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城市源远流长

来源 :新华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活在北京,也深爱这个城市,可北京古城还在被继续拆除之中,理由是房屋危破了。但是,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房子在和平发展时期一下子衰败了呢?
  
  


  写完《采访本上的城市》,我感到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下来了。怎么说呢?2002年,我完成《城记》一书,它写得更多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城市改建的事情,对眼下大家都十分关心的北京危房问题未作专门研究。所以,《城记》出版之后,我心里还压着一块大石头。我生活在北京,也深爱这个城市,可北京古城还在被继续拆除之中,理由是房屋危破了。但是,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房子在和平发展时期一下子衰败了呢?
  “年久失修”是最容易给出的答案。但是,为什么年久失修呢?你可以说,这是因为政府财力不济。但是,自古以来,在我们的城市里,房屋多是靠产权人自己修缮,靠市场流通来保持质量的。我在潘家园收集了不少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房地产买卖契约,通过它们,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生命是怎样持续的。这些买卖契约通常这样写道:因为手中乏钱使用,将房屋卖给了谁,土地的四至范围如何,现金收取了多少,哪一位中人作证。然后,到政府部门办手续并缴纳税款。这样的市场交易,使房屋流水不腐。在这个过程中,房屋产权的稳定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会出现无人敢修、无人敢卖的情况。打个比方,苏州为什么能产生如此伟大的古代私家园林?试想,如果财产权不稳定,当地人会往自家的房子里投入那么多情感、那么多资金吗?会请那么好的工匠来建造吗?
  清朝初期曾将北京的大量房屋收归国有,但最终以私有化处之——清王朝顺治时期将北京内城房屋收为旗产,性质属国有,分配给旗人居住,禁止买卖。随着社会的发展,旗人因贫富分化而出现大量房屋典当行为,加之城市人口增长造成住房紧张,政府负担沉重,促使旗房不断向私有化、民房化转化。旗房自康熙年间被允许在旗内买卖,雍正年间准许旗人购买官房,乾隆年间实现了产权私有,咸丰年间开放了旗产买卖。(详见张小林:《清代北京城区房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03至148页)这一历史过程也表明,住宅的健康与持续的供给,单靠政府一手支撑是困难的,也不是必须的,基于产权与市场关系的民间力量是不能被排斥的。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1949年5月21日,法学家钱端升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为《论如何解决北平人民的住的问题》,对当时存在的将私房充公的倾向表示忧虑,认为这将导致“无人愿意投资建造新房,或翻建旧房”的情况,一方面政府没有多余的财力去建房,一方面私人又裹足不前,不去建房,房屋势将日益减少,政府还背上繁重的负担。
  钱端升的担心不幸成真。1952年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城区危险房屋为城区旧有房屋的4.9%,到了1990年,北京旧城内的三、四、五类房(即一般损坏房、严重损坏房和危险房)占平房总量的50%左右。200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城区角落调查》显示,在崇文区辖内的前门地区,严重破损和危险的房屋比例高达47.5%。宣武区辖内的大栅栏地区情况同样严重。据房管部门调查,三、四、五类危旧房面积比例逐年增大,已达到90%以上,其中四、五类危房已达30%以上。
  事实上,新中国的宪法一直强调对生活资料所有权的保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通过房地产总登记,发放房地产所有证,建立了住宅产权保护制度。但经历1958年对部分私有房屋的改造,“文革”时期将全部私房收归国有,财产权体系出现了混乱。“文革”后落实私房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市在2003年之后才基本腾退了“文革”时被占用的私房,1958年私房改造遗留的问题至今未获解决。再加上长期执行旧城改造的政策,导致房屋产权失去了稳定,四合院无人轻易敢修,无人轻易敢买,出现了严重的衰败。我在《采访本上的城市》里描述了这个过程,并认为:住宅权利之稳定,乃住宅生命之源;住宅市场之公正,乃住宅生命之流。一个城市欲源远流长,此道不可偏废。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房屋产权在中国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国城镇住房的私有率已超过80%,《物权法》已经施行,我们的城市规划不能再把城市当成一片荒地来规划了。在《采访本上的城市里》,我写了一个故事,一幢住宅楼有三个单元,一单元给规划了、拆除了,可二、三单元还住着人呐。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居民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恐惧心理。在他们心中,“规划”就等于“拆”。有很多人想购买北京的四合院,但心存顾虑,怕一买下来就被“规划”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合院不是被拆掉,就是自己烂掉。
  我很高兴地看到,2005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强调了对财产权的保护,明确提出:“推动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房屋产权,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成为房屋修缮保护的主体。”这意味着,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强制性拆迁必须停止,那怕是以这种方式来建造像上海新天地那样的“景观”。
  这些年来,在国内一些城市,“保护风貌”也成为强制性拆迁的理由,一批假古董就这样被造了出来。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在北京,已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为证,就是什刹海烟袋斜街的保护。那个地方,没有进行拆迁式改造,就实现了复兴。西城区政府在那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一分钱没花,就是宣布这个地方不拆了。这一来,当地居民和市场对这里的物业恢复了信心,房屋租赁及修缮活动开始发生,政府部门又投入100多万元完善了市政设施,使地段的价值得到提升,人们就更愿意把钱投到这里。同时,政府出台一个修缮导则,使一切建筑活动有章可循。结果,短短几年内,房危屋破的情形就得以扭转,固有的风貌也得以恢复,当地的居民权益得到了保障,他们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并获得了利益。可见,政府只要做好份内的工作,保证不动产的安全与增值,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该发生的事情肯定是会发生的。
  我不愿把任何人或任何事情妖魔化。我看到的是,我们城市的游戏规则需要优化。我采访了很多政府官员,他们对目前的这套规则也有很多意见。可一旦处在那个位置,就难免身陷其中。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规划总是跟“拆迁”“卖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在中国市长的眼中,建设用地指标的份量如此之重?我发现,这些问题与城市政府的公共财政状况发生着深刻的联系。城市政府的收入过度依靠售卖土地、房地产开发和工业方面的税收,对不动产尚未开征统一的按照市值和固定税率定期征收的物业税(也称财产税或不动产税),拆迁卖地成为了城市政府回收公共服务投入的唯一方式,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出现财权与事权倒挂,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变大,它们更热衷于拆房子卖地皮。在这样的情境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又如何实实在在地推行呢?
  在过去的50年里,北京市曾经三次提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计划。1958年,北京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十年左右完成旧城改造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很快遭遇了“三年困难”而被迫搁浅。1990年,北京市又提出十年基本完成全市危旧房改造的计划,但遭遇1990年代中期的宏观调控,这个计划半途而废。2000年,北京市再次提出五年基本完成全市危旧房改造的计划,由于种种原因,2002年9月,北京市暂停了这个计划。时至今日,方圆62.5平方公里,被爱德蒙·倍根(Edmund N. Bacon)誉为“可能是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的北京古城,尚残存约四分之一的面积。在这仅存的最后地段内,2005年4月,又有96片危改项目被以不同方式解冻(66片直接组织实施,30片组织论证后实施),恰在新的总体规划被批准之后。在《采访本上的城市》里,我记录了这个过程。这样的记录,也将持续到这个过程的结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输液反应中对鲎试验检测方法的应用和原因分析。方法利用鲎试验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制,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结果对27例
语文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在高考中也是检测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有的学生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
分析宁沪高速公路发展物流业具有的区域优势、交通节点优势和产业政策优势;提出构建物流信息与控制中心、构建仓储与配送体系等运作设想;分析潜在的经营风险。 This paper a
语文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进行美育,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美、展示美、理解美、塑造美、表达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本文将从互联网环境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特性、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不足以及互联网环境
实现弱光超快光学门光一光放大技术是近年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测量的一个新研究方向。具有超快特性的全光开关不受传统的电子开关的时间常数限制,有望给通讯和信息处理带来革命性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2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头痛宁胶囊组、尼莫地平组和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65岁以上老年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195例,术前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的64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左室扩大或慢阻肺(COPD)合并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等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
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先进技术,应该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教学。本文尝试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因特网辅助教学的好处、可行性和怎样利用计算机、因特网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