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剧《霸王别姬》的音乐叙事艺术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iant_D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原创舞剧《霸王别姬》在音乐叙事上颇具特色,成为叙事类舞剧音乐的典范.这里从音乐叙事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舞剧音乐叙事的倒叙、奏鸣曲式、三部性结构,音乐叙事的“主导者”,音乐符号叙事、音色叙事等辅助手段,来探讨舞剧音乐叙事艺术之魅力,兼谈舞剧音乐在叙事上是如何体现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创作技法的追求和探索.
其他文献
商乐舞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初进入学者视野,至今已走过百年研究历程.20世纪前半叶,商乐舞与“巫”的关系受到关注,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开启了利用甲骨卜辞研究商乐舞的序幕.1949年以后,伴随中国舞蹈史学的规划起步与繁荣发展,商乐舞研究亦向前开拓,1980-2010年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卜辞考索出更多的舞蹈名目;在“巫”与“舞”的关系问题上探讨得更为深入;对《大濩》与《桑林》做了初步考辩;对万舞进行了多角度阐释等.但整体来看,商乐舞仍属于舞蹈史研究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同商代历史研
符号的本质是意义,意义必须进入实践的领域才能在某一文化中有效地循环,符号的实践过程既是文化的实现过程,也是意义的编织过程.白马人的面具舞蹈是族群重要的文化符号,承担着族群认同的功能与价值.该符号的意指实践在不同村寨体现出从“怪物”到“祖先”的转变,这一认知以及围绕其展开的舞蹈仪式,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群体选择、呈现和塑造,折射出实践主体在具体社会中对于自我和世界的建构与想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作为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从人民大会堂到国家体育场,从“音乐舞蹈史诗”到“情景史诗”,以演艺时空的突破重新定位了重大文艺演出样式,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坐标.首先是以恢弘的气势开创了演艺空间,利用“鸟巢”自身的环形结构和整体搭建的立体舞台,为观众带来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的观赏空间.其次是以科技驱动,引领影像视觉创新,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交织在一起,使现场超大的舞台空间具备多层次景深表达的可能,创造出深度融合于舞台演艺的“第三空间”.最后是以党史育人,充分激发
仫佬族傩舞即仫佬族依饭仪式中,由师公戴面具请神、扮神所表演的舞蹈.面具作为傩舞的物质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通过对面具的解读,可窥见仫佬族文化结构,并对仫佬族文化进行整体性观照.仫佬族傩舞面具是仫佬族本民族文化与傩文化、佛道教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集体共塑,彰显着仫佬族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世俗观念.面具的结构、符号、细节中传递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而其组织构成、仪式功能、佩戴方式又彰显着仫佬族“人神合一”的秩序理念.
文章以云南傣族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武术舞”为例,试图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分析傣族舞蹈的文化特质.孔雀舞模拟孔雀动态,在宗教信仰与舞蹈精神中建构傣族独特的性灵之美;“象脚鼓舞”通过舞蹈文化与水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反映出傣族刚柔并济、热情豁达的性格特征;“武术舞”武舞合一,体现出阳刚坚毅、开朗细腻的民族性情.
随着70余年来内蒙古社会文化的发展,安代经历了传统歌舞仪式—民间歌舞—舞台歌舞—校园安代健身操—广场舞的变迁阶段.库伦旗安代通过孛额、民间安代艺人、群众文艺工作者、乌兰牧骑队员等实践主体的操作和演绎,从牧区进城镇,从传统安代歌舞的仪式属性转变为跨民族、超地方性的共享文化,被赋予“民间文化”“舞台歌舞剧”“健身操”“广场舞”“非遗”等多重现代属性.
衡阳稻草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稻草龙在传承过程中的危机与方式进行研究,并对衡阳稻草龙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期望能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秦汉之间的社会变革使汉初以人为本思潮开始勃兴,并对汉代乐舞的观念和形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在“天人相与之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并被汉武帝确立为主流思想,从而为乐舞“乐和民声”“以美化人”的社会教化职能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乐舞以“人”为出发点和皈依点,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充分强调了乐舞作为艺术形态自性之美的基础上,其社会教化职能也得到了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从而造就了充溢着强悍、进取、开拓、包容精神的强汉之音.
以布迪厄场域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为切入点,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方面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理论逻辑、场域特征与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理论逻辑遵循场域交互、资本创造、惯习形成的理论范畴;从体育与阶层的主体视角分析湘西苗族传统体育的场域特征,在自主性与同构性的场域逻辑中探究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域特征与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旅游场域的关系。基于此,以场域特征为视角构建多维“场域”空间、重视丰富“资本”模式、变革传统“惯习”思想等机制,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保护创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祭亡、悼亡的仪式舞蹈,其形态、意义和价值因丧葬礼俗而存在并被传承.武陵山脉和清江水系构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撒叶儿嗬舞蹈传统存续的土壤.撒叶儿嗬丰富的舞蹈套路及其多样组合,身姿、步伐和手势的完美配合,凝结并汇聚成鲜活而深刻的身体语言及其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反映了清江土家人的生活史和生命观.撒叶儿嗬的生成和发展源于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所创造的历史传统.作为区域社会的仪式舞蹈,撒叶儿嗬拥有土家族高度成熟的舞蹈术语系统,体现了中国民俗舞蹈达到的实践高度,也彰显了中国特色舞蹈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