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李学功很容易,只要去位于北京宋庄的李学功艺术馆,那里常年免费开放,而且只要他在北京,那里总是高朋满座,高谈阔论。
在他的艺术馆里很少有四尺斗方、四尺整张等常见的尺寸,要么是尺幅很小的小品,要么是气势磅礴的巨作。这跟他的气度和情趣有关。有一幅画也许能很好地反映他的这种气度和情趣。他的艺术馆里有一幅丝瓜的写意画,八尺整张大小的宣纸,一根丝瓜从上到下一拉到底,旁边一行小款:莫道笔意太张狂,一根丝瓜八尺长。若是酒罢十分胆,还需再接纸半张。
在这里,绘画完全成为他表达自我狷狂之气的方式。他说,绘画就是人的自我解放,成为画家就意味着不断地寻求自我表达、自我释放和自我提升。
他绘画的色彩也是率性而为,从来不拘泥于成法。别人画牡丹都用胭脂调色,唯独他想用什么就用什么,因为他是画自己心中的牡丹,而非给自然界中的花朵写真。他绘画尤其喜欢用蓝色,就像他给人的印象,蓝色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一种雅气和豪气。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家们几乎把太行山都画滥了,大部分太行题材的国画,主题都是围绕这雄伟、壮观这样的已经成为“俗套”的东西。李学功几乎每年都去太行写生,但是他对太行有自己的解读。他笔下的太行写生,看似“笨大黑粗”,但却不失张力,空灵有神,旁边往往还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款文,比如:白云一线昨夜消,雨过太行声滔滔。青天岂能遮得住,万仞都是斩贼刀。
和别的写意画家一样,荷花也是李学功笔下常见的题材。别人写荷,往往离不开“秋塘”、“和风”这样的意趣,但李学功笔下的荷花却如泣如诉,甚至如刀如斧。他有一个经典的题荷款:叶似李逵板斧,花开一团祥露。先有大义除恶,才有和风徐度。
他自小在白洋淀长大。对他来说,看到荷花首先想到的,是当年父老乡亲抗击日本鬼子的情景。他自己说,每次看到荷花,“仿佛仍然能听到那种杀声”。
诗是画的灵魂。李学功文采斐然,才气过人,尤其善于七步成诗,出口往往令人击案叫绝。有一次他和一位名画家一起外出作画,那位画家画了一张钟馗,画完后随手题了几个字:寻山图。马上就有人犹犹豫豫地指出:这个寻字,是否应该改为“巡”?
那位画家一愣,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写了别字,就把这个难题交给李学功。李学功心领神会,提笔就在画上补诗一首:寻山寻水寻不平,拔刀怒向恶人行。妖魔有道归无处,五更过后是清明。
这么一补救,画面的意境比原本的“巡山图”还高。
还有一次,李学功应邀给一位朋友的画作题款。李学功开玩笑说题五言收五百元,题七言收七百元。朋友说好,写七言给七百块钱喝酒。李学功根据画意,开笔写道:秋山八月远行舟。第一句写完了,朋友忽然说:口袋里就五百块了。李学功哈哈一笑,立即笔锋一转,生生地将已经写好的七言改为五言:秋山八月远,行舟九溪湾。鸟啼遮不住,顺水到云边。写完之后,李学功还特意加上一笔:五百大元后题。
后来,这个朋友问,你原先的七言是什么?李学功说,没想过。朋友说那现在能不能续上?李学功立刻铺纸写道:秋山八月远行舟,惊飞九溪一千鸥。江头几句清平调,直上云端意难收。
李学功的朋友、内蒙古的画家柴建国有次画了一幅山水,落款“壬辰之秋柴建国写”。画完后李学功来了,柴建国就考他说:就这八个字,你都用上,能不能写一首七言题画诗?
李学功说:“没问题”。他稍一思索,便提笔在柴建国的题款后,仿照他的笔迹写了下去。这首诗的完整版是:壬辰之秋柴建国,写断贺兰四面坡。留得一行头上雁,去向白云深处说。
写完后,柴建国继续考他,说能不能把他的名字拆开,写成一个五言题画诗。李学功笑了,说你这不是难为我嘛,但他还是接受挑战,几分钟后,一首新诗就有了:壬辰之秋柴,建国画中来。一木修旧寺,二木筑新台。写完后,一行人无不拍手喝彩。
(作者为新华社记者、清华大学特约研究员)
在他的艺术馆里很少有四尺斗方、四尺整张等常见的尺寸,要么是尺幅很小的小品,要么是气势磅礴的巨作。这跟他的气度和情趣有关。有一幅画也许能很好地反映他的这种气度和情趣。他的艺术馆里有一幅丝瓜的写意画,八尺整张大小的宣纸,一根丝瓜从上到下一拉到底,旁边一行小款:莫道笔意太张狂,一根丝瓜八尺长。若是酒罢十分胆,还需再接纸半张。
在这里,绘画完全成为他表达自我狷狂之气的方式。他说,绘画就是人的自我解放,成为画家就意味着不断地寻求自我表达、自我释放和自我提升。
他绘画的色彩也是率性而为,从来不拘泥于成法。别人画牡丹都用胭脂调色,唯独他想用什么就用什么,因为他是画自己心中的牡丹,而非给自然界中的花朵写真。他绘画尤其喜欢用蓝色,就像他给人的印象,蓝色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一种雅气和豪气。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家们几乎把太行山都画滥了,大部分太行题材的国画,主题都是围绕这雄伟、壮观这样的已经成为“俗套”的东西。李学功几乎每年都去太行写生,但是他对太行有自己的解读。他笔下的太行写生,看似“笨大黑粗”,但却不失张力,空灵有神,旁边往往还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款文,比如:白云一线昨夜消,雨过太行声滔滔。青天岂能遮得住,万仞都是斩贼刀。
和别的写意画家一样,荷花也是李学功笔下常见的题材。别人写荷,往往离不开“秋塘”、“和风”这样的意趣,但李学功笔下的荷花却如泣如诉,甚至如刀如斧。他有一个经典的题荷款:叶似李逵板斧,花开一团祥露。先有大义除恶,才有和风徐度。
他自小在白洋淀长大。对他来说,看到荷花首先想到的,是当年父老乡亲抗击日本鬼子的情景。他自己说,每次看到荷花,“仿佛仍然能听到那种杀声”。
诗是画的灵魂。李学功文采斐然,才气过人,尤其善于七步成诗,出口往往令人击案叫绝。有一次他和一位名画家一起外出作画,那位画家画了一张钟馗,画完后随手题了几个字:寻山图。马上就有人犹犹豫豫地指出:这个寻字,是否应该改为“巡”?
那位画家一愣,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写了别字,就把这个难题交给李学功。李学功心领神会,提笔就在画上补诗一首:寻山寻水寻不平,拔刀怒向恶人行。妖魔有道归无处,五更过后是清明。
这么一补救,画面的意境比原本的“巡山图”还高。
还有一次,李学功应邀给一位朋友的画作题款。李学功开玩笑说题五言收五百元,题七言收七百元。朋友说好,写七言给七百块钱喝酒。李学功根据画意,开笔写道:秋山八月远行舟。第一句写完了,朋友忽然说:口袋里就五百块了。李学功哈哈一笑,立即笔锋一转,生生地将已经写好的七言改为五言:秋山八月远,行舟九溪湾。鸟啼遮不住,顺水到云边。写完之后,李学功还特意加上一笔:五百大元后题。
后来,这个朋友问,你原先的七言是什么?李学功说,没想过。朋友说那现在能不能续上?李学功立刻铺纸写道:秋山八月远行舟,惊飞九溪一千鸥。江头几句清平调,直上云端意难收。
李学功的朋友、内蒙古的画家柴建国有次画了一幅山水,落款“壬辰之秋柴建国写”。画完后李学功来了,柴建国就考他说:就这八个字,你都用上,能不能写一首七言题画诗?
李学功说:“没问题”。他稍一思索,便提笔在柴建国的题款后,仿照他的笔迹写了下去。这首诗的完整版是:壬辰之秋柴建国,写断贺兰四面坡。留得一行头上雁,去向白云深处说。
写完后,柴建国继续考他,说能不能把他的名字拆开,写成一个五言题画诗。李学功笑了,说你这不是难为我嘛,但他还是接受挑战,几分钟后,一首新诗就有了:壬辰之秋柴,建国画中来。一木修旧寺,二木筑新台。写完后,一行人无不拍手喝彩。
(作者为新华社记者、清华大学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