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新时期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贵州省是多民族贫困省区,因此使得贵州脱贫攻坚是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而贵州省进行脱贫的关键在提升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重点在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扶贫。本文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例,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扶贫不足的成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路径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扶贫 发展路径
一、教育扶贫的内涵
1.1 教育扶贫本质属性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1],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更是兼具公平和扶贫的双重责任。贫困地区教育和教育扶贫这二者是不同的。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指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给予贫困地区公平的教育政策,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缩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差距。而教育扶贫不仅涉及了区域间和城乡间教育公平性,最重要是通过教育达到脱贫的目的。光是通过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实现教育脱贫的目标的,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地区采取更加优先、更加倾斜、更加优惠的政策才能实现脱贫。因此,教育扶贫和脱贫的本质就是在注重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教育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此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使得教育成为扶贫脱贫的有力举措,长远看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和治本之策[2]。
1.2教育扶贫的涵义
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资本,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最终使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的扶贫方式[3]。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不光处在经济贫困当中,还处于教育、观念、文化的贫困当中。国家在实施扶贫的战略中,应当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首先只有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科学技能、思维素质,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引导贫困人口提升自我素质,去探寻自我与周边环境的优势,并且有完备的能力去开发利用,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精准脱贫。
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的必要性
2.1 教育扶贫是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的现实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多发展十分缓慢,这其中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小农意识、自给自足思想过于深重。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及思维定势,认为现有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提升,日常生活还算说得过去,因而有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了不求进取的自满思想,对采用新技术、树立新观念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在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下,难以推动民族地区多元经济发展。还有由于受到过去主要靠物资帮扶的扶贫工作方式影响以及自身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每当生产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是向国家要物资帮助,就是要资金支持,不想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问题改变境遇。开展教育扶贫让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群众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并将自立自强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中。
2.2 教育扶贫是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实需要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也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根本”。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发展,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是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实需要,是我国民族问题与教育问题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中,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其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但这一切最终都取决于教育。发展教育扶贫,通过教育的方式使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成员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全面培养,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地发掘潜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科学技术。
2.3 教育扶贫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于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资本,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为实现民族地区的脱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铜仁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从表1中可以看到铜仁地区在2013-2016年之间,每年的财政总收入都远远低于财政总支出,政府的财政赤字严重,可想而知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肯定是整体不足的,而且还不匀衡。尽管这几年来政府重视教育投入,自2013年起,每年都以教育支出占总支出15%以上的比例持续投入到教育中,且每年依次增长,但由于财政收入总量过低,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严重不足,导致了铜仁地区现行的各类学校基础设施与国家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条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农村学校,其学生宿舍条件较差、教室数量过少、食堂面积未达标,生均图书量偏低、教学仪器设施缺乏 。
3.2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由于铜仁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必然使全区教师队伍尤其是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十分艰难的境地:一是经济待遇较低。目前全区高中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只有3800元左右,甚至还有1000多的,和全国5000左右平均教师工资水平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状况导致高中阶段教师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提供不了优厚的待遇去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待遇因此,教师工资偏低使我区优秀高中教师流失严重,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铜仁地区向周边较发达地区流失的优秀教师达到500人以上。对高中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铜仁地区多数县市由于财力有限,面对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无能为力;二是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是缺编问题,目前,整个地区高中學校普遍存在缺编现象,以玉屏民族中学为例:学校现有教师203人,按新编制数学校教职工应达到240人左右,缺编近六分之一。其次是结构,特别是学历结构问题,目前贵阳市高中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达到18%,而铜仁地区则只有2%左右,同时,由于部分地方仓促恢复和举办高中,本地又招聘不到合格教师,只好层层提高使用和聘任初中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下滑的趋势。另外,铜仁地区高中教师学科结构缺编现象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看,缺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的现象达到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铜仁地区高中教师多数源于本地师范院校,从其他地区以及其他综合性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少,教师的地缘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改善。同时,部分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年龄趋于老化,教育方法滞后和职业意识淡漠等现象较突出。 3.3 普职发展不协调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十五”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该区的职业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种成人培训得到加强,专业设置不断规范,联合办学取得显著进展。松桃、玉屏、思南职校先后成功申创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截止2016年,该区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9336人,比2000年增加13倍。但由于该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特别是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使全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不尽理想,普职发展不协调格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3.4缺乏对教育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
教育扶贫的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而目前对扶贫效果的测评标准主要是人均年收人的提高, 扶贫对象的减少, 过于单一。人均年收人的提高确实能反映扶贫的效果,但衡量扶贫的结果只以此来衡量的话未免失去了准确性。 对于教育扶贫来说, 它具有教育的自身特点,教育工作的周期长, 见效慢, 且对其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以入学率、失学率来单方面评价,而是通过多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因此只有建立对教育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体系, 才能根据教育扶贫的进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改善, 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
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路径创新
4.1加强政策倾斜,提升教育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并将教育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针对铜仁地区的现状,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师资引进政策,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力量,内部培养重在培养人才,外引重在通过提高待遇引高素质教师专业人才;同时要不断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以人才吸引人才,以人才培养人才的方式,为当地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教师人才储备,不断提升教育的软实力,继而提高教育质量。
4.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要继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性经费投入比例,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的年龄结构,配备足数的学龄儿童入学的学校指数,如开办更多公立性质的幼儿园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学校,保障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时通过财政性拨款加快推进以乡(镇)为中心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提供完善的入学服务保障,妥善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距离远的问题。投入经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硬件建设,同时针对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减免政策,鼓励贫困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并拓宽就业渠道,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定向就业的机会,为铜仁地区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4.3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基于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政策支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建立职业教育的机制,摆脱职业教育单一化的缺陷,实现多层次的职业体系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等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使得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平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4建立多维度测量的教育扶贫效果评估体系
完善评估指标,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证。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应是单一的指标来评价,而应该是多元指标的涵盖, 比如在脱贫成效的评价中, 应以受教育者的人均收人、受教育年限、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受教育者的学习、发展等内涵能力的综合评价。不仅要考虑多元指标的评价, 还要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扶贫效果评估体系, 保证教育扶贫的效果。
4.5建立教育扶贫监督机制
“帮扶谁”、“谁来扶”、“如何扶”是教育扶贫的关键环节,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教育扶贫监督坚持以人民群众与社会需求为首要主体,以效率、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的满意程度为扶贫绩效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金辉等.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4.
[2]張琦,史志乐.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4)
[3]梁军,马明飞.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J].高教论坛,2017(9)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861103。
作者简介:
张鹂(1995——),女,侗族,籍贯:贵州铜仁,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扶贫 发展路径
一、教育扶贫的内涵
1.1 教育扶贫本质属性
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1],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更是兼具公平和扶贫的双重责任。贫困地区教育和教育扶贫这二者是不同的。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指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给予贫困地区公平的教育政策,换句话说,就是要努力缩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差距。而教育扶贫不仅涉及了区域间和城乡间教育公平性,最重要是通过教育达到脱贫的目的。光是通过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实现教育脱贫的目标的,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地区采取更加优先、更加倾斜、更加优惠的政策才能实现脱贫。因此,教育扶贫和脱贫的本质就是在注重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教育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此改变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使得教育成为扶贫脱贫的有力举措,长远看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和治本之策[2]。
1.2教育扶贫的涵义
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资本,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发展,最终使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的扶贫方式[3]。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不光处在经济贫困当中,还处于教育、观念、文化的贫困当中。国家在实施扶贫的战略中,应当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首先只有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水平、科学技能、思维素质,才能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只有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引导贫困人口提升自我素质,去探寻自我与周边环境的优势,并且有完备的能力去开发利用,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精准脱贫。
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的必要性
2.1 教育扶贫是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的现实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多发展十分缓慢,这其中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小农意识、自给自足思想过于深重。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及思维定势,认为现有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提升,日常生活还算说得过去,因而有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了不求进取的自满思想,对采用新技术、树立新观念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在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下,难以推动民族地区多元经济发展。还有由于受到过去主要靠物资帮扶的扶贫工作方式影响以及自身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每当生产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不是向国家要物资帮助,就是要资金支持,不想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问题改变境遇。开展教育扶贫让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群众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并将自立自强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中。
2.2 教育扶贫是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实需要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也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根本”。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发展,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是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实需要,是我国民族问题与教育问题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中,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其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但这一切最终都取决于教育。发展教育扶贫,通过教育的方式使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成员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全面培养,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地发掘潜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科学技术。
2.3 教育扶贫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于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资本,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为实现民族地区的脱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铜仁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从表1中可以看到铜仁地区在2013-2016年之间,每年的财政总收入都远远低于财政总支出,政府的财政赤字严重,可想而知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肯定是整体不足的,而且还不匀衡。尽管这几年来政府重视教育投入,自2013年起,每年都以教育支出占总支出15%以上的比例持续投入到教育中,且每年依次增长,但由于财政收入总量过低,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严重不足,导致了铜仁地区现行的各类学校基础设施与国家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条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农村学校,其学生宿舍条件较差、教室数量过少、食堂面积未达标,生均图书量偏低、教学仪器设施缺乏 。
3.2 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由于铜仁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必然使全区教师队伍尤其是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十分艰难的境地:一是经济待遇较低。目前全区高中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只有3800元左右,甚至还有1000多的,和全国5000左右平均教师工资水平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状况导致高中阶段教师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提供不了优厚的待遇去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待遇因此,教师工资偏低使我区优秀高中教师流失严重,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铜仁地区向周边较发达地区流失的优秀教师达到500人以上。对高中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铜仁地区多数县市由于财力有限,面对优秀教师流失的现象无能为力;二是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首先是缺编问题,目前,整个地区高中學校普遍存在缺编现象,以玉屏民族中学为例:学校现有教师203人,按新编制数学校教职工应达到240人左右,缺编近六分之一。其次是结构,特别是学历结构问题,目前贵阳市高中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队伍总数的比例达到18%,而铜仁地区则只有2%左右,同时,由于部分地方仓促恢复和举办高中,本地又招聘不到合格教师,只好层层提高使用和聘任初中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下滑的趋势。另外,铜仁地区高中教师学科结构缺编现象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看,缺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的现象达到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铜仁地区高中教师多数源于本地师范院校,从其他地区以及其他综合性院校毕业的教师较少,教师的地缘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改善。同时,部分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年龄趋于老化,教育方法滞后和职业意识淡漠等现象较突出。 3.3 普职发展不协调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十五”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该区的职业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种成人培训得到加强,专业设置不断规范,联合办学取得显著进展。松桃、玉屏、思南职校先后成功申创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截止2016年,该区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39336人,比2000年增加13倍。但由于该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特别是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使全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不尽理想,普职发展不协调格局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3.4缺乏对教育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
教育扶贫的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而目前对扶贫效果的测评标准主要是人均年收人的提高, 扶贫对象的减少, 过于单一。人均年收人的提高确实能反映扶贫的效果,但衡量扶贫的结果只以此来衡量的话未免失去了准确性。 对于教育扶贫来说, 它具有教育的自身特点,教育工作的周期长, 见效慢, 且对其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以入学率、失学率来单方面评价,而是通过多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因此只有建立对教育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体系, 才能根据教育扶贫的进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改善, 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
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路径创新
4.1加强政策倾斜,提升教育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并将教育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针对铜仁地区的现状,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师资引进政策,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力量,内部培养重在培养人才,外引重在通过提高待遇引高素质教师专业人才;同时要不断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以人才吸引人才,以人才培养人才的方式,为当地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教师人才储备,不断提升教育的软实力,继而提高教育质量。
4.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要继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性经费投入比例,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的年龄结构,配备足数的学龄儿童入学的学校指数,如开办更多公立性质的幼儿园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学校,保障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时通过财政性拨款加快推进以乡(镇)为中心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提供完善的入学服务保障,妥善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距离远的问题。投入经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硬件建设,同时针对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减免政策,鼓励贫困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并拓宽就业渠道,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定向就业的机会,为铜仁地区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4.3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基于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政策支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建立职业教育的机制,摆脱职业教育单一化的缺陷,实现多层次的职业体系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等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使得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平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4建立多维度测量的教育扶贫效果评估体系
完善评估指标,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育扶贫的基本保证。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应是单一的指标来评价,而应该是多元指标的涵盖, 比如在脱贫成效的评价中, 应以受教育者的人均收人、受教育年限、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受教育者的学习、发展等内涵能力的综合评价。不仅要考虑多元指标的评价, 还要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扶贫效果评估体系, 保证教育扶贫的效果。
4.5建立教育扶贫监督机制
“帮扶谁”、“谁来扶”、“如何扶”是教育扶贫的关键环节,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教育扶贫监督坚持以人民群众与社会需求为首要主体,以效率、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的满意程度为扶贫绩效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金辉等.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94.
[2]張琦,史志乐. 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创新及实践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4)
[3]梁军,马明飞.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J].高教论坛,2017(9)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861103。
作者简介:
张鹂(1995——),女,侗族,籍贯:贵州铜仁,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