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79—01
黄芩为《神农本草经》中品。《本经》曰: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据历来医家考证,我国黄芩分布广泛,随产地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其性状和质量也有差异[1]。从地缘解读,野生黄芩以承德(古热河地区)为道地药材[2],但由于黄芩野生资源的减少,各地广有栽培。本文就不同产地、生长环境的十种黄芩,探讨其解热、抗炎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
1.1黄芩药材
南华大学药学院提供不同产地、生长环境黄芩水煎剂冻干粉(见表1)。
1.2动物
SD大鼠,,雄性,20±2g,由南华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NHXK()2012-005。
1.3 试剂和仪器
二甲苯(株洲化学工业制剂公司,批号:20110408),拜阿司匹林片(Bayer,批号:BTA86W5),酵母(Gut&Gerne,批号:20111007)智能红外测温仪(YD-WT1, Nanette, GB),分析天平(BP110S, Satorius, Germany)。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不同产地、生长环境黄芩对酵母致热小鼠体温的影响[3]
2.1.1 实验方法
选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5只,实验前天测量额温2次,取其平均值为正常体温。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8h,实验当天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15%鲜酵母生理盐水混悬液0.6ml/只,1h后灌服不同黄芩制剂5g/kg (生药/体重,0.3ml/只),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1g/kg)分别于药后5h、7h测量额温,以致热后体温与正常体温的差值为观察指标。另选60只小鼠以同样方法给予不同黄芩制剂10g/kg(生药/体重,0.3ml/只),观察致热后体温与正常体温的差值,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 软件,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1.2 实验结果
给药5h后,5g/kg剂量下,各黄芩组对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均无作用,10g/kg 剂量下,除陵川3年生、莒县2年生、庆城2年生外其他各组均可抑制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P<0.05)。给药7h后,在5g/kg剂量下,承德3年生与野生组可抑制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P<0.05)。10g/kg 剂量下,不同产地组均可抑制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P<0.01)。其中承德3年生黄芩组与陵川3年生、莒县2年生、商洛两年生、庆阳野生组相比,抑制致热小鼠体温升高作用较强(P<0.01)。陵川2年生黄芩组与陵川3年生黄芩组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不同产地、生长环境黄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急性炎症的影响[4]
2.2.1 实验方法
选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12组,每组各5只。给药剂量为5g/kg(生药/体重),模型组给等量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1g/kg体重)。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末次给药1h后将右耳均匀涂布二甲苯试剂0.03ml致炎,1h后处死动物,用直径为0.8mm的打孔器打下小鼠两耳相同部位的耳片,称重,计算左右耳片重量差值。同法另选120只昆明小鼠,给药剂量为10g/kg(生药/体重),观察不同组抗炎药效差异。
2.2.2 实验结果
在5g/kg剂量时,各组都有抑制耳廓肿胀趋势,除陵川3年生与商洛2年生黄芩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承德3年生黄芩组比其余各组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1)。在10g/kg剂量下各给药组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P<0.01),并且承德3年生组与陵川3年生、商洛2年生、承德野生、庆阳2年生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此外,陵川2年生与陵川3年生组相比亦有差别(P<0.05)。
3 结论
黄芩药源原以野生为主,随着市场对黄芩药材和黄芩苷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野生资源枯竭(已被國家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 栽培品种成为药品的主要来源。结合现今黄芩需求量大而野生资源枯竭的形势,比较研究了栽培与野生黄芩的药效学差异,为道地药材的药效特征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本实验结果证实,道地药材黄芩的产地差异化导致药效上存在差异,而且同一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黄芩药效亦有差异,本实验中承德栽培3年生黄芩抗二甲苯肿胀药效要优于承德野生黄芩。
参考文献:
[1] 杨巧芳,孟庆刚,洪志强,李瑞.黄芩泻火解毒功效评述.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597-1598.
[2] Li X B, Tu P F. Fingerp rint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Chin Trad it Herb Drugs (中草药) , 2003, 34 (5) :385-387.
[3] 刘菊福,卢长安,廖福龙,等.不同产地黄芩提取物主要药效作用的比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28.
[4]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56.
黄芩为《神农本草经》中品。《本经》曰: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据历来医家考证,我国黄芩分布广泛,随产地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其性状和质量也有差异[1]。从地缘解读,野生黄芩以承德(古热河地区)为道地药材[2],但由于黄芩野生资源的减少,各地广有栽培。本文就不同产地、生长环境的十种黄芩,探讨其解热、抗炎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
1.1黄芩药材
南华大学药学院提供不同产地、生长环境黄芩水煎剂冻干粉(见表1)。
1.2动物
SD大鼠,,雄性,20±2g,由南华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NHXK()2012-005。
1.3 试剂和仪器
二甲苯(株洲化学工业制剂公司,批号:20110408),拜阿司匹林片(Bayer,批号:BTA86W5),酵母(Gut&Gerne,批号:20111007)智能红外测温仪(YD-WT1, Nanette, GB),分析天平(BP110S, Satorius, Germany)。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不同产地、生长环境黄芩对酵母致热小鼠体温的影响[3]
2.1.1 实验方法
选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5只,实验前天测量额温2次,取其平均值为正常体温。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8h,实验当天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15%鲜酵母生理盐水混悬液0.6ml/只,1h后灌服不同黄芩制剂5g/kg (生药/体重,0.3ml/只),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1g/kg)分别于药后5h、7h测量额温,以致热后体温与正常体温的差值为观察指标。另选60只小鼠以同样方法给予不同黄芩制剂10g/kg(生药/体重,0.3ml/只),观察致热后体温与正常体温的差值,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 软件,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1.2 实验结果
给药5h后,5g/kg剂量下,各黄芩组对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均无作用,10g/kg 剂量下,除陵川3年生、莒县2年生、庆城2年生外其他各组均可抑制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P<0.05)。给药7h后,在5g/kg剂量下,承德3年生与野生组可抑制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P<0.05)。10g/kg 剂量下,不同产地组均可抑制酵母所致的小鼠体温升高(P<0.01)。其中承德3年生黄芩组与陵川3年生、莒县2年生、商洛两年生、庆阳野生组相比,抑制致热小鼠体温升高作用较强(P<0.01)。陵川2年生黄芩组与陵川3年生黄芩组相比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不同产地、生长环境黄芩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急性炎症的影响[4]
2.2.1 实验方法
选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12组,每组各5只。给药剂量为5g/kg(生药/体重),模型组给等量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1g/kg体重)。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末次给药1h后将右耳均匀涂布二甲苯试剂0.03ml致炎,1h后处死动物,用直径为0.8mm的打孔器打下小鼠两耳相同部位的耳片,称重,计算左右耳片重量差值。同法另选120只昆明小鼠,给药剂量为10g/kg(生药/体重),观察不同组抗炎药效差异。
2.2.2 实验结果
在5g/kg剂量时,各组都有抑制耳廓肿胀趋势,除陵川3年生与商洛2年生黄芩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承德3年生黄芩组比其余各组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1)。在10g/kg剂量下各给药组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P<0.01),并且承德3年生组与陵川3年生、商洛2年生、承德野生、庆阳2年生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此外,陵川2年生与陵川3年生组相比亦有差别(P<0.05)。
3 结论
黄芩药源原以野生为主,随着市场对黄芩药材和黄芩苷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野生资源枯竭(已被國家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 栽培品种成为药品的主要来源。结合现今黄芩需求量大而野生资源枯竭的形势,比较研究了栽培与野生黄芩的药效学差异,为道地药材的药效特征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本实验结果证实,道地药材黄芩的产地差异化导致药效上存在差异,而且同一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的黄芩药效亦有差异,本实验中承德栽培3年生黄芩抗二甲苯肿胀药效要优于承德野生黄芩。
参考文献:
[1] 杨巧芳,孟庆刚,洪志强,李瑞.黄芩泻火解毒功效评述.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597-1598.
[2] Li X B, Tu P F. Fingerp rint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Chin Trad it Herb Drugs (中草药) , 2003, 34 (5) :385-387.
[3] 刘菊福,卢长安,廖福龙,等.不同产地黄芩提取物主要药效作用的比较.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28.
[4]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