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水墨话语权被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bf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筹备,“水墨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今夕与共”(Ink Art: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展览,于美国时间2013年12月11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大都会博物馆首次推出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
  近两年“水墨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人说,连美国大都会都要办中国水墨展了,似乎这股“水墨风”就要在纽约登陆了。这让一些热爱中国水墨的人们感到兴奋的同时,也让一些长期从事中国水墨的画家和国画收藏家感到失落甚至愤懑:继中国当代油画之后,西方人又一次夺取了中国水墨画的话语权。
  展览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策划,遴选出过去30年中活跃于中国以及海外的3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包括蔡国强、刘丹、邱志杰、邢丹文、方力钧、杨福东、邱黯雄等艺术家的70件作品。
  如何诠释中国当代水墨?何慕文在展览画册的前言中讲述了自己的理解:“当我尝试用当代的语言来定义古代的表达方式时,我一开始选择了一些和传统媒介(墨和纸)、形式(卷轴和册页)以及技术(毛笔)密切相关的作品,因为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定义了中国水墨发展历程。然而当我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后,我发现一些采用了非传统东方媒介(油画、摄影、录像等)以及呈现方式(抽象、装置、表演艺术等)的作品,与古典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展,而是呈现了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从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公然地或含蓄地与中国艺术传统基本准则互相映照的作品。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展览被分为四个主题:文字、新风景、抽象、以及画笔外的艺术。不同于以往大都会博物馆呈现的传统书画乃至现代艺术展览,展览并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展览的大部分作品陈列于书画展厅,并增添了一重古法今用的含义。比如呈现山西广胜寺元代《药师经变》壁画的展厅挂上了杨诘苍的五幅《会叫的风景》,大幅的工笔重彩绘画从天顶上垂直悬挂,当代城市景观和古代佛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古典庭院“明轩”中,张建君的粉红色硅胶假山石和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替代了原始的太湖石,颇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意味。
  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表示,从大都会这个水墨展的策展意向以及对四个部分的描述不难看出,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其当代呈现的方式已经远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由笔和墨的种种规范和技巧完成的传统样式。其创作主体也不是国内通常认为的“国画家”或“水墨画家”。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水墨的理解和价值取向不在其技法意义上的推进和变革,而在如何将其转换为一种当代方式。而这种大幅度的转换,又主要不是发生在国内的水墨画界。他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已经远远越出了画种的界限。35位入选的艺术家,真正在水墨本位上工作的比例很小(这里显然不排除他们对国内近年在水墨领域里的优秀探索者缺乏了解),而大多是在当代艺术家的行列。
  另据了解,美国大都会举办这个展览早在10年前就有考虑,真正进入策划和工作状态是近两三年的事。无独有偶,近两年来中国当代水墨成了热门话题,欧美重要的美术机构已经策划了多个以中国当代水墨为主题的展览,譬如大英博物馆的“现代中国水墨画展”、波士顿美术馆的“与古为徒:十位中国艺术家的回应”等。由此可见,“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是水墨风登陆纽约了,结果还是风从西方来!”业内人士说道。
  微言微语
  @ 徐子林不加V
  中国搞当代艺术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挖空心思想让西方承认,现在佳士得关注当代水墨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在策划水墨展览了。当当代艺术被特指一个地域或品种时,就注定是奇技淫巧,比如当代水墨,然后是中国当代水墨。文化成了猎奇或仅仅为了日后返销中国的商业利益!
  @ 王春辰
  此展目的就是要为当代水墨制定标准,再一次抢夺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方向(水墨)的话语权。英国的萨奇,佳士得、苏富比拍卖行已经提前行动推出了水墨的系列展览,大都会的这个展览等于为当代水墨在全世界做了一个顶级推广。如果中国的艺术界不在12月8日前表明态度做出展览与之对应的话,历史会再一次的轮回,就像当年买F4一样,中国的收藏家还要花十倍百倍的代价来为这一次的缺席买单!
  @ 墙艺术-WallArt
  什么才是“当代”的水墨呢?纽约大都会“水墨”大展给出的答案显然与咱们中国本土的“水墨”相去甚远,“当代”的定义似乎还没有一个标准定论。
  @ 雅昌拍卖收藏V
  雅昌网独家对话嘉德副总裁胡妍妍:今年会继续加强当代水墨部分,“因为整体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水墨,大都会博物馆筹办中国当代水墨大展,我觉得这个展览可能会推动当代水墨的发展。
  @ 杨青工作室QingStudio
  近期中国当代水墨异常火热,国内外多场展览相继举办。中国当代水墨展览近期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首次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当代水墨与纽约文化的对话,能否为当代水墨的发展激发出更多可能性,值得期待!
  麻辣评语
  听说大都会要做水墨展,令人振奋中可能给人一种误解:似乎水墨画开始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了。事实证明,他们关注的只是与水墨有关的当代艺术,而并非我们所理解的“水墨”。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源自传统的 “水墨”,不是在单一的水墨领域里可以完成的。水墨可以是走向当代的出发点,但却不是一座必须固守的“东方城堡”。 艺术国际
  我以为,暂且不要急于判断中国水墨画的话语权究竟是否被夺,也暂且不评论大都会这个水墨展的好坏和目的,而不妨想想,如果由我们类似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这样级别的艺术机构来策划一个中国当代水墨展,我们会做成怎样?我们是不是能花10年时间来为一个展览进行研究、考察和藏品积累?我们是不是会办成一个以美协、画院领导为主体的排排坐式的水墨大展?我不乐观地认为,以现有的美术体系的机制,很难不办成美协、画院领导及其门生的作品大展。 雅昌艺术网
  《水墨》展策展引言特别点到,此展览不涉及遵循国画传统规则及国画结合苏俄写实主义的派别;亦不涉及一味地跟随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往下走的派别。策展人所叙的这两大艺术支流在中国鲜明地存在着,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创作出发点的文化兼容性并不及这个时代的现状洒脱。水墨热潮走到今天这步,恰到了反思之时。《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我虽然出了二十几本单行本,但感觉只有写老电影的《梦影集》和写民国漫画的《漫画漫话》乃专门之书,好像有些价值。两书销售均不够理想,正在失望之际,最近突然有中央一级的电视台与豪华时尚杂志好像商量好似的一起向我约稿约访谈,内容即“民国漫画”。我想,现在的“民国热”是不是带动了“民国漫画热”?  30年代的民国是个什么样子?最能还原30年代世间相的不是鲁迅的杂文,不是周璇的电影,不是齐白石的绘画,不是曹禺
期刊
人活着,就需要消费,无论是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商业经济。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我们每天都在消费,这种习惯根本不足为奇。  然而,相比之下,当消费与艺术挂上钩,不少人会认为这其实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交集。我们常常堂而皇之地说“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按照这种逻辑,消费艺术应该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为什么一提到它,相当一部分人的距离感是如此强烈?原因很简单:一是能不能买得起,二是有没有必要去买。  鉴于此,
期刊
这几年我一头扎进老酒里很少旁顾。从2010年5月的中国名酒专场拍卖开始,将一个小众赏玩做成了一个“有文化”的新兴行业,亲自经历亲自见证讲来还是蛮有趣的。  不说眼下风光的老茅台和“八大名酒”,就说咱北京老二锅头。三年前我花一瓶200元的价格偶然淘到4瓶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红星二锅头,当年组织秋拍上拍2瓶,以2500元一瓶的价格拍出,当时很多人以为是朋友间的捧场。2012年我手里剩下的2瓶中的一瓶被
期刊
喜洲在大理北,著名的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和《天龙八部》是在这里拍摄的。  喜洲有明文人杨士云的“七尺书楼”,算是跟收藏最靠近的故实。杨士云有地理著作被后人收入云南府志。  喜洲巨商董澄农曾得徐悲鸿作《滇马》,时徐氏在喜洲教美术。这幅画七八十年后被拍得167万元,算是喜洲与收藏的第二个故实。董家是茶商,著名的沱茶是董家发明制作的。沱茶跟七子饼一样是好茶的人收藏的对象。董家的洋楼是当地的一景,很得风
期刊
陆俨少 画风:天然去雕饰  陆俨少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出生于1907年的陆俨少,早年随冯超然学画,从王同愈习诗文,后又师从吴湖帆。从他的山水画作品来看,应该是随“四王”正统派入手,后上溯宋元诸家。他20岁的临摹作品即被冯超然认为可以乱真。他还临过王石谷、王原祁等明清真迹。这些临本功力殊深,格调高
期刊
2013年秋天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我得了三本西文老《圣经》。  一本是1804年版威尔士文《圣经》。大32开,2寸厚,皮面精装。我买的时候以为是意第绪文呢,回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是威尔士文。敢情威尔士文跟英文差别忒大。看不懂为什么要买?这是一类藏书人的“怪癖”:求冷求僻,最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书。比如,我读史料得知传教士曾经出过一本宁波话《圣经》。假如这本书出现在旧书市,那就是很有“淘”头的一本书了
期刊
阳燧,又称“燧”、“阳遂”、“火镜”,这是一种古代的取火用具,亦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类特殊的“凹面铜镜”。  2000余年来,历朝历代的文献著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关于阳燧的文字记录。  《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孙诒让正义:“古阳遂蓋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
期刊
进入消费时代了?  自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调整期后,市场已难见亿元拍品,这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欣喜的是,购藏者却没有明显锐减。难道我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了?  寇勤: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新兴市场,很难用“亿元”或者是“消费”这样一个词来概括。现在应该说是历史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好的时代之一,而且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以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投资行为、收藏行为,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期刊
去年夏秋时节,上海市松江区程十发艺术馆举办了一次关于程十发艺术创作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之所以做这样一次活动,缘由很有意思: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书画名家艺术馆、美术馆,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家乡弘扬大师艺术外,还成立了“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而且商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进行艺术主题研讨和举办专题展览,各家轮流做东。算起来,今年是第十八届年会,轮到松江的程十发艺术馆“唱主角”。相关专家、艺术家济济一堂地坐在一起
期刊
烟标上亮相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2013年,笔者有幸收藏到数枚。  1917年,梅兰芳在上海先后演出了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十出以旦角青衣花衫兼唱的本戏,一时轰动上海滩,商人们均以“梅郎”称之。由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既叫好又叫座,艺术写真形象较早登上烟标图案。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印有梅兰芳艺术形象的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