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潍坊口腔医院收治的12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行常规治疗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牙齿相关指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白细胞介素-2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同对照组相比,数值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口腔正畸治疗,可帮助患者恢复口腔状态,对炎症因子水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存在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牙周病;前牙移位;口腔正畸;牙齿指数;炎症因子
牙周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其病机不明确,受细菌感染影响较大,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牙龈和牙周组织。牙周病发作后可使炎症反应出现在牙周袋,随着疾病发展可有前牙移位、松动、脱落等情况,导致患者口腔咀嚼能力下降,破坏患者外观形象[1-2]。现阶段,国民口腔健康意识增强,对口腔疾病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治疗效果。传统疗法以基础治疗为主,与全身用药方式联合使用,但该方式仅对患者病情有部分缓解作用,无法根治,疾病易复发。口腔正畸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新型方式,可帮助患者获得理想的疾病治疗效果,在改善牙齿指数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收治的牙周病前牙移位患者进行研究,将口腔正畸的作用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潍坊口腔医院收治的12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行常规治疗联合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50岁,平均(32.76±2.54)岁;发病时长2~25个月,平均(14.72±3.16)个月。观察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0~49岁,平均(32.21±2.48)岁;发病时间3~22个月,平均(14.86±3.21)个月。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无相关利益损害。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不低于18岁;②存在不同程度牙齿松动与移位表现;③入组者知情同意,主动参与。
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②合并其他类型口腔疾病者;③现行其他治疗者;④正处哺乳或妊娠阶段的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告知患者维持口腔干净卫生,坚持早晚各刷牙1次,彻底全面清洁牙周,必要时应刮治牙龈。及时清除不良修复体,叩诊牙齿松动者患牙,予以根管治疗,完成患者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必要时给予局部用药,控制或消除菌斑予以抗生素防感染。
觀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所有患者均用直线弓形矫正,确保定位结合支架时靠拢牙合方向,尽量不带环。用镍钛圆丝对患牙进行排列,压低前牙,以排齐牙列,进而更换不锈钢方丝。用丝圈内收患牙,力度适当。结合患者牙周情况,每隔4周调整1次,共调整6次,正畸期间清洁牙周。为使口腔干净整洁,完成正畸治疗后,需遵照医嘱佩戴牙膜保持器,定期检查,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正畸后第1年,全天佩戴;第2年,仅在夜间佩戴,每6个月复查1次。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牙齿相关指数的比较: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②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6 mL静脉血,使用医用离心机予以10 min的离心处理,速度为3 000 r/min,取上层清液为待测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牙齿相关指数比较结果
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牙周病是常见且多发的口腔疾病,可破坏患者牙周,使得牙周组织被破坏或吸收,扩大前牙间隙,引发移位、松动等情况,导致患者牙齿咀嚼功能下降,也影响患者外观形象。牙周病患者普遍存在口腔感染情况,细菌在牙龈萎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体现为[4]:大量微生物繁育于牙龈与牙齿交界处,代谢产物的存在对牙龈健康状况造成破坏,引发肿胀和炎症反应,改变口腔局部微环境,为细菌繁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致病菌不断蔓延至伴随炎症的牙龈沟深处,进一步扩大炎症范围,破坏牙周组织,使得患者原有病情更加严重,牙周病患者通常存在前牙移位症状,可有牙齿松动、咀嚼能力下降等异常表现,病情严重者可有牙齿脱落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近些年来,医疗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口腔正畸逐渐被运用至该疾病的治疗中,通过实施直丝弓矫正方案,来促进前牙位置的恢复,在前牙矫正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的应用可对牙齿咬合、牙周膜间隙和牙齿松动等症状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学者史捷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疗中同样运用此疗法,所得结论与本文一致,再次验证了口腔正畸的治疗效果[6]。
此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相比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口腔正畸治疗方案的应用可对炎症因子水平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因为[7]:刮治牙龈、平整根面等常规治疗方式可对患者牙周炎症病变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在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伴随前牙移位的牙周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在处理炎症反应的基础上予以口腔正畸治疗。该疗法的运用,可内收移位前牙,对牙周膜组织和牙槽骨进行修复,帮助患者恢复咬合能力;既可改善牙齿外观,也能抑制炎症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治疗中用口腔正畸疗法,可对患者牙齿相关指数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也可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存在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晓岗.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8):546-550.
[2]田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90-91.
[3]高金辉.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探析[J].贵州医药,2020,44(2):254-255.
[4]魏巍,张春野.老年牙周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影响因素及抗菌药物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1):38-39,41.
[5]周金凤.对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探析[J].求医问药,2018,16(5):150-151.
[6]史捷.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0):60-61.
[7]胡伟.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7):89-91.
关键词:牙周病;前牙移位;口腔正畸;牙齿指数;炎症因子
牙周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其病机不明确,受细菌感染影响较大,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牙龈和牙周组织。牙周病发作后可使炎症反应出现在牙周袋,随着疾病发展可有前牙移位、松动、脱落等情况,导致患者口腔咀嚼能力下降,破坏患者外观形象[1-2]。现阶段,国民口腔健康意识增强,对口腔疾病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治疗效果。传统疗法以基础治疗为主,与全身用药方式联合使用,但该方式仅对患者病情有部分缓解作用,无法根治,疾病易复发。口腔正畸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新型方式,可帮助患者获得理想的疾病治疗效果,在改善牙齿指数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收治的牙周病前牙移位患者进行研究,将口腔正畸的作用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潍坊口腔医院收治的12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0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60例,行常规治疗联合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50岁,平均(32.76±2.54)岁;发病时长2~25个月,平均(14.72±3.16)个月。观察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0~49岁,平均(32.21±2.48)岁;发病时间3~22个月,平均(14.86±3.21)个月。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无相关利益损害。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不低于18岁;②存在不同程度牙齿松动与移位表现;③入组者知情同意,主动参与。
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②合并其他类型口腔疾病者;③现行其他治疗者;④正处哺乳或妊娠阶段的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告知患者维持口腔干净卫生,坚持早晚各刷牙1次,彻底全面清洁牙周,必要时应刮治牙龈。及时清除不良修复体,叩诊牙齿松动者患牙,予以根管治疗,完成患者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必要时给予局部用药,控制或消除菌斑予以抗生素防感染。
觀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所有患者均用直线弓形矫正,确保定位结合支架时靠拢牙合方向,尽量不带环。用镍钛圆丝对患牙进行排列,压低前牙,以排齐牙列,进而更换不锈钢方丝。用丝圈内收患牙,力度适当。结合患者牙周情况,每隔4周调整1次,共调整6次,正畸期间清洁牙周。为使口腔干净整洁,完成正畸治疗后,需遵照医嘱佩戴牙膜保持器,定期检查,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正畸后第1年,全天佩戴;第2年,仅在夜间佩戴,每6个月复查1次。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牙齿相关指数的比较: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②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6 mL静脉血,使用医用离心机予以10 min的离心处理,速度为3 000 r/min,取上层清液为待测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牙齿相关指数比较结果
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牙周病是常见且多发的口腔疾病,可破坏患者牙周,使得牙周组织被破坏或吸收,扩大前牙间隙,引发移位、松动等情况,导致患者牙齿咀嚼功能下降,也影响患者外观形象。牙周病患者普遍存在口腔感染情况,细菌在牙龈萎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体现为[4]:大量微生物繁育于牙龈与牙齿交界处,代谢产物的存在对牙龈健康状况造成破坏,引发肿胀和炎症反应,改变口腔局部微环境,为细菌繁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致病菌不断蔓延至伴随炎症的牙龈沟深处,进一步扩大炎症范围,破坏牙周组织,使得患者原有病情更加严重,牙周病患者通常存在前牙移位症状,可有牙齿松动、咀嚼能力下降等异常表现,病情严重者可有牙齿脱落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近些年来,医疗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口腔正畸逐渐被运用至该疾病的治疗中,通过实施直丝弓矫正方案,来促进前牙位置的恢复,在前牙矫正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前牙覆颌深度、前牙覆盖距离、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的应用可对牙齿咬合、牙周膜间隙和牙齿松动等症状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学者史捷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治疗中同样运用此疗法,所得结论与本文一致,再次验证了口腔正畸的治疗效果[6]。
此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相比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口腔正畸治疗方案的应用可对炎症因子水平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因为[7]:刮治牙龈、平整根面等常规治疗方式可对患者牙周炎症病变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在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伴随前牙移位的牙周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在处理炎症反应的基础上予以口腔正畸治疗。该疗法的运用,可内收移位前牙,对牙周膜组织和牙槽骨进行修复,帮助患者恢复咬合能力;既可改善牙齿外观,也能抑制炎症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治疗中用口腔正畸疗法,可对患者牙齿相关指数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也可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存在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晓岗.无托槽隐形矫治在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8):546-550.
[2]田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90-91.
[3]高金辉.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探析[J].贵州医药,2020,44(2):254-255.
[4]魏巍,张春野.老年牙周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影响因素及抗菌药物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1):38-39,41.
[5]周金凤.对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探析[J].求医问药,2018,16(5):150-151.
[6]史捷.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0):60-61.
[7]胡伟.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