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来自清朝的海底总动员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人们对海洋都有着亲切的好感和莫名的好奇,因此诞生了无数美妙的故事。关于人鱼的传说、关于海底世界的想象、关于大海的女儿和人类的梦想……这一切拼凑起来,当真是一幅明艳生动的海洋画卷。说到海洋画卷,《海错图》应该算是经典了,这组清朝康熙年间的图谱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作者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书中记述时有夸张,妙趣横生,堪称奇书。
  “海错”不是“海了去的错”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作者的严谨精神,使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海错图》作为故宫所藏的一套奇书,本质上其实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鉴。以当时及其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官方主流画风为标准来看,《海错图》这部图集远不如其他宫廷之作精美工细。但其对光怪陆离的水族如此全面细致的表现,在中国画坛并不多见。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该册颇得乾隆帝的赞赏。
  《海错图》笔触细腻艳丽,收录的海洋生物中除却威风凛凛、憨态可掬、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更有光怪陆离的各类口耳相传的神秘生物:龙首鱼身的龙鱼、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以及鹦鹉鱼、鸽子龟、宝石鱼等。这些或存在于海中或存在于想象中的生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神采奕奕,跃然纸上。
  看不到海洋生物图.就自己画一本
  在我国古代,有一类文人画家以“务专”而闻名于世,但多涉兰梅竹菊、人物花鸟。能够把自己的全部创作精力与艺术生涯投入到海错画创作中并有所成的画家甚少,《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就是这样一位画师。
  对于这位人士的历史记载寥寥,只知其字存庵,钱塘人,生卒不详,猜测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便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终于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此书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呢?全书并没有进献给皇上的言语,可见当时聂璜没有打算把书上贡。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很喜爱这部图谱。后来有人说,大概皇帝身在深宫,又是北方人,没见过南方沿海这么多生物,所以觉得这本书很好玩。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華,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第四册风格是“小清新”,那说前三册画风“蠢萌”毫不为过,册中图文并茂,并根据生物体量比例,在画页中错落排布,独具匠心。
  留下江湖传说后.画师就消失了
  留下了《海错图》这个江湖传说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嫒传》里的那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后来,因为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海错图》被重新装裱,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图录类画谱,表现内容涉及海洋生物、飞禽走兽、花卉等各类题材,而其中《海错图》最为独特,也最引人注目。
  时光匆匆流逝,画师早已消失在江湖中,但《海错图》依然如传说一样令人充满好奇。有科普达人发现,《海错图》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其中有一些生物只属于神话传说,比如人鱼,鱼以人名,手足俱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鱼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传说中有不同的形象,而《海错图》里的人鱼应该算最丑的。另一些生物既存在于传说,也存在于现实。比如“鳄鱼,《海错图》中的形态很像,但鳄鱼身上却多了火焰纹饰;还有海豚,虽然画得很像,但多画了两条后肢。当然,这些“不靠谱”在如今看来并没有影响到《海错图》的江湖地位,反而增加了它的“蠢萌值”。
其他文献
这是小张第一次踏入军营的大门,心中忐忑、喜悦、激动,不因什么,只因他如今入伍了,成为了一个军人。从今往后,他要实现自己盼望已久的梦想——拿到很多很多的勋章,回去后让老张知道,他也可以独立,也可以成功,他会成为老张的骄傲。  部队生活很苦很累,时间飞快,一转眼,三年的部队生活已经过去了,可小张连勋章的面都没见过。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没错,现实终究还是比理想骨感,日复一日的生活毫无波澜,小
期刊
正如我们难以预知一场雪的翩然而至,我们亦难预知生命中的困苦艰险。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夸大一件事的艰难,用臆想的枷锁将自己紧紧捆绑,最终常常是作茧自缚,寸步难行。既难预知何不“且振双翼,莫问前程”呢?  毕淑敏曾说,困难本质上是一种停滞状态,但只要你愿往前走一小步,“难”还在,但“困”已被破除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成绩一般的少年心无旁骛,终于解出难题;唱歌时心中无拘无束,不囿于嘲笑,五音不全的
期刊
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命运而忙碌的文学巨人,他是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最高、最难懂的高冷作家。他的文章谈笑于刀丛之中,他把文字迂回袭击、灵活作战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他坚持真理,傲视顽敌,有着中国文人中最硬的骨头、最美的性格。他是鲁迅,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文人。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
期刊
他是伟大的诗人,却不算知识分子;他是盖世英雄,却斤斤计较;他豪爽无边,却奸相毕露。很多人认为他是奸雄,却没有人能看透他的一生。他,就是曹操。  说到曹操,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奸绝“这两个字眼。他曾经说过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曾让几许人恨了他这么多年。他残忍,义无反顾地杀死了伏皇后和怀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他冷血,竟没有理由地杀掉了父亲的結义兄弟吕伯奢;他奸诈,以丞相的名分
期刊
其实,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了。《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也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到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悲哉行》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到了唐代,随着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
期刊
乐颖姐姐:  为什么一些人看上去总是处处顺心,过着无比幸运的生活?他们总可以抽到精美的奖品,得到满意的成绩,遇到喜欢的人,生活总是充满惊喜……而另外有一群人,生活中却不断经历一场接一場的灾难?就像我总是遇到倒霉事,不小心的磕磕碰碰,被老师抽到回答不会的题目,考试发挥失常……好像霉运一直在跟随着我。为什么我不能和一些人一样总能遇到好事呢,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吗?  雨一直下  雨一直下:  每个
期刊
在影视剧中,电话号码尤为常见。大片中特工执行任务,要有特殊的通信号码:毒贩们联系交易,也会选择随用随弃的预付费电话号码:爱情片中男女交换电话号码则是一段缘分的开始:至于报警电话110、911更是经常出现。  电话号码很常见,但是永远不要低估全世界的观众中总有那么一些人闲得没事干的程度。往往很多时候,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号码都会成为观众们验证的对象。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会试图拨打电影中的电话,以探索这个号码
期刊
都说父爱如山,但我要说父爱如天在我的世界里,父亲就是我的天,那么威严,让我那么有安全感,那么温暖  从小,我就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因为有他,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我进入了叛逆期,不再缠着父亲,不再让父亲牵着。开始对他的唠唠叨叨极其厌烦,对他做的事嫌弃,甚至抱怨他没有给我一个优越的生活。每当说这话时,我那平凡的父亲总是会一下子蔫下去,坐在沙发上独自沉思,
期刊
记忆里的暑假总是悠长而美好,有耀眼的阳光、歌唱的鸣蝉、穿堂的凉风、倏忽而至的暴雨,有清凉甜蜜的冰淇淋和橘子汽水,有对美好异性的青涩恋慕,也有对诗与远方的朦胧向往……  夏日里仿佛发生了很多事,不知不觉中,我们都长大了。而那些电影里的夏天,却久久停留在我们心中,仿佛跟随那些熟悉的画面,便嗅到了我们喜欢的夏天的味道。  Part1:青涩的味道  夏天是荷尔蒙泛滥的季节,女孩穿着裙子笑靥如花,有种纯粹又
期刊
从书架上取下《茶花女》后,一幅女子的画像映入我的眼帘,这是怎样一位佳人呵。就像她所钟爱的茶花一般,然而这位玉净花明的女子却是风月场上有名的交际花,玛格丽特。这位苦命的穷苦女子,在纸醉金迷中贪图着一切。然而世态炎凉,多少贵族公子不愿公开他们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并且引以为耻。“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玛格丽特终究是在金堆玉砌中独守凄凉。  直到她邂逅了阿尔芒,那个温润如玉的青年啊,“平生不会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