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文化语文”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字词的考订、句法的运用和知识的传授,一篇课文只能分作预定的几个段落,一首诗歌只能有一个确切的主题,一个词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等等。多年来,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自有它的合理处,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仅仅满足于在这样的“基础”上盘桓,就会忽略“还有一些无定型的、形而上的东西,对于语文来说即那些属于氛围、情调、格调、气韵、神采一类的因素,那些属于性灵与精神的因素”。(鲁枢元:《文学教育是性灵教育》)即忽略了语文课程独有的文化熏陶、文化浸润,导致语文教育缺失了“文化”。本文辑录了几则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成功引领学生走进了“文化语文”的案例,试图从操作层面就如何在实施“文化语文”的过程中开发和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作些探讨。
  
  传递文化信息——《安塞腰鼓》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它使你惊异于那些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读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这些农民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身体内怎会产生那么大的能量?
  师:你真会读书,从文中发现了问题。是呀,一边是“红豆角、老南瓜”等简单、能量不高的食物,一边却是“奇伟磅礴”的能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
  (点击课件,出示精心剪辑的关于西北腰鼓的历史沿革的视频,并配以如下解说: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陕北的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于是,西北高原的腰鼓,在战场上,遇敌时,是报警的讯号;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号;对垒时,是助威的角号;胜利时,是庆功的笙号。如今,古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壮烈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师:知道了这能量从何而来了吗?
  生:这奇伟磅礴的能量就是从这块土地摄取的。
  生:这能量是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生:这能量是从他们的骨子里迸发出来的。
  师:说得好。“消耗了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也代表贫穷落后,这里作者又想说明什么?
  生:他们虽然贫穷,但却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说明他们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说明贫穷是暂时的,只要有希望,他们就会像敲鼓时那样,搏击不止,总有一天会打破落后的枷锁,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鼓声中,我们听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张扬着生命力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
  [评析] “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千百年来,“鼓文化”上至天神祭祀,下至农耕军旅,渗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并因地域、时代、民族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美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安塞腰鼓,在初读课文的学生眼里,也许仅仅是陕北高原农民们文化娱乐的简单道具,对此,本片段的教者,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介绍西北腰鼓历史沿革的音像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从中获取厚重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领悟到鼓声中传达出的不屈与抗争,感悟鼓声表达的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营造文化氛围——《望月》课堂片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分角色对读课文中外甥和舅舅对诗部分后)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呀!此情此景中,一定有许许多多吟诵月亮的诗句也在我们的耳畔回响,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吟诗中去,也来你一句我一句,怎么样?
  生:好!
  师:准备一下吧。(学生在座位上准备,师巡视)
  师:准备好了吗?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师:老师也带了一组月亮的诗。(点击课件,出示诗句及相应的画面,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这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边塞月,这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海上月,这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关山月,这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深夜月……
  师:(点击课件:响起了迈克·杰克逊演唱的《儿童时代》,画面上出现了神奇的一幕:孩子们乘着船儿飞向了月亮,一艘小木船腾空而起,船上坐着男孩、女孩,有白皮肤的、黑皮肤的、黄皮肤的,还有一只大狗。一个男孩沿着长长的绳子爬上了小木船,月亮就像一盏明灯挂在前方,孩子们满怀憧憬地向着月亮飞去。)
  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太美了!我都不敢呼吸了。
  [评析]千百年来,在同一轮明月下 “对诗”成了有趣又有韵味的乐事。本片段的教学,先巧妙延续课文中 “我”和外甥的“月下吟诗”情景,开展了“月亮诗句”接龙的活动,从文中诗到书中诗,“月亮诗”在小小的课堂得到汇聚,师生共同沉醉在月亮文化的欢吟中;接着,教师带着学生欣赏诗配画,清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意蕴深邃的诗句烘托出一种宁静、厚重、高远的文化氛围;最后,在迈克·杰克逊演唱的《儿童时代》的歌声中,大屏幕上呈现出了童话仙境般的精美的追月画面,学生如梦般沉浸其中。这样的课堂,借助诗句、音乐、画面等营造的“月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置身其中的学生,接受着“月文化”的浸染,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厚文化积淀——《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
  
  师:学了《清平乐·村居》,我们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大家一定很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课件出示: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与南宋朝廷当权派发生了冲突,怀才不遇,42岁被罢免,长达20年之久,64岁被再次起用,不久罢归,68岁病逝。在这40余年间,他大半不受重用。《清平乐·村居》是他42岁遭受排挤、打击、罢免后退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
  ○就在离上饶不远的地方,就在写这首词的前后一段时间,辛弃疾还写了另一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作内容: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有人提出,《清平乐·村居》不是词人现实生活的村居,而是他理想生活中的村居。
  ○辛弃疾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作,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稼轩长短句》。
  师:阅读了这一组材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清平乐·村居》看出作者隐居江西上饶期间好像是悠闲自在,醉心于田园生活。可是,同时期的词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分明表现出他的潦倒、失意。
  生:结合辛弃疾的生平和他同时期的作品,我感觉《清平乐·村居》不是他现实生活中的村居,而是他理想生活中的村居。他是借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师:真有见地,不简单,连老师也佩服你了。
  生:我从最后一则材料中感觉到他的词作在当时影响不小。
  师:是的,辛弃疾的词作辛词不仅在宋代广为传唱,而且在宋代以后的词史上仍然居高临下。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些作品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评析]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关于词作主旨的解读通常抒发了词人对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应该说,这样理解似无不妥,因为词作描写的乡村环境清新秀丽、朴素恬静,描写的翁媪一家的生活和谐、融洽。读了上面的教学片段后,才感觉如果解读至此便作罢真显得有失肤浅。以上教学,教者引入了一组有关辛弃疾生平、词作等方面的文字资料,借助这些资料,将《清平乐·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以更全面和开阔的视野在原先解读的基础上拓展,无论是词人自身的阅历,还是情怀;无论是词作的语言风格,还是蕴含的深邃意蕴,都给学生以文学的濡染和文化的浸润,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味,丰厚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
  
  丰富文化意蕴——《枫桥夜泊》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枫桥夜泊》——(生齐读)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然回荡。
  (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
  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生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你对寒山寺的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评析]寺以人名,寺以诗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将寒山寺饱含宗教意蕴的钟声作了诗意的升华和文化意义上的升格,使其绵延千年萦绕在了国人的心中挥之不去。本片段是课堂结课部分的教学,教者循着千年历史的时间足迹逐一出示各个时期描写寒山钟声的诗句,并在出示之后带着已经完成精读诗句任务的学生饱含深情地齐读。读着读着,远去的钟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暖,越来越亲切,此时,学生收获的是钟声带来的抚慰和幸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经典的汇集,是千年的钟声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意蕴,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其他文献
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目前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从创新的视角探索德育规律。研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楼宇林立依山起,绿树红花弄春深”。这是一位诗人参观贵州省公路工程总公司三桥生活小区后发出的感叹。 对于三桥小区,人们不仅赞叹它的硬件建设,更钦佩它在安全、清洁、文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是一天中班主任上的第一堂课,是与学生面对面、心与心交流的最佳时间。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分钟,但它就如一次“精神早餐”,为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提供了
[目的]探索用方波溶出伏安法测定果蔬中Vc的最佳测定条件。[方法]以方波溶出伏安曲线影响因子为研究对象,改变其中的任意一个影响因子,在其他影响因子不变的情况下,找出最好的曲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理白族的各种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其中白族三道茶伴随着各种歌舞在白族民居和洱海船只上为游客表演,深受观众的青睐。与此同时,白族三道茶
在省委及省委宣传部的关怀下,我有幸参加了中宣部在沈阳召开的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和省委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八届四次全会,耳濡目染,使我这段时间的集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为此,教学时科学合理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对于实施数学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学生学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式图书馆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本文论述了转型时期图书馆馆员的观念意识与向数字
[目的]选择有效的方法选育稳定的腈水合酶高产菌株。[方法]以Rhodococcus sp.HUST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硫酸二乙酯对其进行复合诱变处理,选育出酶活力高的突变株进行培养并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实践的基础