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便引用了《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自信、自知、豁达和谦逊。诗意的表达,含蓄且丰富,正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气派的体现。
回到《墨梅》这首诗,诗人对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描写,写出了“这一个”的不同,是“洗砚池边”的树——画家日日在池中洗砚,池水便有了墨的颜色,所以池边的梅花开了,也有着淡淡的墨痕,这是对“物”的描写,也是“言志”的基础。下句紧承“淡墨痕”而来——这样的梅花或许不够美艳,算不上“颜色好”,但它依然把清香的美德洒满乾坤,并且会永远流传下去。
全诗仅用了二十八个字,表面上写墨梅,实际上却写出了诗人的心志——鄙薄流俗的坚贞,淡泊名利的襟怀,青史留名的自信,高士、隐士、名士这样丰富的形象便成功跃然纸上了。
依旧是咏梅,其中,陆游和毛泽东各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其中,陆游是这样写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驿外”“断桥”“黄昏”“风”“雨”,这些意象的组合表现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冷落凄凉的气氛为下阕“言志”作了铺垫。“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以梅花的傲然不屈,写尽了失意英雄的孤高兀傲。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他的笔下,梅花俨然成了铁骨铮铮的战士,美丽,积极,气势昂扬,尽显革命家的大无畏的气度。
综上所述,不同作者借同一“物”,可以寄托不同的“志”。换句话说,“托物言志”要以特定的视角对事物进行描摹,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思考。
具体而言,要想在文中成功地運用托物言志法,首先思维要有序发展。有以下两个原则需要同学们遵循:
1.做到“眼中有物”。虽说托物言志的目的是言志,但这个“志”是在“物”中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即使有点明“志”的句子,也应该是建立在对“物”的描写的基础上的。比如《白杨礼赞》,作者对白杨一样的农民和战士以及“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的礼赞,是建立在对白杨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的。所以,托物言志,状物是关键。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做到——
(1)状物要有序。如苏雪林《秃的梧桐》一文,就是按照从春到秋的时间顺序来描写那株“秃的梧桐”的。
(2)状物要有法。同学们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类比等手法突出物象的特征。如郭沫若的《石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一句,就运用了类比和衬托的手法,写活了石榴的形态。
(3)状物要有“文”。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即加分项)中有“有文采”一项。这里的文采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贴切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灵活多变的句式,生动巧妙的修辞手法,还是显示你丰厚知识积淀的引用,都会成为习作的亮点。
2.做到“心中有志”。通过对“物”的观察,展开联想——物象的某一外部特征或内在气质引发了你的强烈共鸣,所以,你要借这个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周敦颐看到莲花,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而这也正是作者一生追求并践行的品格。
这样,在对“物”有了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志”也就呼之欲出了。
文题设计
请以“ 颂”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补充完整题目;(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写这个题目时,同学们可在横线处填写生活中的物品或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或动物,但一定要找出它们身上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一点入文。最好能运用托物言志法,但要注意你笔下所托之物与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回到《墨梅》这首诗,诗人对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描写,写出了“这一个”的不同,是“洗砚池边”的树——画家日日在池中洗砚,池水便有了墨的颜色,所以池边的梅花开了,也有着淡淡的墨痕,这是对“物”的描写,也是“言志”的基础。下句紧承“淡墨痕”而来——这样的梅花或许不够美艳,算不上“颜色好”,但它依然把清香的美德洒满乾坤,并且会永远流传下去。
全诗仅用了二十八个字,表面上写墨梅,实际上却写出了诗人的心志——鄙薄流俗的坚贞,淡泊名利的襟怀,青史留名的自信,高士、隐士、名士这样丰富的形象便成功跃然纸上了。
依旧是咏梅,其中,陆游和毛泽东各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其中,陆游是这样写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驿外”“断桥”“黄昏”“风”“雨”,这些意象的组合表现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冷落凄凉的气氛为下阕“言志”作了铺垫。“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以梅花的傲然不屈,写尽了失意英雄的孤高兀傲。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他的笔下,梅花俨然成了铁骨铮铮的战士,美丽,积极,气势昂扬,尽显革命家的大无畏的气度。
综上所述,不同作者借同一“物”,可以寄托不同的“志”。换句话说,“托物言志”要以特定的视角对事物进行描摹,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思考。
具体而言,要想在文中成功地運用托物言志法,首先思维要有序发展。有以下两个原则需要同学们遵循:
1.做到“眼中有物”。虽说托物言志的目的是言志,但这个“志”是在“物”中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即使有点明“志”的句子,也应该是建立在对“物”的描写的基础上的。比如《白杨礼赞》,作者对白杨一样的农民和战士以及“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的礼赞,是建立在对白杨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的。所以,托物言志,状物是关键。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做到——
(1)状物要有序。如苏雪林《秃的梧桐》一文,就是按照从春到秋的时间顺序来描写那株“秃的梧桐”的。
(2)状物要有法。同学们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类比等手法突出物象的特征。如郭沫若的《石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一句,就运用了类比和衬托的手法,写活了石榴的形态。
(3)状物要有“文”。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即加分项)中有“有文采”一项。这里的文采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贴切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灵活多变的句式,生动巧妙的修辞手法,还是显示你丰厚知识积淀的引用,都会成为习作的亮点。
2.做到“心中有志”。通过对“物”的观察,展开联想——物象的某一外部特征或内在气质引发了你的强烈共鸣,所以,你要借这个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周敦颐看到莲花,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而这也正是作者一生追求并践行的品格。
这样,在对“物”有了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志”也就呼之欲出了。
文题设计
请以“ 颂”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补充完整题目;(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写这个题目时,同学们可在横线处填写生活中的物品或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或动物,但一定要找出它们身上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一点入文。最好能运用托物言志法,但要注意你笔下所托之物与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