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声乐专业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本身来源于民间,以继承中国多元化艺术发展而来,借鉴西方歌唱方法为我所用,丰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文学底蕴,从而形成现今声情并茂的演唱艺术,深刻总结“教与学”的关键所在,志在弘扬民族声乐艺术瑰宝。
  【关键词】民族声乐;继承;借鉴学习;弘扬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声乐给予高度的重视,使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继承,发展与创作当中,中国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了范围大、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专业学科。目前全国多所专业音乐院校设有民族声乐专业,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得到世界舞台的瞩目。
  一、 民族声乐专业的继承
  歌唱艺术本身就从民间发展而来,如同京剧、戏曲艺术早期并没有戏曲学院而是在民间有各个戏班口传心授而得,声乐艺术也是一样的。各种不同地域及风格特色迥异,民间声乐作品植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地域当中,如果没有这些源于民间的、流传于民间的历史久远的反应不同历史背景的声乐作品,也就不能形成在国内外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声乐。这些古老的经典的作品,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和灵魂。民族声乐,无论未来如何吸收、借鉴与时俱进,但终究离不开这样一个基础: 民族民间这些演唱的模式,非但与今天的民族声乐不存在矛盾,反而是一脉相承。可以说有了各民族的这些原始的声乐作品,才使得民族声乐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从延安鲁艺开始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革命与斗争,紧紧相连。从土地革命的《兄妹开荒》、《白毛女》,从抗日战争的《松花江上》、《露营之歌》到解放战争的《长征解放》、《东方红》等大型歌舞创作,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民歌以清唱的较为多见,他们的演唱场所与生活劳动息息相关,婚丧娶妻、逢年过节,或者插秧劳动、饮酒时,都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跳起来。
  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能够代表各自地域不同的风格声乐作品。人们在听到这些作品的前奏旋律,就可以清晰地辨别这些作品出自于什么地方?来自哪个民族?这种曲调在定位风格上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数不胜数的各民族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在世界的艺林里大放光彩!如:云南民歌和东北民歌、陕西民歌和山东民歌在旋律上能够感受到鲜明的、截然相反的音乐走向,而山东民歌、河南民歌则体现委婉动听的风格,这其中旋律对声乐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 民族声乐的吸收与借鉴
  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的同时,要学习了解西方音乐发展史,特别是对国外的歌剧,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和鉴赏,这对青年学子们在歌唱艺术的领域中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交流,使得更多的学者了解到了西方声乐的独特风格,具有广泛性的艺术魅力,各种比赛的设立以及音乐会的推广,使得更多歌者参与西方竞技,并取得佳绩。
  声乐作品的旋律特色决定演唱风格。就外国歌剧而言,特别是经典的意大利歌剧而言,也是如此。意大利最具有代表的三大作曲家,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威尔帝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朵》、《托斯卡》和《蝴蝶夫人》,都具有不同的旋律风格,和各自独特声乐魅力。如同意大利唱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推广,深受世界各国声乐专业歌唱者和声乐爱好者的喜爱,这种艺术的功能带给人们无限的享受和感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工作状态的改变,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性。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民族的国家自然衍生自己民族演唱风格,吸收借鉴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唱法。{注:这里所说的吸收和借鉴并不是照搬,而是吸收其他唱法中適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方法}。
  三、 民族声乐的文化底蕴
  文化学习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能力和再提高的必要环节。中国民族声乐来自于民族、民间,从普通百姓的劳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中提煉而来。文化素养的高低深浅,决定着一个歌唱者的艺术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而有着两种能力的歌者,又直接影响着一个中国民族声乐歌者的演唱水平。
  中国民族声乐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其演唱特点,能够全面的展示多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这也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功能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具备演绎包括陕北、山西、四川、山东、湖南、东北、内蒙古、新疆等覆盖全国的几乎所有地区的民族民间歌曲。通过对声音和气息的调整对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研究,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在学习和演唱中准确地把握民族声乐作品的灵魂,就一定到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
  四、声情并茂的民族声乐演唱
  民族民间歌曲之所以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本民族、本地区走向更广阔的范围,被更多人接受就一定要从发展、融合上想办法、做文章、如此对传统作品就有了重新编排,和进行普通话的翻译。把这些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瑰宝,介绍和推广到更广的层面,更多的融合。才能使得,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和影响力得到有效的扩展,从而实现弘扬民族文化艺术。


  词与曲的结合,就如同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不同区的歌词反映着当地人们的人文信息和情感特点。民间的歌词,包罗万象,从劳动到爱情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传统民族歌曲一般以古老的神话故事或者民间千百年传说为创作歌词的基本素材。民族歌剧,艺术歌曲创作,则根据歌剧脚本的情节需要,设计出或文学化、生活化的歌词,这一类型的歌词是需要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歌词作者才能完成的。中国民族声乐中艺术歌曲有相当一部分古诗词,直接用于谱曲。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的张继《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这些经典的词作为丰富和提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层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首好词,往往几句之后就能催人泪下、振奋人心、引人入胜。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总结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声、情、字、味、表、养、念”的七字口诀,其中“声”与“情”列在第一、二,可见其重要性。人们经常夸赞,用“声情并茂”来肯定一位歌唱家的演唱水平,声音与情感有效结合达到了抒发声乐作品的最高境界。声音是歌唱的媒介和基础,情感是感染人的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有情感,无声音或者是有声音无情感的演唱者,是“瘸腿”的歌者,难有所成。声音在于技巧,情感在于修养;声音在身上,情感在心里。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需要系统的,科学的学习和练习。在演唱作品时要把声与情完美结合。只有声没有情歌唱就像白开水解渴,但缺味道;有情没有过硬的声音技能做支撑,就如同没有线的珠子四处散落难成一串。所以,民族声乐讲究“以声带情,用情出声,声情并茂”!   五、民族声乐教与学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多所专业音乐学院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艺术人才。对于中国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各院校采取的办法是: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编著教材,其中不乏民歌、戏曲、歌剧、创作歌曲及国外声乐作品。
  每一個从事声乐教育的教师或声乐演唱职业的演员、或者声乐爱好者,无论何种演唱方法:美声、民族、流行,凡是喜爱、热爱、擅长歌唱的人,一般是从小或者年轻时便主动接触喜欢的声乐作品,或者模仿某一位自己喜欢的歌唱家,这种发自内心的喜好便使得有的人最后走上了职业的歌唱道路,另外一种,尽管没有从事声乐演唱专业,也享受着声乐的陪伴与快乐,成为声乐演唱的爱好者和粉丝。
  职业歌手绝大多数经过音乐学院和乐团的学习和培养,各阶段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专业训练,使得他们声乐和其他专业素质的较全面的提高,从而达到职业化演唱的水平。而非专业的歌手或声乐爱好者,因为从事的工作各有所不同,不能把精力用在学习声乐上,另外学习环境也多数是靠听录音、查阅资料和模仿而来,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学习。所以尽管非专业的歌手和声乐爱好者与专业音乐院校,艺术团体培养的职业歌手相比较,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就像对京剧艺术酷爱的票友朋友们一样,尽管他们中一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演出水平,但与职业的京剧演员比较依旧是不足。而其中一些有造诣的业余爱好者,多数还是受到名师和专家的指导。所以我们说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是登艺术巅峰的最佳途径。
  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想拥有和得到非同一般的水平。那么就一定要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花很多的时间全力以赴的去研究、探索、追求,而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专业人才。其他艺术门类也是如此,京剧艺术大师,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曾说过“艺比天大”,可见一位职业的艺术大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可以说是多么崇敬与热爱。
  六、弘扬民族声乐艺术
  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中国民族声乐,让更广泛的群众感受到中国民族声乐带给人们的快乐和艺术享受。如今的民族声乐既能演唱传统的民族民间歌曲,又能演唱歌剧,可以演唱艺术歌曲和不同时期创作的各种风格不同的声乐作品。就音色和氣息的使用上更加灵活多变,更有一些高水平的演唱者,可以同时兼备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同时也能把民间歌曲唱的很地道!民族声乐歌者都是在歌唱中华民族的情感。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空间也更加广阔。独唱、重唱、合唱特别是民族歌剧的创作以及演出,其规模宏大、音乐张力十足、声乐范畴之广,已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又有与世界接轨的多元演唱形式。
  民族声乐是艺术的瑰宝,是人民智慧的根源。民族声乐是与时代齐头并进,具有更大意义、更大影响力的民族艺术。一种唱法体系风格的完成,是需要经历几代人不断的研究、探索、推广才能做到的。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和风格是除中国人以外,其他国家和民族同样接受和喜爱的歌唱形式。
其他文献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提出“文化自信”,只有坚持传统文化自信,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走歪路。高校艺术社团的建立同样要文化自信,坚持本地方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关键词】河东文化;高校社团;社团建设  俗话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晋南”,运城是古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孕育出了许多优秀文化艺术。有山
期刊
【摘要】民族歌曲是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精品,民歌艺术中记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轨迹,表达了各个民族在审美、情感等非文字性的东西。甘肃民歌形成历史久远,在黄土高原广阔的土地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她的歌词内容丰富,韵律独特,通过当地人民质朴的演唱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收到很多人们的喜爱。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声乐艺术,应当对甘肃的民歌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甘肃;民歌;
期刊
【摘要】数学本身是一种艺术,艺术之中又蕴含着数学。文章将数学与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进行联系,研究数学中的艺术价值。希望通过本文能提升大家的艺术创造力,提高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关鍵词】数学;艺术;文学;音乐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的艺术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学与艺术之间似乎找不到它们之间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是歌唱的艺术,具有多种表演形式。声乐艺术能够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来进行展示,但是想要声乐艺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再发展,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专业声乐艺术家的引导和帮助,更需要国家对声乐艺术的宣传和鼓励。这样才能够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专业化,推动声乐艺术的再发展。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再发展;文化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精神
期刊
【摘要】IOS从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时的IPhone OS,已发展到今天的IOS10,这些年来,IOS从最初的一个简单、粗糙的ROM,发展成现在手机ROM中体验标杆的操作系统。经历了拟物化,扁平化的设计风格, IOS10开始转向卡片式风格。随着新的交互方式3DTouch的加入,卡片式风格让设计语言更加符合用户的操作认知。  【关键词】苹果IOS;错误设计  IOS从07年第一代IPhone
期刊
【摘要】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它是一种复合体。声乐艺术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种种特征,在艺术实践中声乐艺术受到文化的支配,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声乐艺术是一类艺术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理论到艺术实践,去探寻文化视域下的声乐艺术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声乐艺术的文化本质。  【关键词】文化;声乐艺术;意蕴;作用  一、声乐艺术的文化意蕴  (一)声乐
期刊
兰心大戏院,英文名Lyceum Theatre,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剧场之一,同时又是西方侨民于上海成立的A.D.C.剧团(Amateur Dramatic Club of Shanghai)主要演出场所。兰心大戏院与上海A.D.C.剧团属同一董事会管理,先后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兰心大戏院建于1867年,1871年因失火付之一炬;第二代兰心大戏院复建于1873年,1929年出售更名;第三代兰心大戏院于1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本人被学校派遣到美国学习。到达美国后,原本以为离公共艺术发源地越来越近,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但通过本人与部分美国艺术家深入交谈,以及对美国大多数大学艺术专业教育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基本没有公共艺术专业,因此非常失望。然而,美国公共艺术现状并非如此,本人到美国各地参观了很多公共艺术现场和展览,一个意外的现象是:美国拥有很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普遍的特点是:(1)观念奇特;(2
期刊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阶段性教学理念的应用实践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了解了阶段性教学特征,声乐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声乐阶段性的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主动对声乐教学阶段性理念进行感悟,能主动进行理念的实践。文章主要对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的应用及实践的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声乐阶段性教学理念的内涵,然后对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声乐阶段性教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诠释同一个声乐作品时,二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有效配合来真正展现出声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所以在进行声乐演唱时不能够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表演而忽略另一种表演,要充分发挥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优点,将歌声与琴声完美融为一体。本文通过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关系、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的重要作用、实现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相互配合三个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