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产权条款的功能:危机与应对

来源 :中国环境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son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的国际条约设有知识产权条款,知识产权条款发挥鼓励创新的基本功能。现有生物多样性利用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集中在获取和惠益分享、遗传资源公开和利用知识产权产生的利益三方面。随着数字开源运动和数据库的大量兴起,协调型知识产权规则因缺乏强制力,使知识产权条款发挥的效力大打折扣。加之知识产权的专有属性和产业化,使得知识产权和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冲突加剧。中国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治理,由被动参与者转换为积极推动者,确认和实施知识产权规则,关注数字序列信息的发展并加强农民权利的表达。
其他文献
生态产品定价方法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以及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均衡价值理论,从生产成本、生态效用与供求系数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的定价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禁牧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中,进一步分析锡林郭勒盟各旗县自然、社会经济水平因素,构建差异化补偿标准分区方案。生态产品定价方法的研究可指导政府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并为生态产品交易价格的磋商提供借鉴。
【摘要】媒体广告经营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媒体传播形态的改变影响着媒体广告经营的发展格局,而数字生活的时代,广告传播和品牌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和难题。本文围绕品牌建设这一主题,论述媒体在助力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难点,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导并推出的“品牌强国工程”在帮助品牌快速成长、助力品牌新发展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媒体广告 品牌建设 解决方案  【中圖分类号】G2
排放权分配与减排分担始终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2℃环境约束与公平感受视角,利用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法,对全球排放权分配与减排分担展开研究,其结论如下:①在温
近年来,公众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为考察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方式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差异,本文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选取四类公众参与方式和四类污染物,结合我国2008—2017年30个省份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横向比较不同类型的公众参与方式,公众环境来访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效果优于环境信息公开和环保网络舆论,而政协提案、人大议案的积极效应尚不显著。纵向比较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治理效果,公众参与能显著促进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对噪声和固体
随着县级融媒体媒介功能转变和网络舆论影响力激增,县级融媒体舆情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热点。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2018~2020年县级融媒体舆情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的基本情况、热点关键词、主题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当前县级融媒体舆情研究存在以媒介融合、社会治理和疫情防控智慧平台为核心的热点主题变迁,在继承原有理论基础上呈现出纵深化、圈层化、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目标.近年来,全国各级媒体在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方
期刊
目的探讨PBL、学员小课堂联合临床病例教学模式在超声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级与2018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的12名规培学员,对比学员在参与PBL、学员小课堂联合临床病例教学模式培训前与培训后6个月的上机操作与诊断报告水平。结果培训后学员的上机操作总评分与诊断报告抽查总评分均有所提升。操作方面主要是在仪器调节、超声所见口头或报告描述、超声诊断、回答问题等四个方面提升较快。诊断报告方面:在患者一般信息描述、超声所见、超声诊断以及图像质量评估等方面均有所提高。结论PBL、
随着国家政策导向提出实现生物多样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除了注重实现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遗传资源(基因)三方面的协同性整体性保护以外,还强调了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国家安全等总体性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文建议,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也应当在推动立法实践、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整合现有立法资源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价值。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明确法律体系贯彻生物多样性整体性保护理念、执行国家战略部署以及平衡多元化利益的应有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目标的树立、网格联
2020年,新闻传播学类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传媒法论文,按其研究主旨可分为五个领域.在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研究领域,多名学者围绕《民法典》相关条款展开讨论,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变革意义。当前,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碳中和愿景,覆盖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总量的70%以上。未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将掀起一场新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先进低碳零碳技术将成为全球新的主导标准,低碳零碳产业体系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贸易和投资领域低碳零碳化的要求已初现端倪,围绕碳中和将出现一大批新的国际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