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去,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教学时,不应纠结于平均数的求法上,应更重视理解其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一、有效利用素材,碰撞生成,形成学生的数学思考
上课伊始,出示“女生队”和“男生队”第一回合比赛成绩:女生队杨羽18个、曾诗涵20个;男生队王小飞19个、刘 东15个。引发观察分析第一回合,哪个队的成绩好?并说说判定成绩好坏的根据是什么?比赛继续进行:女生队的张倩和李玲各踢了19个。男生队的李雷16个;谢明明20个;孙奇15个。这时到底是哪个队获胜呢?让学生自由讨论:1.看两个小队踢的总个数行吗,为什么?2.如何比较,使比赛更公平?
通过依次呈现两组个数相等的数据,学生发现可以直接通过比较总数解决问题;然后增加一些数据,使两组数据个数不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比较总数不行。在引导学生比较人数不等时,其实也不一定就局限于平均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增加女生队人数,或减少男生队人数......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識到各种看法的片面性,把学生推向了思考的前沿,从而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催生了学生的思想——“比较平均每人踢的个数”。这时,平均数的概念呼之即出。学生的思维活跃在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深度数学思考。
二、数形充分结合,直观升华,丰富学生的数据感知
这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仍是雾里看花,我就进一步出示女生队踢毽个数条形统计图:怎样求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毽子呢?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先估一估,再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人踢了19个。再次探究:是不是每人都一定踢了19个?这4个人实际踢的个数与平均数19对比,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这里的19个,表示女生队4人踢毽子的整体水平。
数形结合充分运用呈现的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和数据较少的优势,采取了先估后移再算的策略。一方面,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前,认识平均数的特点。由于数据不大,而且比较接近,学生利用移动的方法找到答案,为学生理解意义提供了表象支撑,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避免了计算的机械性和认识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脱离图形,对数据加以分析,提升对数感的再感知。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逐渐掌握了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对应”等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弄清对平均数“算法的理解”,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围绕平均数意义的本质,连续追问,引发了学生的不断反思,丰富了学生的智慧体验,把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引向纵深。
三、链接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体会数据蕴含信息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并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平均数。如:某校四年1班的同学为灾区儿童踊跃捐书,其中的5位同学平均捐了9本书。你能说说他们捐书的大致情况吗?让学生大胆猜想。出示P92做一做,杨欣宇8本,王波6本,刘真尧9本 ,马丽8本,唐小东14本;同时充分肯定学生的各种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爱心活动”——捐书,由“平均数”返回说说这组数据的大致情况,通过进一步计算,并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统计量,也可以通过平均数,求出总数,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代表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个体之间的数据不同,也会变化,但它们的总数不变,这就是它们的整体水平体现,加深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如果是你,你会捐吗?并渗透爱心教育。力求做到学科之间互相融合,有效进行了爱心、互助教育。
四、体验随机性,分析判断,发展学生统计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通过运用所学方法,求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引发思考:要是都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然后求平均身高,时间太紧张了,有没有更好地办法?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一下该班同学的大约平均身高,可以吗?
通过课前的测量,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选择第一排学生、最后一排学生、第一列学生三组身高数据 进行计算、分析 :通过前后两排身高的悬殊,直观感知选择第一排与最后一排数据的不合理性,体会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再让学生发现第一列学生有高有矮,更接近全班同学的整体状况,从中感受到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这些数据有代表性,所以选取这组数据具有某种稳定性。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感悟,要使平均数真实可靠还需要考虑数据收集的方法,收集的数据要有代表性,从而渗透统计过程中样本的抽取要合理、科学的统计思想。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智慧体验,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也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作者单位:漳浦县湖西中心学校 福建】
一、有效利用素材,碰撞生成,形成学生的数学思考
上课伊始,出示“女生队”和“男生队”第一回合比赛成绩:女生队杨羽18个、曾诗涵20个;男生队王小飞19个、刘 东15个。引发观察分析第一回合,哪个队的成绩好?并说说判定成绩好坏的根据是什么?比赛继续进行:女生队的张倩和李玲各踢了19个。男生队的李雷16个;谢明明20个;孙奇15个。这时到底是哪个队获胜呢?让学生自由讨论:1.看两个小队踢的总个数行吗,为什么?2.如何比较,使比赛更公平?
通过依次呈现两组个数相等的数据,学生发现可以直接通过比较总数解决问题;然后增加一些数据,使两组数据个数不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比较总数不行。在引导学生比较人数不等时,其实也不一定就局限于平均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增加女生队人数,或减少男生队人数......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认識到各种看法的片面性,把学生推向了思考的前沿,从而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催生了学生的思想——“比较平均每人踢的个数”。这时,平均数的概念呼之即出。学生的思维活跃在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深度数学思考。
二、数形充分结合,直观升华,丰富学生的数据感知
这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仍是雾里看花,我就进一步出示女生队踢毽个数条形统计图:怎样求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毽子呢?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先估一估,再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人踢了19个。再次探究:是不是每人都一定踢了19个?这4个人实际踢的个数与平均数19对比,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这里的19个,表示女生队4人踢毽子的整体水平。
数形结合充分运用呈现的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和数据较少的优势,采取了先估后移再算的策略。一方面,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前,认识平均数的特点。由于数据不大,而且比较接近,学生利用移动的方法找到答案,为学生理解意义提供了表象支撑,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避免了计算的机械性和认识的盲目性。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脱离图形,对数据加以分析,提升对数感的再感知。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逐渐掌握了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对应”等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弄清对平均数“算法的理解”,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围绕平均数意义的本质,连续追问,引发了学生的不断反思,丰富了学生的智慧体验,把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引向纵深。
三、链接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体会数据蕴含信息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并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平均数。如:某校四年1班的同学为灾区儿童踊跃捐书,其中的5位同学平均捐了9本书。你能说说他们捐书的大致情况吗?让学生大胆猜想。出示P92做一做,杨欣宇8本,王波6本,刘真尧9本 ,马丽8本,唐小东14本;同时充分肯定学生的各种猜想,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爱心活动”——捐书,由“平均数”返回说说这组数据的大致情况,通过进一步计算,并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统计量,也可以通过平均数,求出总数,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代表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个体之间的数据不同,也会变化,但它们的总数不变,这就是它们的整体水平体现,加深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如果是你,你会捐吗?并渗透爱心教育。力求做到学科之间互相融合,有效进行了爱心、互助教育。
四、体验随机性,分析判断,发展学生统计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通过运用所学方法,求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引发思考:要是都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然后求平均身高,时间太紧张了,有没有更好地办法?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一下该班同学的大约平均身高,可以吗?
通过课前的测量,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选择第一排学生、最后一排学生、第一列学生三组身高数据 进行计算、分析 :通过前后两排身高的悬殊,直观感知选择第一排与最后一排数据的不合理性,体会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再让学生发现第一列学生有高有矮,更接近全班同学的整体状况,从中感受到虽然数据是随机的,但这些数据有代表性,所以选取这组数据具有某种稳定性。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感悟,要使平均数真实可靠还需要考虑数据收集的方法,收集的数据要有代表性,从而渗透统计过程中样本的抽取要合理、科学的统计思想。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智慧体验,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也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作者单位:漳浦县湖西中心学校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