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汉语中日源借词的大量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从日本大量地吸收新的用语。这些借词包括音译词、意译词、活用古代汉语词汇创造的词、日语固有词汇、利用接辞成分创造的派生词等类型。由于时代发展,这些借词在融入汉语之后其中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语义发生了演变。在词义上、用法上等产生了差异,从而使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用,成为容易引起母语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也成为日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日源借词;日语教学;母语干扰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1-0009-03
借词也被称为外来词或外来语,是指“把外语中具有非本语言所有的意义的词连音带义搬到语言里来”的词。日源借词即来自于日语的外来语。
1 日源借词的借用过程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方面的交流更是异常繁盛。众所周知,汉字通过朝鲜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才开始利用汉字表记。到了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僧、留学生。将中国古代典籍带回日本,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汉文文化。但是,到了近代,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并且以汉字的造词法为基础,创造出大量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等有关的用语。而当时的清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抵抗侵略,自1896年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由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地理位置接近,交通费用低,在生活费方面日本比当时的欧美便宜,风俗习惯方面两国也比较接近,而且不少人认为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学习起来更容易,所以自1900年之后赴日留学的人数不断急增。而其中许多中国留学生开始致力于翻译日语书籍。因此,这些新的用语就通过留学生等人之手,融入到了汉语中。
(2)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引入外来文化。这一时期与经济、社会生活有关的词汇大量从日本传入中国。随着电视、网络等的普及,这些借词的传入不像过去一样仅仅依靠书籍,而是越来越多元化。传入的群体也由社会文化精英转变为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成为了日源借词的使用和传播的主力。同时,这一时期借词的传入路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由日本直接传入中国,而更多的是经由台湾、香港间接传入中国内地。
2 日源借词的类型
2.1 音译词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吸收欧美文明的过程中,直接用音译法音译欧美语言的发音而创造出许多新词。最初也用汉字书写过,但现在一般都用片假名书写。这些词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后,汉语根据日语的发音,用发音相似的汉字书写,直接借用了当时的日语词。如:瓦斯(ガス·英gas)、浪漫(ロマン/ロマンチック·英romantic)、啤酒(ビール·英beer)、淋巴(リンパ·英lympn)、混凝土(コンクリート·英concrete)等。
2.2 意译词
这类词也是在明治维新时期,通过汉字的重新搭配组合意译欧美语言而创造出的新词。这些意译词以与思想、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医学、艺术等相关的词居多。并且比中国更早的根据内容用汉字意译出来,进而被汉语吸收。如:抽象(抽象)、科学(科学)、电话(電話)、法人(法人)、登记(登記)、传染病(伝染病)、表演(表演)。
2.3 活用古代汉语词汇创造的词
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时,利用古代汉语词汇根据欧美原词的意思赋予其内涵形成新的词。这些词在被汉语吸收之后,在词义方面,有的与古代汉语原义相同,有的相类似,有的则完全不同。
如:讽刺(風刺·英satirize)一词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指以婉言隐语相讥刺。现代汉语中表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与古代汉语、日语词义基本相同。
教育(教育·英education)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古代汉语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汉语中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比古义更加宽泛。
革命(革命·英revolution)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古义是变革天命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与古代汉语完全不同。
2.4日语固有词汇
这一类词是指日语中训读的固有词汇,包括表示日本特有事物等的词汇,如:寿司(寿司)、富士山(富士山)、新干线(新幹線)、株式会社(株式會社)等,通过这些借词可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再如:场合(場合)、市场(市場)、小型(小型)等,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发现用例的词汇。
2.5 利用接辞成分创造的派生词
日本人在翻译欧美语言中的“-ness、-tic、-al”等接辞成分时,创造出了“—性、—化、—式”以及“非—、超—、反—”等接尾词、接头词,在被汉语借用后,反而比在日语中使用的更广泛。如:现代化(現代化)、自动化(自動化)、可能性(可能性)、原则性(原則性)、日本式(日本式)、问答式(問答式)等。
3 现代流行语中的日源借词
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的日源借词被吸收进汉语,如:“カラオケ”传入中国后被称为“卡拉OK”;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之间也会模仿日语中的“―さん”,在名字后面加上“—桑”等等。此外,在日本新产生的一些词如“暴走族”“過労死”、“半導体”、“写真”、“人気”等因在中国也有同样的感觉而被借用。而在台湾、香港,对于现代日语的吸收比中国内地要更多。如“かわいい”一词传入香港、台湾,被称作“卡哇伊”,后传入中国内地。现在,香港的语言学家提出应该吸收日语中的像“準備中”、“営業中”等的“—中”这种在汉语中没有的,但更加方便的用法。然而,与近代日语汉语词大量传入中国相比,在现代,日语的传入量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现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新语,例如,近些年与IT相关的新语“网吧、网民、下载”等。因此,这些现代社会的用语依靠借用日语的必要性减少了。其次,与近代不同,在现代,日本利用汉字造的词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片假名来造词越来越多。
4 汉语中的日源借词对日语教育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日源借词,这些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借词在融入汉语之后,其中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语义发生了演变。从而出现了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产生了词义基本相同的同义词(在文体、词性、褒贬、搭配、语感等方面存在差异)、词义有部分相同,又有部分不同的类义词、词义完全不同的异义词等类型。在笔者的实际日语教学中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这些存在差异的词时,就容易产生误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母语干扰的影响。
由于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有很多学生认为日语简单。但是在开始学习日语之后,就会发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反而容易受母语的干扰,不知不觉地犯错误。这些错误主要包括理解上的错误以及表现上的错误。
4.1理解上的错误
一种情况是类义词中词义相似,但范围不同,有的日语比汉语广,有的则汉语比日语广。学生在碰到这种情况时潜意识里就容易用汉语的意思来理解,从而产生错误。如:方针(方針):在日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前进的方向,另一个意思是罗盘针。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比喻指导工作或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的意思,没有日语中第二个意思,因此,如果碰到「方針は南北を指す」这样的句子,不少学生就难以正确理解其意思。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中日两国的词义完全不同的异义词。如:打消(打消):日语中表示否定的意思,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放弃、消除”等意思。
4.2表现上的错误
例句1:この場面を見て、胸のうちに暖流が沸き起こる。
暖流(暖流)一词,在日语中指“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其水温较所到区域的水温为。”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可以比喻“心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动”。因汉语的词义比日语要广,而导致容易犯如例句1所示的错误。
例句2:ご飯を食べた後で、おじいさんと漫談した。
漫谈(漫談)在日語和汉语中的意思,完全不同,日语中指“没有要点的滑稽可笑的话”,而现代汉语中指“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
中国学生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母语知识来学习,这是非常有利的。但也会因为母语的干扰,常常无法正确把握日语意思,直接将汉语意思迁移到日语中使用,造成误用。
对于日语教师来说,首先自身需要准确把握这些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指出同义词、类义词以及异义词。并把类义词作为讲解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在初级阶段,记住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不做详细的区分。从中级阶段开始,需要把握其不同点特别是类义词的不同点。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做重点说明,并适量补充语言背景知识,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产生不同的原因。并对误用例句进行分析,明确产生误用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5 结语
从语言习得角度来看,由于日语借词而产生的这些中日同形语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常常是可怕的陷阱,也是容易引起母语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关于此问题,今后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沈国威.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序说.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
[3]窦硕华.日本传入中国的词汇.日语知识,2005年.
[4]陈岩.谈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常见的误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
[5]曲萌.关于高年级学习者常见的中日同形词误用的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
[6]陳力衛.和製漢語の形成とその展開.汲古書院,2011年.
关键词:日源借词;日语教学;母语干扰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1-0009-03
借词也被称为外来词或外来语,是指“把外语中具有非本语言所有的意义的词连音带义搬到语言里来”的词。日源借词即来自于日语的外来语。
1 日源借词的借用过程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方面的交流更是异常繁盛。众所周知,汉字通过朝鲜传到日本之后,日本才开始利用汉字表记。到了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向中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僧、留学生。将中国古代典籍带回日本,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汉文文化。但是,到了近代,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转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积极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并且以汉字的造词法为基础,创造出大量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等有关的用语。而当时的清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抵抗侵略,自1896年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由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地理位置接近,交通费用低,在生活费方面日本比当时的欧美便宜,风俗习惯方面两国也比较接近,而且不少人认为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学习起来更容易,所以自1900年之后赴日留学的人数不断急增。而其中许多中国留学生开始致力于翻译日语书籍。因此,这些新的用语就通过留学生等人之手,融入到了汉语中。
(2)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引入外来文化。这一时期与经济、社会生活有关的词汇大量从日本传入中国。随着电视、网络等的普及,这些借词的传入不像过去一样仅仅依靠书籍,而是越来越多元化。传入的群体也由社会文化精英转变为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成为了日源借词的使用和传播的主力。同时,这一时期借词的传入路径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由日本直接传入中国,而更多的是经由台湾、香港间接传入中国内地。
2 日源借词的类型
2.1 音译词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吸收欧美文明的过程中,直接用音译法音译欧美语言的发音而创造出许多新词。最初也用汉字书写过,但现在一般都用片假名书写。这些词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后,汉语根据日语的发音,用发音相似的汉字书写,直接借用了当时的日语词。如:瓦斯(ガス·英gas)、浪漫(ロマン/ロマンチック·英romantic)、啤酒(ビール·英beer)、淋巴(リンパ·英lympn)、混凝土(コンクリート·英concrete)等。
2.2 意译词
这类词也是在明治维新时期,通过汉字的重新搭配组合意译欧美语言而创造出的新词。这些意译词以与思想、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医学、艺术等相关的词居多。并且比中国更早的根据内容用汉字意译出来,进而被汉语吸收。如:抽象(抽象)、科学(科学)、电话(電話)、法人(法人)、登记(登記)、传染病(伝染病)、表演(表演)。
2.3 活用古代汉语词汇创造的词
近代,日本人在翻译欧美各国语言时,利用古代汉语词汇根据欧美原词的意思赋予其内涵形成新的词。这些词在被汉语吸收之后,在词义方面,有的与古代汉语原义相同,有的相类似,有的则完全不同。
如:讽刺(風刺·英satirize)一词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指以婉言隐语相讥刺。现代汉语中表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与古代汉语、日语词义基本相同。
教育(教育·英education)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古代汉语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汉语中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比古义更加宽泛。
革命(革命·英revolution)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古义是变革天命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与古代汉语完全不同。
2.4日语固有词汇
这一类词是指日语中训读的固有词汇,包括表示日本特有事物等的词汇,如:寿司(寿司)、富士山(富士山)、新干线(新幹線)、株式会社(株式會社)等,通过这些借词可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再如:场合(場合)、市场(市場)、小型(小型)等,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发现用例的词汇。
2.5 利用接辞成分创造的派生词
日本人在翻译欧美语言中的“-ness、-tic、-al”等接辞成分时,创造出了“—性、—化、—式”以及“非—、超—、反—”等接尾词、接头词,在被汉语借用后,反而比在日语中使用的更广泛。如:现代化(現代化)、自动化(自動化)、可能性(可能性)、原则性(原則性)、日本式(日本式)、问答式(問答式)等。
3 现代流行语中的日源借词
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的日源借词被吸收进汉语,如:“カラオケ”传入中国后被称为“卡拉OK”;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之间也会模仿日语中的“―さん”,在名字后面加上“—桑”等等。此外,在日本新产生的一些词如“暴走族”“過労死”、“半導体”、“写真”、“人気”等因在中国也有同样的感觉而被借用。而在台湾、香港,对于现代日语的吸收比中国内地要更多。如“かわいい”一词传入香港、台湾,被称作“卡哇伊”,后传入中国内地。现在,香港的语言学家提出应该吸收日语中的像“準備中”、“営業中”等的“—中”这种在汉语中没有的,但更加方便的用法。然而,与近代日语汉语词大量传入中国相比,在现代,日语的传入量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现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的新语,例如,近些年与IT相关的新语“网吧、网民、下载”等。因此,这些现代社会的用语依靠借用日语的必要性减少了。其次,与近代不同,在现代,日本利用汉字造的词变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片假名来造词越来越多。
4 汉语中的日源借词对日语教育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日源借词,这些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借词在融入汉语之后,其中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语义发生了演变。从而出现了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产生了词义基本相同的同义词(在文体、词性、褒贬、搭配、语感等方面存在差异)、词义有部分相同,又有部分不同的类义词、词义完全不同的异义词等类型。在笔者的实际日语教学中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这些存在差异的词时,就容易产生误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母语干扰的影响。
由于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有很多学生认为日语简单。但是在开始学习日语之后,就会发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反而容易受母语的干扰,不知不觉地犯错误。这些错误主要包括理解上的错误以及表现上的错误。
4.1理解上的错误
一种情况是类义词中词义相似,但范围不同,有的日语比汉语广,有的则汉语比日语广。学生在碰到这种情况时潜意识里就容易用汉语的意思来理解,从而产生错误。如:方针(方針):在日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前进的方向,另一个意思是罗盘针。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比喻指导工作或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的意思,没有日语中第二个意思,因此,如果碰到「方針は南北を指す」这样的句子,不少学生就难以正确理解其意思。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中日两国的词义完全不同的异义词。如:打消(打消):日语中表示否定的意思,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放弃、消除”等意思。
4.2表现上的错误
例句1:この場面を見て、胸のうちに暖流が沸き起こる。
暖流(暖流)一词,在日语中指“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其水温较所到区域的水温为。”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可以比喻“心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动”。因汉语的词义比日语要广,而导致容易犯如例句1所示的错误。
例句2:ご飯を食べた後で、おじいさんと漫談した。
漫谈(漫談)在日語和汉语中的意思,完全不同,日语中指“没有要点的滑稽可笑的话”,而现代汉语中指“不拘形式地谈体会或发表意见”。
中国学生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母语知识来学习,这是非常有利的。但也会因为母语的干扰,常常无法正确把握日语意思,直接将汉语意思迁移到日语中使用,造成误用。
对于日语教师来说,首先自身需要准确把握这些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指出同义词、类义词以及异义词。并把类义词作为讲解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在初级阶段,记住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不做详细的区分。从中级阶段开始,需要把握其不同点特别是类义词的不同点。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做重点说明,并适量补充语言背景知识,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产生不同的原因。并对误用例句进行分析,明确产生误用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5 结语
从语言习得角度来看,由于日语借词而产生的这些中日同形语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常常是可怕的陷阱,也是容易引起母语干扰的学习难点之一。关于此问题,今后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沈国威.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之研究—序说.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
[3]窦硕华.日本传入中国的词汇.日语知识,2005年.
[4]陈岩.谈汉语母语日语学习者常见的误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
[5]曲萌.关于高年级学习者常见的中日同形词误用的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
[6]陳力衛.和製漢語の形成とその展開.汲古書院,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