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无疑为语文学习吹响了号角——大力提倡同学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机会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表现和彼此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尝试主动探索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既让学生感到好奇、疑惑,又让他们感到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感。
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最佳路径》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迪斯尼乐园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教师相机介绍:“迪斯尼乐园是世界著名的乐园,备受全球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走在其中,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然而,在临近开放之际,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竟然尚无方案,施工部不断催促设计大师格罗培斯‘赶快定稿’,而格罗培斯也正‘大伤脑筋’——道路设计已经修改了50多次,还是不满意,这可怎么办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被评为最佳路径呢?”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易转移,如何使他们在40分钟内注意力不离开课本,保持浓厚兴趣,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注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始终感兴趣,就必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或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并加深感受,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自己动手采用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切一切,看一看,真正发现苹果里的秘密。同时,鼓励学生回家尝试运用“横切苹果”的方法,再去试一试其他的水果,找找新发现,最后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有大语文的概念,因为生活中到处充满语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来解决语文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主动参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就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发现的机会,并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首先,大胆地让孩子们参与到课前资料的准备工作中来,鼓励他们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请教老师等手段,获得尽可能丰富的与教材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创造“课外知识播报站”这一情境,组织交流。当他们在课堂上自豪地宣布自己搜集的知识点,当他们分享彼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内心是多么的快乐,同时这也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次,让孩子们参与学习方案的选择、确定,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同样一节内容,各人有各人喜欢的学法,有的喜欢默读思考,有的喜欢合作讨论,有的喜欢探究试验……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或评、或讲、或演……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和灵性演绎教材,他们会感到教材原来如此可爱,学习原来如此快乐。
第三,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他们的每一个发现,哪怕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都应该用最真诚的语言表示赞赏,让孩子们体会到动脑的快乐,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并为自己独特的发现而自豪!当一个个精彩的、新奇的问题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从他们的小嘴中蹦出时,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苦思冥想后的豁然开朗使孩子们兴奋,依靠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使孩子们激动,这些成功的体验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从心底产生“我能行”的自豪!
新课标强调:参与式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就要起到诱导、辅导的主导作用,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孩子们的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融互动,使教学顺畅和谐,发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参与带给他们的快乐。
主动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将课程改革融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使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花朵常开不败!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既让学生感到好奇、疑惑,又让他们感到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感。
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最佳路径》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迪斯尼乐园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教师相机介绍:“迪斯尼乐园是世界著名的乐园,备受全球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走在其中,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然而,在临近开放之际,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竟然尚无方案,施工部不断催促设计大师格罗培斯‘赶快定稿’,而格罗培斯也正‘大伤脑筋’——道路设计已经修改了50多次,还是不满意,这可怎么办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被评为最佳路径呢?”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生的思想活跃,兴趣易转移,如何使他们在40分钟内注意力不离开课本,保持浓厚兴趣,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注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始终感兴趣,就必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1.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或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并加深感受,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自己动手采用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切一切,看一看,真正发现苹果里的秘密。同时,鼓励学生回家尝试运用“横切苹果”的方法,再去试一试其他的水果,找找新发现,最后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就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有大语文的概念,因为生活中到处充满语文。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来解决语文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主动参与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就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发现的机会,并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首先,大胆地让孩子们参与到课前资料的准备工作中来,鼓励他们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请教老师等手段,获得尽可能丰富的与教材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创造“课外知识播报站”这一情境,组织交流。当他们在课堂上自豪地宣布自己搜集的知识点,当他们分享彼此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内心是多么的快乐,同时这也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其次,让孩子们参与学习方案的选择、确定,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同样一节内容,各人有各人喜欢的学法,有的喜欢默读思考,有的喜欢合作讨论,有的喜欢探究试验……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或评、或讲、或演……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和灵性演绎教材,他们会感到教材原来如此可爱,学习原来如此快乐。
第三,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他们的每一个发现,哪怕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都应该用最真诚的语言表示赞赏,让孩子们体会到动脑的快乐,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并为自己独特的发现而自豪!当一个个精彩的、新奇的问题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从他们的小嘴中蹦出时,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苦思冥想后的豁然开朗使孩子们兴奋,依靠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使孩子们激动,这些成功的体验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从心底产生“我能行”的自豪!
新课标强调:参与式教学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就要起到诱导、辅导的主导作用,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孩子们的学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融互动,使教学顺畅和谐,发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参与带给他们的快乐。
主动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是将课程改革融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使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花朵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