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y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530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5.O软件对关键词共现和聚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关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民族地区脱贫的内涵、对象、重点、目标、方式、价值等方面,经历了“脱贫数量——脱贫质量——长效脱贫”的研究逻辑转变。指出未来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应注重相关理论探讨,拓展研究视角,找准重点内容等。
  [关键词] 脱贫攻坚;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Fl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1)05-0117-08
  [作者] 张曦丹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外事)处 成都 610072
  张曦博士研究生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1756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大挑战,发展经济、增强实力、消除贫困,实现公平而有效率的发展是中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共同目标。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曾受到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民族地区如何持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继续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系统梳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民族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界关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方性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鲜有系统探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研究成果的热点与变迁逻辑。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1987-2020年公开发表的530篇关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及可视化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的主要动向、热点主题、时区分布、薄弱环节、前沿趋势等进行分析,绘制1987 2020年民族地区脱贫研究的知识图谱,全景式展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时空动态演化历程,识别研究热点,预测演进趋势等。
  一、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检索主题词为:篇名一“民族”并含“脱贫”,检索年限为:1985-2020年,检索条件为:精确,操作时间为2020年11月8日。共获得相关文献543篇,人工精准删除新闻报道、论坛公告、征文启事、卷首语、期刊目录、无作者等非学术文献13篇,最终保留相关文献530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87——2020年。
  2.研究工具与方法
  运用CiteSpace5.0软件作为计量与可视化研究工具,以尽可能呈现所研究主题的结构、规律与分布情况[1]。运用CiteSpace5.0软件,第一,将时间区间(TimeSlicing)设置为1987-2020年,并将每一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第二,来源选中所有项目,包括文献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DE)、标识符(ID)。第三,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中关键词(Kevword)。第四,在节点出现频次、节点共现频次和余弦相关系数三个层次指标上,数据选用阈值(Thresholds)分别为(2,2,20)(4,3,20)(3,3,20),在每个时间切片中,节点数据选择Top 50 PerSlice。第五,为保证图谱的简洁性和清晰度,特采用修正算法Pathfinder进行裁剪。
  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1.高频关键性聚类分析
  词频分析能对文献主旨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其目的在于提取最能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频次分布,以此来探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运用CiteSpace5.O词频分析得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30个高频关键词(详见表1)。
  高频关键词代表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的主要动向与热点主题,反映了学界对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与趋势。高频关键词排名前10的分别是:民族地区(90)、脱贫攻坚(75)、精准脱贫(56)、精准扶贫(44)、少数民族地区(27)、少数民族(24)、攻坚战(20)、民族团结(17)、人口较少民族(16)、奔小康(13)。从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国内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脱贫对象、脱贫目标、脱贫方式等方面。基于关键词共现的最小树聚类图谱,在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圈层大小主要是由关键词的频次决定的,节点连线的粗细表示该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民族地区脱贫研究热点主题分布概况。將相关文献数据按特定格式录入,设置年度切片为1年,选取“关键词”为节点类型,阙值取前50,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来绘制共现图谱,生成对应图谱(详见图1)。
  图l全景式地展示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研究热点全貌。如图l所示,聚类图谱间连线紧密复杂,整个聚类图谱以“民族地区”节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各节点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主题。
  具体而言,可将相关研究主题归纳为民族地区脱贫的内涵、脱贫对象、脱贫重点、脱贫目标、脱贫方式、脱贫价值这六大类。对这六大类主题进一步系统归纳:一是关丁民族地区脱贫的内涵研究,主要共现关键词有:民族地区等。二是关丁脱贫对象的研究,主要共现关键词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民族贫困地区、民族乡、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乡村、农牧民、少数民族妇女等。三是关于脱贫重点的研究,主要共现关键词有:少数民族人口、三区三州、民族宗教工作、旅游业、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劳动就业等。四是关于脱贫目标的研究,主要共现关键词有:奔小康、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致富、民族地区发展、宗教和谐、可持续脱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五是关于脱贫方式的研究,主要共现关键词有:内生动力、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异地扶贫搬迁、劳动输出、扶贫开发、职业教育、治藏方略、党的民族政策、长效机制、脱贫路径、多维贫困等。六是关于脱贫价值的研究,主要共现关键词有:脱贫攻坚、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扶贫攻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2.热点聚焦分析
  (1)脱贫内涵与概念。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千差万别的贫困(相对低收入)现象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贫困作为长期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其产生的深刻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贫困也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
  具体来讲,贫困受一系列的内因和外因制约,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政府行为、法制约束等因素影响,形成“贫困”状态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环境制约型、能力制约型、权利制约型、法制制约型等[2]。贫困的形成也是个体与社会、历史与当下、自然与人文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源却在于贫困人口自我创收能力的匮乏[3]。反贫困理论一般也认为,机制、资源、能力的相对缺陷及其互动失衡,是致贫的主要原因[4]。总之,贫困源于自然,贫困治理需要尊重自然,需要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但更重要的是引导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自然依赖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5]。
  (2)脱贫对象。相对于一般贫困而言.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存在脱贫难度大、返贫可能性大等特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社会发展较为滞后[6],贫困问题具有周期长和严峻性等特征[7],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相对较高、返贫可能性大的区域[8]。民族地区大多还曾是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9]。特别是部分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多维化特征明显,曾是我国精准脱贫的重要战场[10]。脱贫攻坚最后阶段,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往往也属于民族地区。
  (3)脱贫重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聚焦于旅游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一是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实现脱贫减贫的重要路径[ll]。要发展民族旅游业,以旅游业持续发展推动稳定脱贫[12]。二是关于教育扶贫研究。认为在精准扶贫中可通过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与金融扶贫等多种模式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应对新的扶贫形势,通过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等多维创新构建民族地区扶贫的动力机制[13]。三是关于产业扶贫研究。学者们指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民族特色经济[14],助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的益贫性,为高质量脱贫提供产业支撑[15]。
  (4)脱贫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有学者认为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协调兴旺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宜居建设等,带动脱贫,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16]。有学者还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要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整合优秀的传统治理资源[17]。还有学者提出将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更好地衔接,二者协同推进,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18]。总之,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9]。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0]。
  (5)脱贫方式。脱贫方式多样,要提高脱贫效果,需要各主体、各环节之间形成合力。一是关于内生动力的研究。注重从脱贫数量向脱贫质量转变,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21]。认为扶贫贵在扶志,增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彻底脱贫、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2]。二是关于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研究。戴小明(2016)认为偏远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在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_[23]。柏振忠(2017)提出农民合作社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和农村反贫困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24]。三是关于异地扶贫搬迁的研究。强调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不僅是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实践课题,特别是治理贫困理论构建的过程[25]。四是关于脱贫路径研究。谭俊峰等(2018)基丁嵌入性理论提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应坚持政治嵌入、经济嵌入、文化嵌入和认知嵌入“四位一体”的嵌入路径[26]。罗骥(2017)分析了县域扶贫工作“内卷化”矛盾,提出少数民族贫困县县域扶贫治理的路径选择,即遵循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路,运用“缓和曲线”原理,选择最佳工作路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7]。
  (6)脱贫价值。打赢脱贫攻坚战,直接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脱贫攻坚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之治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密码,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有助于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28]。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是两个系统工程,两者耦合度越高,社会越稳定越团结,人民生活越幸福;两者耦合度越低,社会越不稳定越不团结,人民生活越不幸福[29]。
  三、总结与展望
  1.研究总结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界主要以理论逻辑 现实逻辑为主线,从现实维度、路径维度、实践维度,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内涵、对象、重点、目标、方式、价值等方面,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理论和实践展开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较具有现实价值。然而,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理论研究待深化。学界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研究存在重政策解读轻学理研究的现象,理论研究有待系统深入。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践研究主要侧重相关政策解读,缺乏学理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不足。
  二是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已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普适性视角的脱贫实践研究,亦即主要从中宏观视角探讨民族地区的产业、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普适性脱贫实践,较少从微观的个案视角探讨具有区域特色的脱贫经验总结。   三是研究内容不均衡。现有成果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特点、模式、经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由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动态性特征,已有研究对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模式与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提炼与升华,尤其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重点探讨。
  2.研究展望
  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应注重相关理论探讨,丰富理论体系,从政策解读转向学理话语体系构建。未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应在政策解读与应用的基础上强化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与应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戰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尤其是要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嵌入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二是拓展研究视角。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应在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背景下,注重开展多元化的研究。一方面从中观宏观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如何有效推动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注重从微观的经验研究视角,探讨部分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经验与做法,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找准重点内容,将“突出重点内容”与“着眼精细”相结合。抓住关键问题,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研究。高质量发展阶段,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重点聚焦于如何有效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从理论阐释、政策配套、产业、项目、文化、人才队伍、工作机制、社会治理衔接等方面强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3.
  [2]彭斌,刘俊昌.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学术论坛,2013,(11).
  [3]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4]邓成明.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分析及脱贫对策选择[J].民族论坛,1997,(02).
  [5]王明黔,王娜,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路径选择辨析——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04).
  [6]杨帆,庄天慧,阚杰,等.四川藏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 (09).
  [7]崔学华.决战深度贫困推动乡村振兴[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1).
  [8]李俊杰,耿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以“三区三州”为例[J].民族研究,2018,(01).
  [9]宋才发,李锐亨,刘廷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法治保障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6,(lO).
  [10]王飞.边疆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中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11]黄炜,孟霏,肖淑靓,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
  [12][14]齐义军,巩蓉蓉,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13]莫光辉.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维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2).
  [15]郑长德.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提高脱贫质量的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
  [16]骆行,王志章.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探索——以贵州道真自治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
  [17]廖林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N].中国民族报,2017-11-03 (008).
  [18]王东宾,将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有机衔接[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8- 03- 21(B03).
  [19]于红梅,张艾力,民族地区脱贫与农牧民养老保障对策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20]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
  [21]李俊杰,陈浩浩.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与基本思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22]潘鲁生.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脱贫攻坚的调研[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03).
  [23]戴小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在教育——武陵山片区一所偏远乡村小学的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6,(06).
  [24]柏振忠,李亮,武陵山片区农民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
  [25]任新民,马喜梅,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搬迁稳定脱贫实证研究——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片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26]谭俊峰,陈伟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路径研究——以嵌入性理论为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05).
  [27]罗骥.少数民族贫困县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Jl.贵州民族研究,2017,(09).
  [28]王超品,打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制度密码及实现路径[J].思想战线,2020,(05).
  [29]詹全友,徐淑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耦合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
  (责任编辑 肖华堂)
其他文献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化学中毒检测学组、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承办的2010工作现场监测与生物监测学术研讨会暨职业卫生与化学中毒检测技术培训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0—12-01—048(国)]于2010年12月10至13日在深圳市成功召开。
期刊
首批全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BOHS)试点工作于2006年开始,现已经结束。首批试点单位进行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深入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卫生部已经确立了第二批试点单位。《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为了配合国家做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
期刊
目的 探讨矽肺患者巨噬细胞(AM)培养上清是否通过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增殖作用,进而参与矽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 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法收集矽肺患者AM,在体外用含有SiO2(50 μg/ml)的DMEM培养基和不含SiO2的DMEM培养基培养18h,然后收集培养的AM上清液.用组织贴块法获取培养HELF,与AM上清液共同孵
目的 了解淮安市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急性中毒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185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中毒住院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56例患者中,男878例(47.30%),女978例(52.70%),男女之比为1∶1.11;高发年龄段为21~40岁(46.37%),且男女之比为1∶1.34.中毒患者职业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无业人员(522例,占28.13
目前职业健康体检信息管理多是人工管理手工操作,体检档案管理十分繁琐,而且不便于检索、分析统计,不能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接触职业病危害人群的健康状况,不能为制定职业危害防治对策及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需要有一套能满足基层需求,实用、易用的管理系统来实现职业健康体检的信息化管理.为此,一些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但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尤其是职业健康体检的管理要求来说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经过近
期刊
传染病院是具有特殊性的医疗机构,在救治传染病患者的同时,传染病院的医护人员也存在着极高的危险性,易发生感染等职业危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给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期刊
[摘要] 文章就成都外环铁路项目建设可能对所经地区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短期有利于增加所经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但可能会对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不利影响;中长期则有利于推动所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2)有助于转变沿线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3)有利于改善项目“移民”生
镉毒性研究的人群资料较缺乏.我们测定了2个工厂空气中氧化镉的浓度及作业工人的尿镉含量,并对作业工人眼部晶状体损伤情况进行了检查,以探讨氧化镉粉尘对作业工人晶状体的影响。
期刊
目的 回顾分析10例1,2-二氯乙烷(I,2-DCE)慢性中毒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MRI对头部进行扫描,层厚8mm,层距2mm,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T1WI,T2WI,FLAIR成像。结果10例病例脑白质均表现不同程度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临床中毒表现为轻、中度时,MRI表现为广泛的脑自质异常信号、呈现症状与表现不一致。结论1,2-
百草枯作为一种高效、广谱、价廉、对环境污染小的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但其对人类毒性较大,因误服或者自杀等因素致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死亡率很高。百草枯在生产、运输、储藏、使用等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有着较多的接触机会,其引起的职业性中毒与损伤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对其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