗?继而针对这一假设进行科学论证,得出科学结论,提出解决措施。进入定式思维状态的考生在解答第35题“What does the text suggest people do about old electronic devices”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D选项“Recycle them”(正确答案为C. Upgrade them),因为在节能环保的语境中,recycle确实是高频词汇也是常见的环保主张。由此可见,此篇阅读理解在考查学生在“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中的科学思维品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该不盲从,不武断,科学论证,理性思考。
1. 培养能适应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需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等要素协同、整合发展。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融合需要比词汇语境或语篇语境更为广阔的环境。
以词汇教学的要求为例。《英语课标(2017版)》要求“理解语篇中关键词的词义和功能及所传递的意图和态度”,强调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一线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exchange”为例,教师会列举尽可能多的词块,但在描述特朗普与希拉里競选对弈的时候有一句“Trump and Clinton exchanged heavily in personal attacks”,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如果能引导学生解析“exchange”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基本义就是ex-(out)(拿出来)change(交换),可交换礼物、学生、货币(具体交换),可交换思想(抽象交换),可心平气和地交换“exchange ideas”,可激烈甚至怒气冲冲地交换“exchange attacks”即“对弈”或“互撕”。这样,词汇教学就不是基于词汇表征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接收,而是基于内涵的有思维过程的解读与建构,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一、对英语学科评价的思考
《英语课标(2017版)》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四大要素构成,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课标还提出由六个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与内容标准,分别是: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分别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英语学科评价对应的层次分别是“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核心价值(即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
英语学科评价也指向最外围的“语境”——文化与社会,“人与社会及其核心价值”,因此,英语学科素养是可以通过英语学科评价来体现的。
二、对英语学科评价的分析
1. 主题语境中的语言感悟
英语学科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涵盖了“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解释与赏析”“交流与创建”等内涵。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能否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而快速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是关键。以2018年全国卷I的阅读理解B篇为例,有些学生表示读第一段就“懵”了,因为“grill guests”与“cook up a storm”让他们感到困惑,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恐慌。如果学生能快速进入a cooking program的主题语境(如图1),他们就会领悟到grill与cook在此文段中的语境意义,即使找不出合适的中文来描述“grill guests”(向嘉宾发问)和“cook up a storm”(在烹饪方面大显身手),最起码可以感悟到这两个表达与a cooking program相关。
2. 主题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意味着“要在社会文化语境内解释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语篇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但学生会因为缺少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不从语篇外部去解构语言,而是在语篇内部寻找所谓的“答案源”。
以完形填空为例,如下页图2所示,主题是课程学习(Learning a course),第二层是主题词汇描述的课程要素、课程行为与课程内容,第三层则是文化与社会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国外大学课程体系,社会人文精神——学以致用。
一些教师认为, 如果学生掌握第一层的语言基础知识并能理解文段信息,又具备了第二层的思维品质,能根据上下文判断行文逻辑,解答第41、42题似乎没有难度(如下页图3)。实际上,有些学生没有快速进入“主题语境”——国外大学选课系统。如果考生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知道国外大学的学生如超市购物一般先在系统中选课,然后根据课程course与学分credit计算学费,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了“save money”而“jump at the idea of taking the class”了。我们要反思,在教学中是否止步于第二层次即语境中语言能力的应用与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更大的语境即“文化语境”。同样,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考生若能有“内化于心”的文化意识,把“做学问与做人”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从“learn in the classroom”到“learn beyond the classroom”的进程了。
3. 主题语境中的科学思维
《英语课标(2017版)》把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界定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在阅读理解D篇,学生读到关于电子产品能耗的主题信息,误认为自己已进入“频道”,即倡导节能型社会,随即进入由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来的思维定式:物尽其用,节能环保。但是作者本着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发问:一直使用旧设备真的节能环保吗?继而针对这一假设进行科学论证,得出科学结论,提出解决措施。进入定式思维状态的考生在解答第35题“What does the text suggest people do about old electronic devices”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D选项“Recycle them”(正确答案为C. Upgrade them),因为在节能环保的语境中,recycle确实是高频词汇也是常见的环保主张。由此可见,此篇阅读理解在考查学生在“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中的科学思维品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该不盲从,不武断,科学论证,理性思考。
三、对英语教学的思考
1. 培养能适应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需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等要素协同、整合发展。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融合需要比词汇语境或语篇语境更为广阔的环境。
以词汇教学的要求为例。《英语课标(2017版)》要求“理解语篇中关键词的词义和功能及所传递的意图和态度”,强调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一线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exchange”为例,教师会列举尽可能多的词块,但在描述特朗普与希拉里競选对弈的时候有一句“Trump and Clinton exchanged heavily in personal attacks”,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如果能引导学生解析“exchange”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基本义就是ex-(out)(拿出来)change(交换),可交换礼物、学生、货币(具体交换),可交换思想(抽象交换),可心平气和地交换“exchange ideas”,可激烈甚至怒气冲冲地交换“exchange attacks”即“对弈”或“互撕”。这样,词汇教学就不是基于词汇表征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接收,而是基于内涵的有思维过程的解读与建构,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