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态构成作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作用。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形态构成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对学生创造及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近年来由于课程设置相对出现了滞后性,越来越不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培养模式,改革与整合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方面来探讨高职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程的改革整合方案以及课程教学方式和创造性设计思维及其培养方法与设想。
在形态构成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在艺术设计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创造思维的育成。也就是说,构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的。构成教育的重点在于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一、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互动化”教学模式又称换位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互换,即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教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和学习风格中得到启发,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必然大有裨益。
1、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二、合理序化整合教学内容
我国的形态构成课程过多地引导学生对既定的、固有的几种骨骼样式、形式法则空间规则进行认知与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命题时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模式,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因此,学生作业缺乏创意和时代生命气息,造成与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这与当年伊顿设立本课程,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宗旨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综合化”,也就是打破陈规、开拓思路,把形态构成教学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整合起来。在做课题的时候可以首先考虑以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然后向其它两个方面发展。如平面构成中课题训练了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运用的视觉元素就是抽象的点、线、面,这对于学生而言不免枯燥和乏味,更何况是黑白强烈而单调的色调,与现实的环境联系很少,这时,如果给这些形象赋予色彩,则不仅能增加抽象图形的亲和力,而且能更好地将图形的不同形状与不同色彩联系起来,通过图形理解色彩,并促进对图形的理解。
三、习题布置凸显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有些设计作品需要现代气息,有些需要古朴的素美,有些需要粗旷的表情,有些需要华贵的气息,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态构成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练习课题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具体方法可精选若干图片使用多媒体播放,使用描写不同意境的诗句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并给出若干表示情感的词汇,在自己的感受中提取出抽象图案或制作出意境空间。这种课题设计练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思维设计能力。
四、“與时俱进”鼓励学生探求新材料、新手段
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重点。课程的作业不能只用单纯的传统的材料和工具,因为利用综合材料本身就完全脱离了临摹,而每个学生对材料的组合、想象和选择把握,是完全由个人的爱好和理解所决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以更新、更广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工具及材料,让学生养成对各种材料的探索习惯和兴趣,培养好奇心,进而发现材料的美,以及不同材料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美,让他们在探询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电脑化已成主流,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保存等特点在设计领域迅速“流行”起来,计算机的快捷使形态构成的复杂作业可以轻松地完成,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从而较快提高造型的创造力。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形态构成训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忌投机取巧,受制于软件,应该永远坚持思维至上,尊重创意,先心到后手到。因为电脑提供的是手段,构成开启的是智慧,相辅相成才可能相得益彰。
在形态构成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在艺术设计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创造思维的育成。也就是说,构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的。构成教育的重点在于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一、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互动化”教学模式又称换位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互换,即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教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和学习风格中得到启发,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必然大有裨益。
1、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一般程序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对错分明,印象深刻,气氛活跃。
2、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其方法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3、多维思辨式互动。把现有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指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在争论中寻找最优答案。一般方法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
二、合理序化整合教学内容
我国的形态构成课程过多地引导学生对既定的、固有的几种骨骼样式、形式法则空间规则进行认知与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命题时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模式,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因此,学生作业缺乏创意和时代生命气息,造成与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这与当年伊顿设立本课程,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宗旨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综合化”,也就是打破陈规、开拓思路,把形态构成教学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整合起来。在做课题的时候可以首先考虑以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然后向其它两个方面发展。如平面构成中课题训练了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运用的视觉元素就是抽象的点、线、面,这对于学生而言不免枯燥和乏味,更何况是黑白强烈而单调的色调,与现实的环境联系很少,这时,如果给这些形象赋予色彩,则不仅能增加抽象图形的亲和力,而且能更好地将图形的不同形状与不同色彩联系起来,通过图形理解色彩,并促进对图形的理解。
三、习题布置凸显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有些设计作品需要现代气息,有些需要古朴的素美,有些需要粗旷的表情,有些需要华贵的气息,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态构成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练习课题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具体方法可精选若干图片使用多媒体播放,使用描写不同意境的诗句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并给出若干表示情感的词汇,在自己的感受中提取出抽象图案或制作出意境空间。这种课题设计练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思维设计能力。
四、“與时俱进”鼓励学生探求新材料、新手段
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重点。课程的作业不能只用单纯的传统的材料和工具,因为利用综合材料本身就完全脱离了临摹,而每个学生对材料的组合、想象和选择把握,是完全由个人的爱好和理解所决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以更新、更广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工具及材料,让学生养成对各种材料的探索习惯和兴趣,培养好奇心,进而发现材料的美,以及不同材料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美,让他们在探询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电脑化已成主流,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保存等特点在设计领域迅速“流行”起来,计算机的快捷使形态构成的复杂作业可以轻松地完成,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从而较快提高造型的创造力。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形态构成训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忌投机取巧,受制于软件,应该永远坚持思维至上,尊重创意,先心到后手到。因为电脑提供的是手段,构成开启的是智慧,相辅相成才可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